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川的晨霧總沾著濕意。蘆葦蕩沙沙響著,白鷺掠過水面,翅尖一點,荷塘便醒了。這片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的濕地,不僅孕育了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更滋養(yǎng)了中華文明最早的詩歌之花?!对娊?jīng)》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千古絕唱,正是從這里流淌而出,穿越三千年時光,至今仍在蘆葦?shù)膿u曳間輕輕回響。
記憶中的洽川總是濕漉漉的。兒時赤腳踩進淤泥的涼意至今難忘,泥漿從趾縫間擠出的“咕唧”聲,與小伙伴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那時的我們不知道,腳下這片泥濘之地,淤積著三千年的文化沉淀,直到多年后重讀《關雎》,看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钡拿鑼?,兒時在濕地采摘水草的片段才突然鮮活起來。
洽川濕地的每一處景致都鐫刻著文化的密碼。鳥兒在河洲上鳴叫,蒼鷺在淺灘覓食,這些《詩經(jīng)》中記載的鳥類,至今仍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成員。遠處觀鳥塔上,幾個年輕人架著相機,等待珍稀鳥類現(xiàn)身。我翻開隨身帶的《詩經(jīng)》,“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句旁,配著現(xiàn)代鳥類學家的注釋:“雎鳩,即魚鷹,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種。”盛夏時節(jié),萬畝荷塘綻放,讓人想起“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優(yōu)美詩句;秋風起時,蘆花飛舞,又恰似“蒹葭蒼蒼”的意境重現(xiàn)。
洽川濕地(圖片由合陽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這片濕地就像一本打開的生態(tài)典籍,記錄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壯美詩篇。如今走在濕地棧道上,隨處可見攝影愛好者架著長焦鏡頭等待珍稀鳥類,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觀察植物,曾經(jīng)的養(yǎng)魚人成了濕地管護員,用網(wǎng)兜清理著水中的漂浮物。
洽川濕地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態(tài)保護不僅是對自然的修復,更是對文明的守護。這里的每一株蘆葦都延續(xù)著《詩經(jīng)》的血脈,每一只水鳥都在吟唱著古老的歌謠。當夕陽為蘆葦鍍上金邊,當月光灑在靜謐的水面,我們仿佛能聽見三千年前先民們的吟唱,看見中華文明最初的樣貌。保護這片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根脈,就是讓“蒹葭蒼蒼”的意境永遠流傳。
如今的洽川濕地,已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游客們在這里不僅能領略自然之美,更能感受文化之韻。孩子們在蘆葦蕩中奔跑的身影,與《詩經(jīng)》里“采采卷耳”的描寫重疊;老人們在岸邊垂釣的畫面,與古詩中“其釣維何”的詢問呼應。這片濕地用它的復蘇證明: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就能生生不息,文明就能綿延不絕。
夜幕降臨,濕地漸漸安靜下來。月光下,蘆葦?shù)挠白拥褂吃谒?,隨風搖曳。三千年前,先民們就是在此寫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比旰?,我們終于懂得,那位“伊人”或許就是濕地本身——需要我們永遠追尋、永遠珍視的生態(tài)與文化瑰寶。洽川濕地的故事還在繼續(xù),伴著《詩經(jīng)》的余韻,潺潺,未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