今天聊一個很多人都心照不宣的現(xiàn)象:就是為啥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年人,都不太愛發(fā)朋友圈了?或者說,朋友圈里,越來越安靜了。
你琢磨一下,是不是這么個情況:你的微信通訊錄里,躺著幾百上千號人,看著挺熱鬧,但你真想找個人推心置腹地聊兩句的時候,把列表從頭劃到尾,都不知道該點開哪個對話框。
通訊錄里的人山人海,心里卻是一座孤島
好多當年的鐵哥們、好閨蜜,現(xiàn)在的關系就剩下啥了?逢年過節(jié)群發(fā)個祝福,看到對方發(fā)了啥順手點個贊,真想約個飯,得提前好幾個禮拜“預約排期”。好不容易見著了,感覺跟過年似的,都成了稀罕事兒。
這,就是咱們正在經(jīng)歷的第一個現(xiàn)實——親密關系的稀薄化。
尤其是當了爹媽之后,感覺更明顯。女同胞們的時間,基本都被孩子、家庭給占滿了,跟閨蜜一年都見不上一面。我們這些男的呢,好像聚會還挺多,但酒桌上稱兄道弟、熱熱鬧鬧,散了場心里還是空落落的,總覺得隔著點什么。
杯子碰得再響,也捂不熱那顆漸冷的心
大家嘴上不說,心里都跟明鏡兒似的:我好像認識很多人,但實際上,我特別孤獨。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為啥咱們交個朋友,變得越來越“摳搜”和謹慎了?
說白了,到了這個年紀,咱們交朋友,心里會不自覺地開個“風控會”。下意識地就會掂量:這個人,值不值得信?我跟他來往,會不會被算計?他對我,有沒有“利用價值”?
聽著挺殘酷吧?但這就是現(xiàn)實。咱們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憑著一腔熱血,“我看你順眼,咱倆就是朋友”?,F(xiàn)在交朋友,更像是在做一道加法題,要把對方的背景、資源、人品都放進去算一遍,最后得出一個“值得”或者“不值得”的結論。
所以啊,純粹為了感情的投入,門檻變得特別高。大家更傾向于一種利益驅動或者說資源互補。這也就導致了咱們在維護關系這件事上,越來越力不從心。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已經(jīng)被工作壓力、照顧父母、養(yǎng)育孩子這“三座大山”給瓜分得一干二凈了。哪還有多余的心氣兒,去維系那些“說走就走”的聚會和感情呢?
友情的天平上,你壓了多少現(xiàn)實的砝碼
那咱們再往深了扒一扒,為什么咱們的社交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這危機到底是怎么來的?
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生活重心的轉移。
人到中年,你得承認,絕大多數(shù)人的精力,都會自然而然地傾斜到自己的小家庭里——愛人、孩子,這才是你生活的主戰(zhàn)場。以前那些跟朋友喝酒擼串、通宵旅行的日子,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是一種奢侈。
不是你不想去,是真的“臣妾做不到啊”。今天孩子發(fā)燒了,明天老人要復查,后天老板一個臨時任務,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推掉跟朋友的約定。時間一長,不用別人說,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張嘴了。這關系,不就慢慢淡了、遠了嗎?
不是我們走散了,是生活的路把我們隔開了
第二個,就是職場和生活的變動。
這也是個特別現(xiàn)實的問題。咱們這代人,換城市、換工作太平常了。可能去年還在一個辦公室并肩作戰(zhàn)的同事,今年就各奔東西了。大家的生活軌跡一旦岔開,共同話題自然就越來越少,見面的機會更是微乎其乎。
這就導致咱們的朋友圈,像一個漏水的池子,老朋友在不斷地流失,但新的、能沉淀下來的朋友,又很難補充進來。圈子,可不就自然而然地萎縮了嘛。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默默淡出了你的世界
第三個,也是最扎心的一個原因,就是咱們的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功利化了。
隨著年齡增長,咱們會更看重那些實實在在的資源和“能幫上忙”的關系。這沒什么不好意思承認的。時間和精力都這么寶貴,誰都想把它們花在“刀刃”上。
所以,現(xiàn)在的社交,很多時候更像是在篩選“合作伙伴”,而不是在尋找“靈魂伴侶”。這種交往模式,不能說錯,但它確實讓純粹的情誼變得越來越稀有,也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更加理性和謹慎。
聊了這么多喪氣的,是不是覺得中年人的社交就是個“死局”?
朋友,別這么想!有病就得有藥方,有危機,就一定有破解的辦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咱們觀念上的調整。
你得先跟自己和解。你要明白,朋友變少,社交圈變小,這不是你個人的失敗,不是你“混得不好”,這是每個人到這個年齡段都會面臨的正常轉變。你得允許自己的期待值下降,別再把朋友圈的熱鬧程度,當成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KPI”了。
別再怪自己了,真的。
你需要做的,是把更多的精力,從向外索求認可,轉為向內(nèi)自我滋養(yǎng)。去發(fā)展一個你真正熱愛的興趣愛好,多花點時間關心自己的成長,學著享受一個人待著的時光。當你把那些淺層的、應酬式的社交慢慢減少,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才是最積極、最健康的出路。
你可以去參加一些興趣小組,比如讀書會、徒步群,或者社區(qū)的志愿者活動。在這些地方,大家因為共同的熱愛而聚集,不談功利,反而更容易交到真誠的朋友。你也可以試著,主動聯(lián)系一下那些很久沒見、但心里還惦記著的老同學、老同事。這種“中等親密度”的關系,其實對咱們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取悅自己,是中年以后最重要的精神功課
要是覺得上面這些還是有點“重”,那可以試試更簡單的。
給自己設定一些**“社交儀式”**。比如,規(guī)定自己每周三必須跟某個朋友喝杯咖啡聊聊天,或者每個月最后一個周末,搞個家庭開放日,請一兩家朋友來家里吃頓便飯。你甚至可以像記賬一樣,用日記來簡單記錄一下自己的社交狀態(tài)。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很久沒有過一次“有意義的交流”時,這就是個提醒,提醒你該主動去“破冰”了。
最后,這一切的基礎,是你得有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你得學會合理分配精力,保證休息和運動,別讓身體和情緒先垮掉。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是沒有能量去社交的。同時,把注意力多放在一些具體能做的事情上,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而不是反復咀嚼那些孤獨、無力的壞情緒。
實在不行,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聊聊,當然了,找我也行,這絕不是什么丟人的事。
其實說到底,中年人的朋友圈變小、變安靜,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兒。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在這種變化中,學會用心去經(jīng)營那些為數(shù)不多但真正重要的關系,同時,把更多寶貴的時間和愛,用來取悅自己。
社交圈斷舍離,留下的才是最珍貴的養(yǎng)分。
也歡迎你在評論區(qū),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和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