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知青等補償等了幾十年,現在只剩一個心愿。
上世紀五六十到七十年代,近兩千萬城市青年下鄉(xiāng)。他們離開學校、離開家,去農村、去邊疆。
挑糞種地、墾荒種膠,手掌磨破,汗水浸透衣衫。
有人住草棚看星星,有人吃菜湯泡飯,苦日子熬了好幾年。勐臘橡膠林里,13736個上海知青的腳印還在。陳裕桐修水渠時,草棚漏雨,竹床沾濕了后背。
張學文種橡膠樹,手掌起水泡,破了又結硬繭。他們用青春開墾出24萬畝橡膠林,給邊疆添了綠,給國家攢了料。
現在,最早一批知青七十五歲,最晚的也七十了。幾十年過去,不少人已經走了,剩下的都老了。
腰彎了,腿不利索,看病花錢多,日子過得緊巴巴。全國只有上海,1993年開始給知青發(fā)補貼。
有人說上海經濟好,可其他省就不能學?兩千萬人的青春,該不該有份遲到的補償?
當年他們響應號召,把熱血灑在田埂、山坡、橡膠林。
現在他們老了,就想政策暖暖心,圖個踏實。
有人問,補償該咋算?是按年限,還是按貢獻?
這事兒沒標準答案,但“該被記得”是底線。青春獻給土地,暮年該被記得,這不是要求,是情分。
有些事拖久了,等的人可能就等不到了。
等啊等,等啊等,老人的時間可經不起耗。當年他們用肩膀扛過國家的擔子,現在該政策暖他們的晚年。
您身邊有知青老人嗎?他們提起過去,最遺憾的是什么?
文中情況基于公開信息,具體政策以相關部門發(fā)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