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大英博物館內部。
本報記者 陳子帥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戴潤芝 本報駐尼日利亞特派記者 姜 宣
編者的話: 據法國24小時新聞電視臺日前報道,該國計劃通過立法簡化流程,加速將被盜文物“物歸原國”。近年來,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和博物館,已經歸還了數量有限的被掠奪文物。與此同時,部分歐美博物館開始對其角色定位進行反思,從“有權擁有和解讀藝術品的收藏機構”逐漸演變?yōu)椤皩ξ奈镓撚械赖仑熑蔚谋9苷摺薄S袑<覍Α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這表明西方博物館正在經歷身份危機,也折射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霸權的逐漸衰落。有評論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將越來越難為其保留被盜文物找借口。
“普世博物館”VS“有道德責任的保管者”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報道,泰國政府去年致函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要求后者歸還4尊佛教青銅雕像?!拔覀儗Υ俗隽顺醪窖芯俊!痹摬┪镳^負責東南亞藝術的副策展人賴克爾說,要確定它們是被盜竊的并不難。在這些文物被送回泰國之前,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在其展覽中解釋了這些文物最初是如何被機構收藏的。這種行動凸顯了一種日益增強的趨勢——博物館對一些黑暗真相不再諱莫如深。
NPR稱,直到大約10年前,大多數西方博物館都沒有深入思考過其收藏文物的出處問題,更不用說對被掠奪文物的國家進行賠償。“博物館(此前)的立場要執(zhí)拗得多,‘我們是權威、是專家’?!泵绹┪镳^聯盟博物館未來中心創(chuàng)始主任梅里特這樣說。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西方歸還被盜文物,公眾對博物館的看法發(fā)生了轉變,有的博物館價值觀也發(fā)生了轉變。許多博物館現在正在重新評估它們作為所謂“世界遺產和文化普世守護者”的傳統角色。
“在被盜文物的海洋中,博物館的角色是什么?”據美國《舊金山標準報》報道,在該國移民與海關執(zhí)法局工作的貝德納表示,從自己開始負責處理藝術品和古董事務起,她對博物館的看法完全變了。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刑法和犯罪學副教授耶茨主攻文物非法貿易方向。她表示,舊金山每一家擁有文物的博物館“都有被掠奪文物,規(guī)模巨大,令人不安”。傳統上,文物被盜問題的責任都會被歸咎于盜竊文物的罪犯,但現在很多學者認為這種看法錯誤的。1993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工作的考古學家埃利亞曾大膽發(fā)言稱,被盜文物的收藏者或收藏機構“才是真正的掠奪者”。很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觀點直到今天都是正確的。
《紐約時報》稱,2024年2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福勒博物館將19世紀英國從西非掠奪的7件文物歸還加納。該館館長福尼直言:“博物館不再被視為基于學術專長有權擁有和解讀藝術品的收藏機構,而逐漸成為對文物負有道德責任的保管者?!泵绹鐐惐葋啅V播公司(CBS)網站稱,該館非洲藝術高級策展人瓊斯說:“對于那些通過暴力或脅迫手段從原主人或原社區(qū)奪走的物品,我們有道德責任盡己所能將其歸還?!?/p>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館長亨特曾在該國《衛(wèi)報》上發(fā)文,提到法國總統馬克龍2017年承諾在5年內將該國博物館中的非洲文物完璧歸趙。亨特認為,馬克龍政府的相關行動從哲學層面否定了西方多家知名博物館2002年簽署的《關于“普世博物館”重要性和價值的宣言》。
亨特介紹說,2002年,包括法國盧浮宮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內的18家全球著名機構簽署上述宣言。在談到博物館藏品的來源問題時,該宣言聲稱,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通過“購買”還是“贈送”獲得的文物,已“成為保管它們博物館的一部分,并延伸為收藏它們國家遺產的一部分”?!都~約時報》稱,部分西方博物館當時之所以簽署上述宣言,是為了回擊希臘不斷呼吁英國歸還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的要求。此外,西方博物館面對越來越多的批評,被要求糾正殖民主義文化觀。
亨特認為,《關于“普世博物館”重要性和價值的宣言》對西方所謂“百科全書式博物館”存在的正當性進行了辯護。此類博物館一般都是大型甚至是國家級博物館,保存著來自世界各地代表不同文化的藏品?!都~約時報》則稱,打造“普世博物館”的夢想在幾個世紀前就誕生了。在18世紀最初10年,一股風潮讓許多藝術藏品從私人廳堂移到了公共空間,在理論上可以被所有人欣賞?!靶碌牟┪镳^很快擺滿了掠奪來的物品。”報道稱,在殖民時期,英國將帕特農神廟的雕塑運到倫敦,《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雕像則被安置于盧浮宮,埃及的娜芙蒂蒂半身像被運往柏林,而貝寧青銅器散落于世界各地。
一些西方機構和學者聲稱,西方所謂“百科全書式博物館”或者“普世博物館”能使游客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文化,培養(yǎng)了一種“人類共同歷史感,從而對社會有益”。然而,很多學者和考古學家批評說,此類博物館只不過是帝國主義的“遺跡”,它們從其他國家掠奪文物,讓這些文物失去了其文化背景?!都~約時報》也直言,這類博物館從來沒有所謂的“普世價值”,幾乎所有“普世博物館”都位于西方,是文物被掠奪國家民眾很難觸及的地方,“把世界文化囤積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毫無啟蒙意義可言”。
“西方文化霸權處境尷尬的體現”
對于一小部分西方博物館主動歸還被盜文物并思考其定位的行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表明一些西方博物館正在經歷身份危機,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美博物館人士開始擺脫西方中心主義觀念,認識到其館中他國藏品的來源問題及其背后的道德困境。他們也認識到,這些來自他國的藏品最終回歸其母國,才是對人類文化事業(yè)最為有益的結果。
梁懷新評價稱,西方博物館面臨的身份問題,實際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霸權在當今世界處境尷尬的體現。他解釋說,近代以來,西方通過全球殖民形成了與之相應的文化霸權,而西方博物館也成了其收藏、展示甚至是炫耀殖民成果的重要場所,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博物館都是與西方的全球文化霸權緊密聯系的。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西方的全球文化霸權正在逐步瓦解。在此過程中,西方博物館也失去了曾經的主導地位,更難以所謂“文化監(jiān)管人”來自居,因此必然出現身份危機。
除了文物的來源問題外,歐美博物館也面臨著如何介紹文物的困境。據《衛(wèi)報》報道,對于展示被盜文物的博物館來說,一個難題是如何將劫掠的歷史事實與其促進文化間相互理解的使命宣言相協調?英國博物館里展示的被盜文物不僅是該國殖民壓迫和歷史罪行的記錄,而且損害了博物館教育者的角色。
《衛(wèi)報》以大英博物館為例稱,該機構只有兩種方法來避免這些極度的虛偽:一是更新其使命宣言,直言“我們的種族喜歡展示戰(zhàn)利品,我們的歷史充斥著殘酷和剝削,而且在當代對其進行了粉飾”;二是大英博物館可以游說英國議會修改法律,將被掠奪和被盜的文物物歸原主。
《環(huán)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曾多次參觀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位于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等。上述機構都有專門的亞洲展區(qū)以及相當數量的中國文物。記者發(fā)現,這些博物館對于文物的介紹一般僅限于展品的名稱、所屬的地區(qū)、推斷的年代等基礎信息。其中一些介紹還會寫錯,漢語拼音漏寫少寫也是家常便飯。個別展品會注明是誰捐贈的,但不會說明這些文物最初是通過什么渠道獲得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很多文物最初的獲取手段寫出來并不光彩。
近期在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環(huán)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詢問了一些當地人對被盜文物問題的看法。來自紐約州北部的莎拉稱,她很高興能在這里看到中國青銅器、書法作品和服飾等,但自己此前并沒有想過這些文物是怎么來到美國的這個問題?!叭绻鼈兪潜煌祦淼?,那真的是很糟糕,我認為博物館應該將這些東西歸還給它們的國家。”莎拉這樣說。
非洲正在興建令人期待的博物館
一些歐美博物館已經采取行動來改變其角色定位。據英國《衛(wèi)報》報道,在布魯塞爾郊外的特爾菲倫,比利時皇家中非博物館已經從頌揚比利時在剛果地區(qū)殖民歷史的機構,轉變?yōu)橹泵胬麏W波德國王二世在非洲犯下諸多罪行的機構。這家博物館也拆除了種族主義色彩濃厚且冒犯性強的非洲雕像,這些雕像曾作為歐洲殖民思想的遺跡展出。
同時,部分西方國家和博物館仍持續(xù)抵制歸還被盜文物。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一些歐洲國家,如德國和法國,如今支持歸還部分被掠奪文物,而另一些國家,如英國,可能會繼續(xù)對有爭議的文物采取“保留并解釋”的做法,盡管絕大多數文物并未公開展出。例如,大英博物館藏有900件貝寧青銅器,但永久陳列展出的不足100件。法國24小時新聞電視臺日前報道稱,英國面臨多個備受矚目的文物聲索行動,包括希臘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以及印度要求歸還“光明之山”鉆石?!度毡緯r報》表示,英國今年2月修改了法律,增加了博物館歸還被掠奪文物的難度。
歐美博物館拒絕歸還被盜文物的一個借口,是這些文物所屬的國家“不能妥善保存”這些藝術品。對此,《紐約時報》以大英博物館2023年被爆丟失大量館藏品為例稱,如果這些機構連保存珍貴文物這一項最基本工作都做不到,它們又如何證明自己理應保留從別國奪走的東西呢?《衛(wèi)報》則指出,大英博物館承認,館里只有大約一半掠奪而來文物被錄入數據庫,一些文物可能丟了好幾年都沒人發(fā)現。
與大英博物館不負責任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洲各地正在興建一批令人期待的博物館。據《衛(wèi)報》報道,2018年,位于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黑人文明博物館開放,可容納約1.8萬件藏品,該館明確提出要將部分空間用于展示目前收藏在歐洲博物館的文物。近期,尼日利亞藝術文化旅游和創(chuàng)意經濟部文化產業(yè)和遺產司司長阿納瑪對《環(huán)球時報》特派記者說,該國計劃建設達到國際水準的國家美術館、博物館和紀念館等,保存那些被追回及未被盜取的文物,使尼日利亞成為更多國際游客的目的地,為國家賺取利潤。
“博物館應該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嗎?”英國《衛(wèi)報》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稱,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迪比茨曾在啟動關于向印尼和斯里蘭卡歸還殖民時期掠奪文物的談判時對媒體表示,荷蘭當時才開始關注殖民遺產的歸還問題,“這是一種恥辱。我們早就該這么做了,沒有任何借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