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合肥師范學院“行知學堂”在霍邱縣三地同步開課,18名大學生志愿者為30余名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興領域青年的子女量身打造18門特色課程。這一項目不僅解決了新興領域青年“暑期帶娃難”的痛點,更以科學化課程體系和長效陪伴機制,打破了傳統(tǒng)暑期托管“走馬觀花”的困局,為鄉(xiāng)村兒童素質教育探索出新路徑。
新興領域青年的暑期之困
在霍邱縣馮瓴鎮(zhèn),快遞員汪國振每天清晨6點出門,晚上8點才能回家?!笆罴僮铑^疼,孩子要么鎖家里,要么跟著送快遞?!蓖魢裾f。這并非個例,不少新興領域青年因工作時間長、收入有限,面臨暑期子女“無人看管、無處可去、無錢報班”的三重困境。
傳統(tǒng)解決方案存在明顯短板:商業(yè)托管機構費用高昂;鄉(xiāng)村公益課堂多停留于“寫作業(yè)+做游戲”的簡單模式;部分“三下鄉(xiāng)”活動因時間短、課程零散,難以形成持續(xù)影響。“去年有個團隊來教跳舞,三天就走了,孩子天天問老師什么時候再來?!币晃患议L的話道出了痛點。
合肥師范學院電子信息與集成電路學院黨委副書記周貴勤在項目啟動會上指出:“真正的教育幫扶不是一場秀,而要建立‘需求精準對接——課程系統(tǒng)設計——效果長效跟蹤’的閉環(huán)。”這一理念現(xiàn)成為“行知學堂”的核心準則。
從“看住孩子”到“全面發(fā)展”
在邵崗鄉(xiāng)坎山村的教室里,12歲的何夢瑤正通過Scratch編程讓小雞按照指定路線在迷宮中找到寶藏,她驚嘆道:“爸爸從來沒教過我這些,我也從來沒見過這么神奇的東西?!彼母赣H是一名外賣騎手,每天與時間賽跑,很難有機會陪伴孩子探索新知。
開課前,團隊通過問卷和家訪收集需求,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科技接觸少”“情緒表達弱”“藝術體驗缺”三大短板,據(jù)此設計了AI科普、心理輔導、點彩畫、物理實驗、Scratch編程、中華文化等特色課程,形成了一份層次分明、趣味盎然的“夏日彩虹課程表”。
以“德智體美勞+安全心理”為框架,18門課程形成有機整體:安全教育課模擬溺水救援,培養(yǎng)生存技能;AI繪畫激發(fā)科技興趣;點彩畫療愈焦慮情緒;經(jīng)典誦讀融入家國情懷。這種系統(tǒng)化設計避免了常見暑期班的“碎片化”缺陷。
課程按“認知——實踐——創(chuàng)造”三階段遞進。在AI課上,孩子們從最初驚嘆“魔法”,到理解原理,最終能自主設計指令生成作品。這種深度學習模式遠超普通興趣班的淺嘗輒止。
“我們不要‘熱鬧一時’,而要‘受益一世’”。該項目指導教師宗彪強調,每門課程都設有可量化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如AI課重點訓練邏輯思維,心理課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打破“曇花一現(xiàn)”的公益困局
7月26日,馮瓴鎮(zhèn)“行知學堂”的結課儀式上,當最后一聲下課鈴聲響起時,10歲的齊熙興奮地向父親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窗花?!斑@是我和‘小曹老師’一起做的,她說開學后還可以在每個周末線上給我們上手工課”。這種持續(xù)性的師生聯(lián)結,源于項目設計的三大機制:
校地共建基地化。合肥師范學院與團霍邱縣委簽訂共建協(xié)議,將三所“行知學堂”設為固定實踐基地,確保每年暑期持續(xù)開展。地方政府提供場地、安保等支持,高校負責師資培訓和課程更新,形成“雙主體”運維模式。
線上線下雙軌制。除暑期集中教學外,“小先生”們通過微信群定期推送科普內容,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成長。馮瓴鎮(zhèn)“行知學堂”還建立了“成長檔案”,定期回訪記錄孩子們的學習進展。
在地志愿者培養(yǎng)。項目吸納5名本地大學生參與,通過“傳幫帶”確保教學傳承。合肥師范學院學生何亞舟表示:“明年我會繼續(xù)帶課,讓‘行知學堂’真正扎根鄉(xiāng)村?!?/p>
這種長效機制顯著區(qū)別于“打一槍換一地”的短期實踐?;羟窨h馮瓴鎮(zhèn)黨委書記張華平評價:“‘行知學堂’不是暑期‘快閃’,而是扎下根來的‘常青樹’?!?/p>
教育的雙向成長
在坎山村的點彩畫課堂上,志愿者張夢佳發(fā)現(xiàn)一個總是低著頭的小女孩,原來是害怕畫不好被嘲笑,但在“點錯也沒關系”的鼓勵下,她最終完成的作品讓家長驚呼“不敢相信”。這個教育細節(jié)生動體現(xiàn)了該項目對師生互哺關系的深刻理解。
該項目對兒童成長的影響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在能力提升上,從最初的孩子不敢當眾發(fā)言,到結課時能自信展示作品;在視野拓展維度,AI課程讓鄉(xiāng)村兒童首次接觸前沿科技,種下了求知的種子;在安全培養(yǎng)方面,從以往的枯燥理論轉變?yōu)橥ㄟ^安全場景模擬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在心理啟蒙上,心理科普課讓鄉(xiāng)村兒童首次了解到何為心理,為他們點亮了心理健康的好奇心;在文化認同培育方面,中華文化課程從美食、歷史、精神等方面,增強鄉(xiāng)村兒童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改變同樣深遠,正如團隊隊長沈業(yè)鑫所說:“原以為是我們教孩子,其實是他們在教我耐心和責任感。”這種感悟代表了許多“小先生”的心聲。通過教學實踐,志愿者們深化了對教育公平、鄉(xiāng)村振興的認知,這種成長將深刻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yè)選擇。
在霍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成果展上,AI生成的科幻畫與質樸的點彩作品并列,構成城鄉(xiāng)教育融合的生動圖景。這種融合背后蘊含著“行知學堂”的寶貴經(jīng)驗:精準定位新興領域青年這一“夾心層”,填補了現(xiàn)有政策覆蓋的空白點;依托高校專業(yè)資源確保課程質量,讓鄉(xiāng)村兒童享受優(yōu)質教育;通過校地合作、持續(xù)跟蹤建立長效機制,避免公益項目“曇花一現(xiàn)”。
合肥師范學院團委書記刁文彬表示,未來將在更多縣域推廣這一模式,并探索與地方政府共建“校地協(xié)同育人中心”“鄉(xiāng)村振興教育服務站”等創(chuàng)新平臺,通過數(shù)字化資源共享、課程體系優(yōu)化等方式,打造“高校+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tài)圈,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持續(xù)流向基層。當外賣騎手的孩子用代碼創(chuàng)作故事,當快遞員的女兒在畫布上揮灑自信,“行知學堂”證明,解決暑期看護難只是起點,點燃成長希望才是終點。在這堂跨越城鄉(xiāng)的“教育實驗課”中,沒有旁觀者,只有同行者。
“小先生”張錦榮(右)教“小學員”使用AI
“小先生”沈業(yè)鑫考查“小學員”對情緒的了解
“小學員”的成果展示
“小先生”楊東(右)與“小學員”在象棋對弈中切磋交流
(記者黃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