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xié)同生成
7月初,小李就給各位老師發(fā)郵件,詢問什么時候出期末考試成績。當然,這個問題人人“好奇”,同學們也都在明里暗里地打聽。小李對其中一門專業(yè)課尤其擔心,因為她只按老師布置的基本要求上交了2000字的小論文作業(yè)。她后來才知道,寫了4000字的同學大有人在,想沖保研的室友甚至寫了6000字,還申請了暑假提前進入這位老師的實驗室?guī)兔ψ鰧嶒灐?/p>
高中時,同學們都很清楚自己的位次,知道自己心儀院校過往的錄取標準。到了大學,情況變得大不一樣了,不確定性讓不少人變得焦慮。
比如,高中時,做對一道題,就拿一道題的分數(shù);但大學的課業(yè)設置了很多考試之外的分數(shù),作業(yè)、論文的評價標準不再單一。于是,有人拼手速去搶要求更寬松的選修課,有人在更多作業(yè)字數(shù)上下功夫,有人則努力同老師“套磁”,試圖獲得更理想的成績……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又把很多遙遠的優(yōu)秀個體推到了學生面前。社會比較理論指出,我們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獲得自我認知。無論你身處哪個高校,都不難看到名校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的“牛人”簡歷;無論你學什么專業(yè),都能刷到通過創(chuàng)業(yè)、自媒體等方式實現(xiàn)財務自由的同齡人。和他們進行對比,很多人就會覺得自己格外普通,因此壓力重重。
其實,因為信息模糊而不得不進行的努力,本質上就是在規(guī)避“我可能落后”的不確定性。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不確定性規(guī)避”,指的是人類天生厭惡不確定性,會本能地尋找規(guī)則、秩序和可預測的結果,否則就會焦慮。這種傾向在原始社會非常有用:未知的叢林可能有猛獸,會直接威脅生存;而只有盡量掌握各種野獸的動向,才能捕獲獵物,并確保自己不成為獵物。這種傾向一直留在我們的遺傳天性里,讓很多人對評價標準和競爭位次的不確定性感到不適,只能通過不斷努力來緩解焦慮。
雖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緩解焦慮,但為規(guī)避不確定性而過度努力,反而會加劇焦慮,最終陷入惡性循環(huán)。因此,與其如此無目的地努力,不如試試其他調整方法。
第一,找到屬于自己的評價標準。外界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那就不妨建立屬于自己的標準。如果自己的目標是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那么比起單純追求作業(yè)字數(shù)或在老師面前“刷存在感”,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同老師進行有深度的討論可能更有價值;如果未來的首要規(guī)劃是就業(yè),那就可以更多去了解目標領域的工作內容,多做實習實踐。
第二,學會合理看待他人的成功??吹酵瑢W在某一領域表現(xiàn)出色,可以將其視為信息參考或學習對象,但別人的成功當然不等同于自己的失敗,你也不必因此焦慮地在同一個方面“打量”自己。正如有人所說的:一旦自身確定了,看其他人其他事就成了畫,畫里都是有趣的人。
第三,我們都需要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處,接納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走向本就會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并非所有未知都等同于生存威脅。因此,放平心態(tài),有意識地避免被對不確定性的潛在恐懼所驅使,才能不再過度焦慮。
最后,祝每位同學能找到自己的錨點,享受多彩多姿的人生航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