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儀式拉開了序幕,上到開國元帥,下到普通士兵,每一個人都是英姿颯爽,容光煥發(fā)。
但是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卻唯獨有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顯得格格不入,雖然他也是衣衫整潔,但是臉上的胡須卻著實令人關注。
在授銜儀式開始之前,就有工作人員提醒過他要剃掉胡子,但是這位老人不愿意刮掉這么多年陪著他風里來雨里去的“伙伴”,還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刮了反倒是舍不得。
當這件事傳到毛主席的耳朵里的時候,卻等來了一句:“給予他特例吧,他功勞大”。
能讓毛主席這么嚴謹?shù)娜?,都對其夸贊有加的胡子老人,到底是有什么來頭?身在部隊的他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傳奇故事?
三進三出,救國無門
蔣維平,原名蔣順發(fā),蔣維平是后來他進入部隊之后改的名字。
1878年,蔣順發(fā)出生在了河北的一個貧農家庭里,父母當時為了有個好寓意,就讓村里的老人幫忙選了這個吉利的名字,希望他以后的日子可以順利發(fā)達。
但是身處亂世,從小過的日子都是顛沛流離,連肚子都填不飽,又哪里來的發(fā)達呢!
年幼的時候時局動亂,加上天災饑荒,家里的莊稼都是顆粒無收,最后無奈只能離開家鄉(xiāng),逃到北京的小山村里墾荒維持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歷史再次重演,小山村也發(fā)生了災荒,一時之間到處都是哀鴻遍野,流民隨處可見,窮苦人的生活越發(fā)艱難。
這個時候年僅15歲的蔣順發(fā)只好輟學,回去當了地主的長工,童年的遭遇讓他一直都在謀求能夠擺脫貧窮的方法,同時在地主家做長工的日子里,也磨練了他的意志和堅強的性格。
當時他眼看著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揭開了掩飾在表面的遮羞布,再一次讓大家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西方列強對我們巧取豪奪,我們卻無半點還手之力。
滿腔愛國熱血的蔣順發(fā)終是看不下去了,扔掉了在地主家干活的鋤頭,誓要上戰(zhàn)場殺敵,我們不能再退了,老百姓們已經被逼到絕境。
隨后蔣順發(fā)就加入了李鴻章手下的洋務軍隊,在軍隊里待了兩年之后,發(fā)現(xiàn)要想有所作為,有改變,在這樣的地方是沒有出路的。
軍隊里的路子和對外宣傳的完全不一樣,他們對于外來的侵略者絲毫不抵抗,也沒有反抗的余地,失望至極的他還是選擇了離開。
但是哪知剛離開洋務軍隊,又遇上了袁世凱,在袁世凱麾下8年,他的職位一升再升,最后還坐到了團長的位置,蔣順發(fā)自身的實力不言而喻。
隨著時間流逝,他也慢慢摸清了袁世凱的調性,喪權辱國,欺壓百姓,和清政府李鴻章的軍隊又有什么區(qū)別。
看清了袁世凱的本質之后,蔣順發(fā)決定再次脫離這個吃人的地方。1916年,他終于等到了一個機會,借此辭官。
袁世凱
當時他看見團里的副官在強奸一位少女,就聯(lián)合自己的兄弟見義勇為把這個副官揍了,沒想到最后他受到了處分,蔣順發(fā)就順勢提出了辭官。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之后,他的思想也深受影響,后來在1920年的時候就去了段祺瑞手下做事。
在段祺瑞手下從軍8年,這八年的時間,他再一次通過自己的能力成了團長,但是后來隨著邊防軍的解散,他也只能再次回到家鄉(xiāng)。
蔣順發(fā)的愛國之路兜兜轉轉幾十載,他本打算戎馬生涯過完此生,但是沒想到三進三出,東討西伐也沒能找到救國的出路在哪里。
最后無奈之下,蔣順發(fā)只好回到家鄉(xiāng)務農,順便自學醫(yī)學方面的知識,既然他現(xiàn)在找不到解救思想的辦法,總要先把大家的身體保住。
段祺瑞
勤奮好學的他,最后還算是小有成就,在村里也辦起了紅十字會醫(yī)院,遇上土豪鄉(xiāng)紳就價格上抬,用剩余的錢救助一些沒錢看病的家庭。
等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fā)生之后,全國都掀起了抗日的浪潮,而蔣順發(fā)也知道,他心里一直埋藏著的愛國熱情這個時候也開始逐漸復蘇,有了再次從軍的想法。
恰好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又結識了一位金陵大學的學生,從他身上和話語當中逐漸知道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存在,也知道了這樣一支隊伍確實是為百姓做實事的。
當時在這位大學生的思想影響下,蔣順發(fā)心中的革命思想也是越發(fā)濃厚,想著什么時候才能尋到八路軍的身影,他這一把老骨頭,還想去部隊里再貢獻幾年呢。
花甲之年,穿越火線
1938年,八路軍的第四縱隊來了蔣順發(fā)所在的農村開辟根據(jù)地,得到消息的蔣順發(fā)第一時間就讓自己的閨女寫了一份加入八路軍的申請書。
他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申請書寫好之后,蔣順發(fā)就帶著義子蔣志剛穿越了日軍的重重封鎖,到了八路軍的駐地。
為了表明自己抗日救國的決心,蔣順發(fā)還自發(fā)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蔣維平,他愿意用自己的身軀,剩下的晚年奉獻在戰(zhàn)場上,和大家一起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到了駐地表明來意之后,八路軍的戰(zhàn)士們也是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但是看著蔣維平已經是到了花甲之年,如果再上戰(zhàn)場,一定會更加危險。
有的戰(zhàn)士也是紛紛勸說讓他把兒子留下來參軍就好了,自己回家還是務農行醫(yī),安心等待兒子的來信,也等著中國站起來的那一天。
可蔣維平決定了的事,根本不會動搖改變,他的一番慷慨陳詞,要為黨的事業(yè)奉獻一生的舉動也感動了接待的戰(zhàn)士,最后上報給了領導定奪。
在當年的抗日浪潮中,有的人選擇了隱退,有的人選擇迎難而上,有的人抵抗不住誘惑賣國求榮,有的人卻還在花甲之年挺身而出,懷著滿腔的熱血為革命獻身。
領導知道這件事之后,最后還是應允了他的要求,讓他留在了部隊。不過念在蔣維平年事已高,自然是不能安排在沖鋒前線,就讓他去了后勤醫(yī)院工作,救治傷員。
可是在醫(yī)院的日子,他也是抓心撓肺,按捺不住要上前線的想法,后來又找到領導好說歹說才同意了他去前線。
1938年,蔣維平被調到了120師359旅,當時還是旅長王震親自接待的他,并且當即就對他進行了任命。
“蔣維平同志,旅里面已經決定任命你為719團的軍醫(yī),并且還為你配了一匹軍馬?!?/strong>
王震
接到任命之后,蔣維平在719團快速地展開了工作,當時衛(wèi)生隊的藥物有限,他自己帶來的藥物也用完之后,他就開始嘗試給傷員們用中醫(yī)治療。
只要有時間,蔣維平就帶著同志們上山采藥,解決部隊和群眾用藥的問題,采完藥之后也是由他一鍋鍋熬出來送到戰(zhàn)士們的手中。
在一次次的戰(zhàn)役中,只要有戰(zhàn)士們受傷送到他手里,蔣維平都是不眠不休的搶救,運用自己的外科醫(yī)術為傷員們進行救治,他的一次次妙手回春,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由于蔣維平的醫(yī)術高超,只要送到他手里的傷員,最后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這也大大降低了傷員的死亡率,而他所在的衛(wèi)生隊也是深受領導的表揚。
1939年,蔣維平調往第九團之后,同時又擔任了衛(wèi)生隊的黨支部的書記,跟隨部隊深入敵方,不管環(huán)境有多惡劣,條件有多艱苦,這位老人也從來沒有喊過一句累。
當初給他分配的那一匹戰(zhàn)馬本來是為了照顧他的身體,可是他一次也沒有用過,每次都是用戰(zhàn)馬馱著藥材器具,他都是跟在部隊后面奮然前行。
1940年,蔣維平所在的第九團接到了上級命令,要他們回歸359旅部,到了陜北之后去保護中央和毛主席等領導,而他也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新的征程。
妙手回春,鞠躬盡瘁
1943年蔣維平被任命為七一九團的農場長,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南泥灣、九龍泉地方開墾荒地,每天都是干著最累最臟的活,起早貪黑和年輕人們一起努力。
蔣維平也根據(jù)之前在家務農得出的一些經驗,嚴格管理,利用目前的情況開墾荒地400余畝,除了能夠滿足目前部隊的自給自足,還能有剩余上交國家。
這也是他以身作則,嚴格要求的成果,后來因此還被評為了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毛主席對他的嘉獎也是一次比一次多。
等到1946年蔣維平被任命為和平醫(yī)院的第一分院的副院長的時候,他已經是年逾古稀,組織本想讓他好好養(yǎng)身體,最后都被他拒絕了,只要他還能走動,就一天也不提退休。
成了副院長之后,蔣維平本身也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又不會倚老賣老,只要有需要他的,跑得比年輕人都快。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我軍出動了大量的志愿軍去往前線支援,戰(zhàn)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這個時候的蔣維平眼看著這樣的情況,也是急在心里。
等到下一批志愿軍出發(fā)之前,蔣維平還是去申請要上前線,隨后他就被任命為解放軍的第二五一醫(yī)院的副院長,跟隨志愿軍一起去戰(zhàn)場救治傷員。
隨著戰(zhàn)火越演越烈,一批又一批的傷員運送到他手中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有很多傷員都是因為凍傷,目前繼續(xù)留在戰(zhàn)場上也是無濟于事,只能回國醫(yī)治。
這一批受傷的志愿軍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從解放時期過來的國民黨軍隊。
因為之前部隊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就是“打仗受傷就有功”,所以傷員們往往都是在衛(wèi)生所當大爺,毆打醫(yī)務人員,還會干一些吃東西不付錢的事情。
這些傷員們造成的影響也是極其惡劣,身為副院長的蔣維平還積極承擔了這些傷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時常都能遇上打架滋事的。
只要每一次有問題出現(xiàn),蔣維平就會對傷員們現(xiàn)身說法,促膝長談,用自己的經歷去感化這群年輕人,讓他們意識到現(xiàn)在的部隊和之前的部隊區(qū)別,要注重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
后來隨著國內環(huán)境的日益穩(wěn)定,也不需要他再上戰(zhàn)場,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松也沒有閑下來,作為副院長的蔣維平又主動承擔了醫(yī)療制度的建設。
當時為了能夠更科學地管理和制定條例,他還結合了蘇聯(lián)的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制度,整頓我們的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從而也增強了醫(yī)護人員對傷員的責任感,提高了救治的效率。
再者蔣維平也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后為黨工作的時間可能會越來越少,擁有一副好的身體才能夠繼續(xù)多做一些事。
工作之余的蔣維平主動鍛煉身體,早上還會出早操,練習擊劍和武術,日常生活一個人足以,完全不需要分配的公務員料理,直到80多歲還能跳高臺階。
蔣維平身為副院長,平常醫(yī)院的工作已經讓他忙得不可開交,各種事情也是讓他無暇分身。
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是一個醫(yī)生,只要是有人向他求醫(yī),他也向來都是有求必醫(yī)。
而蔣維平的救治水平和良好的醫(yī)德,每天慕名而來找他看病的人都沒有斷過,而他也從來沒讓病人失望,不管當天的工作有多累多棘手,他也會細心照顧到每一個病人的情緒。
而每當路上遇到來感謝他的人,他總會說一句話:“不用感謝我,要感謝共產黨,牢記毛主席的恩情,好好工作,好好勞動”。
耄耋高齡,馬不停蹄
蔣維平的所作所為被每一個人都記在了心里,后來又被當?shù)氐囊恍┤罕娡婆e成了張家口市的人民代表,而他這一生的事跡也被記錄下來拍成了電影,在全國放映。
《人民日報》等一些媒體也對其進行了很多曝光,在群眾里面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各個學校也都以蔣維平為代表榜樣,讓學生青年們從他身上學習感受著深切的愛國主義。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單位和一些學校都來邀請蔣維平去當場做一些報告和指導工作,只要蔣維平能夠抽身,他一定也是不辭勞苦,欣然前往。
畢竟他現(xiàn)在也能感受得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后只會越來越差,但是他心里那一顆想要為革命事業(yè)繼續(xù)添磚加瓦的心卻一直都不曾動搖,甚至更加清晰。
所以但凡是有他的采訪和一些來信,他都是認真回信和抓住一切機會宣傳革命的思想教育青年,以自己的實際經驗和情況現(xiàn)身說法,往往能講到青年們的內心深處,帶給他們強烈的震撼。
別看蔣維平是個八十歲的老人,說起話來也是頭頭是道,條理清晰??删褪沁@么一個為革命事業(yè)付出過諸多貢獻的人,日常生活卻是過得極其艱苦樸素。
在部隊實行薪金制以后,他每個月也是能拿到150元工資的,這對于當時的環(huán)境來說,也算是很大一筆錢,他完全可以享受好一點的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
可蔣維平的心里不只有自己的小家,還有很多家鄉(xiāng)的貧苦兄弟們,甚至還有全國各地他沒有見過的家庭們,所以他寧愿自己的生活苦一點,累一點,也要攢下錢來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后來等他回到家鄉(xiāng)探親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人也在打算尋求一些發(fā)家致富的道路,想要在家能種點果樹苗圃,賺點收入。
看著這些鄉(xiāng)親們和藹的臉龐,以及大家的渴求,蔣維平也是爽快慷慨地拿出自己攢下來的幾百元錢,提供給了村里的一個農會骨干,辦起了苗圃,讓大家都有點收入。
反之,他留給家里人的只有安慰話和小米青菜,就連過繼孫兒成親都是兩把鋤頭,意欲讓他們好好勞動,勤儉持家。
1964年6月18日,老英雄蔣維平積勞成疾,搶救無效,永遠長眠。
86歲高齡的他,這一生都在為了尋求中國的出路而不懈努力,年少時期的三進三出不同軍營,最后卻還是沒能找到出路。
等到他最后終于加入了八路軍,有了明確的方向,也有了前進的盼頭,奈何歲月已經匆匆逝去,想要繼續(xù)為國效力的時候,已經沒了一副好身體。
北京軍區(qū)接到消息之后,先后有老領導王震、楊勇、廖漢生等34名蔣維平生前的戰(zhàn)友兄弟共同參與了他的治喪會。
蔣維平的這一生都在為了祖國的事業(yè)不息奮斗,雖然后來年事已高,但是他也從未停止工作,只要是國家需要的,他一定是最積極的那一個。
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止是影響了身邊的人,當?shù)氐拿恳晃蝗罕?,不管是否受到過他的醫(yī)治,都被他的作風深深感動著,他們的心里也永遠不會忘記這樣一個英雄。
所以在1955年的授權儀式上,當毛主席聽說他不刮胡子的時候才會說給他破例,蔣維平的那一把胡子可是陪著他走南闖北,在戰(zhàn)場上挽救了無數(shù)戰(zhàn)士鮮活的生命?。?/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