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舞臺上又上演了一出“塑料友情”大戲。前不久,印度和美國還打得火熱,關(guān)系好得不得了,結(jié)果呢?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印度追加25%關(guān)稅,再加上之前加征的25%關(guān)稅,這意味著,印度已經(jīng)成為美國在全球范圍內(nèi)征收關(guān)稅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對印商品累計加征關(guān)稅已經(jīng)來到了50%!
而且,特朗普這次并不是說說而已,新命令將會在21天內(nèi)生效,也就是8月下旬就會開始實施,留給印度的時間不多了。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偏偏是印度呢?這次加征關(guān)稅,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無視美警告,執(zhí)意從俄購入石油。盡管印方多次強調(diào)購買石油只是市場行為,絕非美所想的那般,但就算莫迪有十張嘴,都沒有用,美霸權(quán)打壓從來不需要理由。只不過,這次輪到“盟友”了,確實沒有想到。
說起來美國這波操作真是“殺熟”不眨眼,明眼人都知道,印度從俄購入石油,只不過是貪圖“低價”而已。去年印度幾乎每天從俄進口的石油就達到了200萬桶,而在印度停留煉成柴油后,又以高價賣給了歐洲,賺了不少錢。如果特朗普指責(zé)印度“賺差價”還說得通,那個理由,就差強人意了,有點硬扣帽子的感覺,當然了,這事落在印度身上,也不算冤了。
在特朗普官宣加征關(guān)稅的決定后,印方直接破防了,除了網(wǎng)友在社交媒體上直接炸鍋,“我們買油關(guān)你什么事”?就連印外交部也開始陰陽吐槽,“某些大國不也照樣買俄油”?就差沒把中國身份證號報出來了。這波“禍水東引”的操作,活脫脫像極了班里考倒數(shù)第二的同學(xué)拼命給老師指認倒數(shù)第一。
不過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剛官宣,莫迪就確定了訪華行程,8月31日-9月1日,出席在天津舉辦的上合峰會。一鬧掰就找中國?這釋放什么信號?很顯然,莫迪是想要借此給美一個警告,似乎在說,你若繼續(xù),我就重新站隊。但問題是,主動權(quán)真的在莫迪手里嗎?
暫且不說,莫迪此舉是不是能夠讓特朗普不安,印度哪來的自信,中國愿意與之為伍呢?過去幾年,印度做了哪些挑釁的事情就不說了,而面對這種左右逢源的“墻頭草”,說實在的,中國根本不屑與之為伍。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使現(xiàn)在莫迪有求于中國,依然還是架子十足。
從他確定的訪華日期和行程就能知道,莫迪刻意避開了“9.3閱兵”,參加中國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的大閱兵儀式,和不參加,這兩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這也再次證明了,莫迪暫時還不愿意和美、日劃清界限,依然是騎驢找馬的姿態(tài)。
這讓人想起疫情期間的經(jīng)典橋段:德國被美國截胡口罩后,轉(zhuǎn)身就從中國包機運物資;沙特跟美國鬧別扭,轉(zhuǎn)頭就申請加入金磚?,F(xiàn)在印度這出戲,簡直就是“一受氣就找中國”的續(xù)集。
但問題是,國際問題不是自助餐廳,不能光挑自己喜歡的吃。如果印度還想著誰都不得罪,中美都“吃”的話,最后可能落得兩頭不討好。畢竟中國網(wǎng)友說得實在:“想來合作歡迎,想當墻頭草?門都沒有!”
這場大戲給全世界上了生動一課,當美國舉起關(guān)稅大刀時,連“準盟友”都難免成為韭菜。說到底,還是要自身實力強,才能像中國一樣,面對美霸權(quán),依然能夠不卑不亢,抗爭到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