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還記得那個連四代機都造不出來的土耳其嗎?眨眼功夫,它的五代機訂單就超過了俄羅斯,搖身變成軍貿新貴。
這華麗轉身的背后,全靠巴基斯坦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從中國學來的梟龍生產線經驗,直接助推土耳其搶走200億美元大訂單。
當"鐵哥們"培養(yǎng)出強勁對手,當技術共享變成搶飯碗大戰(zhàn),這合作還劃算嗎?巴鐵的這步棋到底錯在哪里?
作者-F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巴鐵這步棋下錯了
說起這事,得先從梟龍戰(zhàn)機說起。2007年,中巴聯(lián)合研發(fā)的梟龍戰(zhàn)機正式交付巴基斯坦空軍,這款輕型戰(zhàn)斗機成了南亞市場的明星產品。
航程遠、載彈多、價格便宜,它幾乎為巴鐵量身定制,成了對抗印度蘇-30的主力武器,巴基斯坦迅速掌握了生產技術。從零部件組裝到獨立維護升級,再到批量生產能力,卡姆拉航空綜合體徹底接管了制造權。
到2023年,超過150架梟龍在巴國內完成生產。有實力就想賺錢,梟龍開始對外出口,緬甸、尼日利亞、伊拉克接連有訂單落地。
可惜利潤薄、交付難、配套弱,讓這些訂單難撐長線,巴基斯坦想擴大市場,就必須拉上更多合作伙伴。
這時候,土耳其出現(xiàn)了。土耳其不是空手來的,它自研KAAN戰(zhàn)斗機,聲稱具備隱身與超音速性能。
瞄準第五代平臺,目標就是中東與東南亞的大買家。2023年起,土方向巴方提出產業(yè)合作,用的是"聯(lián)合開發(fā)""技術共享"這些冠冕堂皇的說法。
不到一年,巴方就愿意協(xié)助土方建設戰(zhàn)機生產能力了。外界猜測,巴基斯坦可能將部分生產能力或工藝"共享",雖然官方沒確認是否涉及梟龍生產線。
但相關人員、設備與渠道已經對接完畢,這一步看似互利,實則埋下了隱患。一旦生產工藝擴散,誰還能攔住土耳其去搶生意?
巴基斯坦航空工業(yè)集團直接為土耳其生產KAAN部件,工程師參與測試。幫KAAN裝美制雷達和發(fā)動機,土耳其借此補短板,大幅縮短了研發(fā)周期。
普通戰(zhàn)機從試飛到量產至少需要七八年,現(xiàn)在土耳其承諾2028年就批量交付,靠的就是巴基斯坦的經驗傳授。這種做法等于親手把制造流程交給了潛在競爭對手,結果可想而知。
200億訂單面前,"兄弟情"瞬間變塑料
2025年6月12日,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消息傳來。印尼正式與土耳其簽訂超100億美元軍購合同,采購48架KAAN戰(zhàn)斗機。還要在本土建立零部件生產能力,附帶中長期培訓與轉包協(xié)議,整個訂單約合人民幣200億元。
這筆錢,原本不少人認為會落到巴鐵和中國手里。印尼空軍原本就評估過梟龍戰(zhàn)機,還曾派軍官赴巴考察訓練基地。
媒體頻繁炒作"采購進展",外界一度認為梟龍穩(wěn)拿訂單。而且價格差距懸殊,梟龍均價2500萬美元,KAAN高達6000萬一架。
為何印尼最終轉向土耳其?這事不能只看價格。印尼要的是面子、技術、話語權,而土耳其給了全套服務。不僅承諾在印尼建造零件生產線,還許諾未來聯(lián)合出口第三國。
這讓印尼不只買飛機,還能進防務朋友圈。土耳其敢許諾這些,是因為有人先把"生產模式"教會它了。
沙特那邊也不甘落后,面對美方F-35出口限制,沙特空軍自2024年底啟動與土耳其的KAAN采購談判。2025年1月3日,沙特宣布有意采購100架KAAN,2月預付款到賬。
總金額再超1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單一五代機外購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大訂單原本是中國殲-35E的潛在客戶。
自2018年殲-35E外貿型公開亮相,沙特、印尼多次派代表團考察中國方案。
最終,印尼和沙特卻轉向土耳其,公開理由是"交付快、價格低、本地化程度高"。但業(yè)內都明白,背后是巴基斯坦轉讓的成熟生產體系和技術經驗。
徹底打消了采購方對土耳其"技術新手"的疑慮。
從軍工小白到出口大戶,土耳其用了什么秘籍
土耳其這個華麗轉身,著實讓人意外。要知道,2017年土耳其還在為T129武裝直升機發(fā)愁。巴基斯坦斥資15億美元購買30架,但因美方斷供發(fā)動機,訂單被迫終止。
2022年1月,巴方無奈轉購中國武直-10,這個教訓夠深刻的??啥潭處啄?,土耳其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歐洲防務市場分析機構IISS發(fā)布最新軍貿報告顯示,2024-2025年度,全球隱身戰(zhàn)機出口總額已突破450億美元。亞洲和中東買家貢獻超六成,土耳其在短短兩年內,從"零基礎"跨越至全球五代機出口大戶。
累計訂單數一舉超過俄羅斯,這成績確實亮眼。數據背后,是巴基斯坦與中國聯(lián)合開發(fā)JF-17"梟龍"戰(zhàn)機隨后將整條生產線和技術經驗轉讓的加速器效應。
全球軍備市場的板塊正在快速移動。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的合作并非偶然。自2010年起,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yè)公司頻繁派遣代表團赴巴基斯坦卡姆拉工廠交流學習。
2019年,巴基斯坦空軍正式透露,三代梟龍戰(zhàn)機生產線完全本土化,具備升級與維護能力。中國轉讓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整套工業(yè)生態(tài)。
轉折點出現(xiàn)在2023年,土耳其TF-X項目陷入"瓶頸期"。關鍵系統(tǒng)依賴進口,量產時間表遙不可及。就在此時,土耳其與巴基斯坦簽署為期18個月的聯(lián)合開發(fā)協(xié)議。
巴方核心工程師團隊直奔安卡拉,提供從氣動布局優(yōu)化到模塊化組裝、測試流程的全鏈條技術支持。聯(lián)合工廠方案迅速落地,借用卡姆拉現(xiàn)有設施,極大壓縮了KAAN的研發(fā)和量產周期。
KAAN項目原型機于2024年2月21日首飛,今年3月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親自視察生產線。土耳其國防部公開表示,首批20架KAAN將在2028年交付自用部隊。
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沒有巴基斯坦"梟龍經驗"的全流程導入,土耳其根本不可能在三年內量產五代機。這種"借力發(fā)展"模式,為全球中等工業(yè)國家提供了樣板。
美國隨時能斷供,土耳其的好日子能撐多久
看著土耳其風光無限,但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KAAN項目的引擎和雷達,均為美國通用電氣F110和幻影打擊AESA系統(tǒng)。
2024年3月,美國國務院批準相關出口許可,被視為土耳其能順利交付首批訂單的定心丸。但歷史經驗不斷提醒各方:美方在關鍵時刻隨時可能"卡脖子"。
還記得T129武裝直升機的教訓嗎?2017年,巴基斯坦曾斥資15億美元購買土耳其T129武裝直升機30架,但因美方斷供發(fā)動機,訂單被迫終止。
2022年1月,巴方無奈轉購中國武直-10,這個前車之鑒夠深刻了。KAAN若遭遇同樣的"供應危機",土耳其所有出口合同都將處于極大不確定之中。土耳其已在2025年初宣布,TF35000國產發(fā)動機樣機完成裝機測試。
計劃2026年實現(xiàn)量產、2032年全面替代美制發(fā)動機。業(yè)內普遍認為,短期內KAAN的交付能力仍受制于美方政策。
但中長期土耳其自主研發(fā)能力正快速提升,這點不容小覷。以往五代機出口市場主要被美俄中三家壟斷,2017-2022年,全球外貿五代機合同僅有F-35、蘇-57和殲-35三種選項。
KAAN橫空出世后,地緣政治格局迅速改變,沙特、埃及、印尼、孟加拉等穆斯林國家。更傾向選擇"非美非俄"且"本地化合作空間大"的方案。
土耳其順勢成為最大受益者,中東買家普遍青睞土耳其方案。一方面是出于宗教和地緣認同,另一方面則是土耳其能夠靈活提供本地裝配、技術轉讓、維護培訓等配套服務。
印尼則看重KAAN的交付周期和價格優(yōu)勢,明確要求部分機體和航電系統(tǒng)在雅加達本地生產。帶動本國航空工業(yè)升級,這種"整套服務"理念確實有吸引力。
中國殲-35E面對這一波洗牌,出口市場明顯收縮,沙特、印尼、埃及等老客戶接連轉向土耳其。導致殲-35E國際訂單銳減,業(yè)內分析認為,巴基斯坦"無意中"將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外貿經驗轉讓給土耳其。
是中國軍貿戰(zhàn)略失利的根本原因,亞洲軍貿格局正在劇烈變化。中東轉向高端化,東南亞開始拼組合拳,南亞市場高度飽和,非洲陷入內卷。
再加上AI無人機、新概念戰(zhàn)機的沖擊,像梟龍這種"中等平臺"的空間越來越小。
結語
技術合作這把雙刃劍,用好了是互利共贏,用不好就是養(yǎng)虎為患。巴鐵的這次"善意",讓人明白一個道理。
在國際合作中,再好的朋友也要算清楚賬。技術擴散的邊界,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合作方的戰(zhàn)略意圖。
面對技術擴散的連鎖反應,你覺得中國該如何調整軍工合作策略?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