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國務院參事”余鵬翔的虛假身份接連被揭穿,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明明是“一眼假”的偽裝,緣何卻能堂而皇之、暢行無阻?這不僅暴露了身份核驗機制的嚴重缺失,更折射出社會對“權威光環(huán)”的盲目崇拜。
騙子之所以能長期行騙,離不開某些組織的“包裝”與“背書”。比如廣東省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涉嫌協(xié)助“搭臺子”“立人設”,其背后的運作鏈條與利益勾連,理應成為追查重點。與此同時,不少單位、企業(yè)和活動主辦方熱衷于邀請“看起來厲害”的人物登臺亮相,卻懶于做最基本的資歷核實,結果往往是“頭銜越假、掌聲越響”。
要揭穿并遏止“假院士”“假參事”的頻頻得手,關鍵在于三方面發(fā)力:事前建立權威可查的身份核驗機制,事中壓實主辦方審查責任,事后依法嚴懲、追責到底。同時,全社會也應該警惕對于“名頭”的迷信,不要再讓“李鬼”壞了“李逵”的名聲,透支了社會的信任。
編輯: 杜夢淵
責編: 樊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