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7 月下旬,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襲京津冀,咆哮的洪水撕開堤壩、吞噬道路,無數(shù)村莊淪為孤島,萬千群眾身陷險境。此時,剛結束貴州榕江 "村超" 感恩活動的上海虹鷹救援志愿者總隊,來不及洗去征塵,便火速組建 15 人救援分隊,連夜趕往災區(qū)。從北京密云的塌方險境到河北易縣的重建現(xiàn)場,這支隊伍用9 天的堅守,累計轉運物資 24 車,轉移群眾37 人,完成 15 萬平方米消殺。這些數(shù)字背后,正是他們用鋼鐵肩膀扛起生命之重,以赤誠之心詮釋"人民至上" 的深沉內涵。
自費逆行的物資通道
捧河灣景區(qū)深處,100 多米長的塌方路段如同一道猙獰的傷疤,徹底阻斷了外界的補給線。7 月 29 日,虹鷹救援隊先遣組透過衛(wèi)星電話傳來的求救信號得知,被困群眾中有人心臟病突發(fā),救命藥品已告罄。情況緊急,隊員們當即驅車 30 公里趕赴城區(qū),自掏腰包采購急救藥品、礦泉水、面包和火腿腸。這些帶著溫度的物資被仔細分裝進背包,隊員們踏上了翻越落石區(qū)的艱險路程。
"頭頂是不斷滾落的碎石,我們四個人輪流當觀察員,盯著險情喊口令,一步一挪地往前蹭。" 隊長張磊的話語里透著驚險。20 多斤的背包壓在肩頭,隊員們在沒路的地方就蹚過冰冷的河道,尖銳的碎石劃破鞋底也渾然不覺。抵達目的地后,他們一邊分發(fā)物資緩解群眾燃眉之急,一邊借著微光勘察地形,連夜制定后續(xù)救援方案,當天連續(xù)作戰(zhàn)超 10小時,沒有人喊一聲累。
這樣的"自費救援" 在救災全程不斷上演:看到村民飲用洪水引發(fā)腹瀉,隊員們兩度自購藥品,累計花費三千余元;發(fā)現(xiàn)受困老人斷糧,他們默默把自己的壓縮餅干塞過去。"老鄉(xiāng)們那期盼的眼神,比什么都重。"張磊說道。
八旬夫婦的生死營救
黃裕口村半山腰的一間民房里,一對89 歲高齡的夫婦正與死神展開拉鋸。老先生患有嚴重哮喘,一刻也離不開氧氣,可洪水沖毀了唯一的山路,斷電讓氧氣袋即將耗盡,老人呼吸愈發(fā)困難,生命體征持續(xù)惡化。
危急時刻,上海虹鷹救援隊與河北任丘市義警救援隊等四支隊伍組成的聯(lián)合救援力量,在齊腰深的激流中劈開一條通路。隊員們頂著隨時可能坍塌的山體,徒手將沉重的應急電源肩扛手抬運過河,當制氧機重新啟動,看著氧氣面罩上凝結的白霜,所有人都松了口氣。虹鷹救援隊隊長張磊迅速用衛(wèi)星電話協(xié)調救護車,同時與各隊指揮蹲在泥地里會商—— 老人因病情無法平躺,常規(guī)擔架派不上用場。
"用輪椅!我們抬著走!" 這個大膽的方案最終敲定。六名隊員分站輪椅兩側,將肩膀墊在扶手下方形成穩(wěn)固支撐,在湍急洪流中喊著號子穩(wěn)步前行。"老人每聲喘息都揪著心,腳下是看不見的暗流,頭頂還在掉碎石。" 參與救援的隊員回憶,這場持續(xù)近五小時的生命接力,最終將老人安全送達救護車,隊員們的制服早已被泥水浸透,肩膀被輪椅壓出的紅痕滲著血絲。
多元力量的戰(zhàn)洪群像
這支以退役軍人為主力的救援隊伍,此次行動中匯聚了令人動容的社會多元力量。未滿18 歲的上?,F(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黃馨燁,是隊里最嬌小的身影。這個身高一米五的姑娘,已在救援隊訓練兩年,此次主動請纓負責后勤,卻悄悄跟著參與了黃??诖遛D移。她背著老奶奶的行李,攙扶著老人蹚過淺灘,不停安撫情緒激動的群眾。"這丫頭扛物資的勁頭不輸男隊員,心理疏導更是拿手。" 張磊贊許道。
隊伍里還有一對特殊的"父子兵"—— 復旦大學醫(yī)學院蔣俊琦和他的父親。小蔣負責醫(yī)療指揮,父親則主動加入物資轉運組。在89 歲老人救援現(xiàn)場,小蔣精準判斷病情、指導用氧,為后續(xù)救治搶下關鍵時間。"父子倆從沒喊過累,專業(yè)急救知識幫我們規(guī)避了不少風險。" 隊員們說。
退役軍人延續(xù)著"人民軍隊為人民" 的血脈,00 后在危難中綻放青春力量,父子兵詮釋著責任與擔當?shù)拇H傳承,虹鷹救援隊的軌跡,勾勒出新時代志愿精神的模樣—— 沒有驚天誓言,卻用最樸素的行動證明:災難面前,每一份挺身而出的勇氣都值得銘記,每一次守望相助的善舉,都在鑄就民族的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