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鄒小小 · 主播 | 一凡
在科技尚未發(fā)達的年代,許多家庭深受無法生育的困擾,長期奮戰(zhàn)在婦產(chǎn)科一線的張麗珠,就曾收到過六千余封患者的來信。
這些信件中,患者們傾訴著對家庭新生命到來的深切渴望,也訴說著不孕不育帶來的無盡痛苦。
正當張麗珠為此感到焦慮和束手無策時,世界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打破了這一僵局,為她帶來了新的希望。
然而,在當時想要在國內(nèi)突破試管嬰兒技術,張麗珠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一方面,當時我國的試管嬰兒技術還處于一片空白的狀態(tài),缺少專業(yè)的技術和設備;
另一方面,還要面對著社會輿論的壓力和人們對試管嬰兒技術的懷疑。
那么,在這樣的重重壓力之下,張麗珠是如何排除萬難,為我國試管嬰兒事業(yè)打開了全新的局面,為眾多家庭帶去了孩子的歡聲笑語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的傳奇人生。
名門之后,心懷家國
張麗珠家中有四姐妹,親戚朋友曾問其父親張耀曾,家中沒有男孩,張家如何延續(xù)?
張耀曾卻堅定地回答:
“好女孩勝過不肖子,生兒生女都要報效國家?!?br/>
張耀曾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覺悟,是因為他不僅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杰出人物,更是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zhàn)友和中華法制建設的先驅(qū)。
他幫助孫中山先生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同時還參加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張家四姐妹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與培養(yǎng),在各自的領域成為了專家。
1937年,張麗珠中學畢業(yè),她深受父親“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要報效國家”的影響,決定“航空救國”,義無反顧地報考了當時的南京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
可沒想到不久后,南京失守,學校外遷,張麗珠不得已放棄了自己造飛機,開飛機,為祖國效力的夢想。
于是,她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物理系借讀半年后,就轉(zhuǎn)入上海圣約翰大學專心學醫(yī),從此醫(yī)學就成為了她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在那個重男輕女觀念盛行的年代,張麗珠的父親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女兒們,要“懇懇盡吾能,不暇問收獲,辛辛盡吾時,不知有窮遏。”
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張麗珠的一生,讓她明白無論男女,在哪個職業(yè),都應立志報國,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醫(yī)路漫漫,試管先驅(qū)
張麗珠的醫(yī)學之路仿佛是冥冥中注定。
起初,她懷揣著對藍天的向往,投身于航空工程的學習。
然而,命運的轉(zhuǎn)折讓她最終選擇了醫(yī)學這條道路。
出國深造的經(jīng)歷為張麗珠的醫(yī)學之路鋪設了堅實的基石。
1950年10月,張麗珠獲得英國皇家婦產(chǎn)科學院文憑。
就在大家都以為張麗珠將會定居于英國時,她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那就是:辭掉工作,重返祖國。
回國后,張麗珠投身于婦產(chǎn)科領域,以精湛的醫(yī)術和高尚的醫(yī)德贏得了患者的尊敬與愛戴。
她深扎一線之后發(fā)現(xiàn),許多家庭深受不孕不育的困擾,如何為不孕患者排憂解難,成為了她的一塊心病。
就在這時,世界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為我國不孕患者打開了希望之窗。
當時,年近七十的她,勇敢地踏入了這一未知的科研領域。
然而,試管嬰兒技術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那就是要取卵。
由于地區(qū)差異,我國北方的輸卵管不通病癥大多都是由于結(jié)核引起的,用腹腔鏡很難看到卵巢表面,醫(yī)生只能用手摸出卵泡,然后才能夠穿刺取卵,所以張麗珠她們采取了開腹取卵的辦法。
在當時設備簡陋、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張麗珠和她的研究小組歷經(jīng)了許多艱辛:
沒有合適的容器,盛卵泡液的試管就放在保溫杯里;
沒有培養(yǎng)液,就自己配制;
僅有的幾根穿刺針,針頭鈍了,就拿到鐘表店去磨尖,直到針頭上的螺紋被磨光,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即使是用這樣的針取卵,也從未有過一例感染或出血。
后來,為了實驗的更好進行,研究小組爭取到了兩間空房,一間作為實驗室,另外一間作為取卵兼移植室。
就是在這種一窮二白的實驗條件下,張麗珠團隊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與嘗試,終于在1988年迎來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
當醫(yī)生小心翼翼地把這個健康的小天使送到產(chǎn)婦鄭桂珍身邊時,所有人都為之歡呼。
夫婦倆為女兒取名“萌珠”。
萌有著萌芽、開始的寓意,因為她是中國內(nèi)地首例試管嬰兒,也是鄭桂珍家中的第一個孩子;
珠則是為了感謝賦予女兒生命的張麗珠教授。
在那個技術條件匱乏、輿論壓力巨大的年代,張麗珠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這一創(chuàng)舉不僅填補了我國試管嬰兒技術的空白,更為無數(shù)不孕家庭帶去了生命的曙光。
張麗珠因此被譽為“中國試管嬰兒之母”,她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醫(yī)學史冊。
仁心仁術,澤被蒼生
上世紀80年代,在張麗珠從事試管嬰兒技術探索的時候,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輿論:中國人口這樣多,為什么還要搞“試管嬰兒”?
計劃生育政策明文規(guī)定要少生、優(yōu)生,那么搞試管嬰兒不是跟國家政策背道而馳嗎?
面對這些質(zhì)疑,張麗珠一開始也拿不準主意,懷疑自己的做法到底對還是不對。
但她一想到那一雙雙渴望成為父親、母親的眼睛,她就知道自己不能放棄。
不孕癥患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疾病無情,剝奪了他們成為父親、母親的權利,而試管嬰兒技術則是他們新的希望。
于是,她翻閱了大量相關的政策,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忽略的一條內(nèi)容,那就是“幫助不孕的病人懷孕”。
看到這一條,張麗珠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她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試管嬰兒這一未知的科研領域,從理論到實踐這條路,她走了四年。
在所有的成就中,最讓張麗珠開心的還是看到試管寶寶們的健康成長。
當三胞胎試管姐妹在臺上演唱《茉莉花》,張麗珠手持手杖,站在臺下默默地看著她們的表演時,內(nèi)心充滿著無限的歡喜與滿足。
更為感人的是,張麗珠與丈夫唐有祺先生,以兩人的名義設立了“北京大學唐有祺-張麗珠獎學基金”。
這一基金的設立不僅是對張麗珠學術成就的肯定與傳承,更是對她高尚醫(yī)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弘揚與激勵。
它將激勵更多年輕學者在醫(yī)學領域勇攀高峰、不斷探索未知領域、為人類的健康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麗珠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創(chuàng)造的一生。
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醫(yī)者仁心”的深刻內(nèi)涵,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她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醫(yī)學史上,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前行、探索未知、造福人類的不朽豐碑。
正如她的父親曾勉勵她的那樣:
“懇懇盡吾能,不暇問收獲,辛辛盡吾時,不知有窮遏?!?br/>
張麗珠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話,她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