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要同情,也不要拉攏,和美歐一塊做掉印度是上策”。
這話乍一聽有點狠,但仔細想想,國際政治從來不是靠同情吃飯的,印度最近被美國加征25%關稅,緊接著特朗普又威脅要再追加,原因很簡單,印度繼續(xù)買俄羅斯石油,不肯乖乖聽話。
美國這一招,表面上是經(jīng)濟制裁,實際上是在逼印度站隊,要么放棄俄羅斯,要么承受貿(mào)易打擊。
印度當然不干,直接回懟美國“不公正不合理”,還翻出美國自己也從俄羅斯進口核材料和化工品的老賬,諷刺西方雙標。
印度這次的反應比很多人預想的強硬,不僅沒低頭,反而加速推進和俄羅斯的軍事合作,比如大規(guī)模采購“布拉莫斯”導彈,現(xiàn)在印度海軍和空軍都準備加購,顯然印度在告訴美國你越施壓,我越往俄羅斯那邊靠。
那中國該怎么做?有網(wǎng)友說別同情印度,甚至可以考慮和美歐一起“做掉”印度,這種觀點看似激進,但背后邏輯是:印度如果被美國打壓得越狠,對中國的戰(zhàn)略壓力反而可能減輕。
畢竟,印度一直試圖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同時還在邊境問題上對中國咄咄逼人,如果美國現(xiàn)在把印度逼到墻角,印度要么徹底倒向俄羅斯,要么被迫向美國妥協(xié),無論哪種結果,都會削弱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靈活性。
不過,現(xiàn)實沒那么簡單,印度不是小國,除了人口數(shù)量龐大外,還是全球第五大經(jīng)濟體、核武器國家,外加龐大的軍事采購需求,美國想“做掉”印度,沒那么容易。
印度政府現(xiàn)在采取的是“以退為進”策略,一邊堅持買俄油,一邊對美國開放部分市場,比如能源和貴金屬領域,讓美國企業(yè)有利可圖,從而緩和矛盾,這種策略既保住了面子,又沒徹底得罪美國,算得上精明。
中國在這盤棋里,既沒必要主動拉攏印度對抗美國,也沒必要落井下石,印度和美國鬧翻,對中國短期有利。
但長期來看,一個被逼急的印度可能會更激進地挑釁中國,比如在邊境增兵、加強美印軍事合作,所以中國的最佳策略可能是靜觀其變,同時繼續(xù)鞏固與俄羅斯的合作。
最近中俄在日本海的聯(lián)合軍演,也給印度傳遞了一個信號:在這個區(qū)域,中俄有能力維持戰(zhàn)略平衡。
說到底,國際政治利益至上,印度現(xiàn)在被美國制裁,短期內會尋求俄羅斯和中國的支持,但一旦壓力減輕,它可能又會調轉槍口。
中國不需要過度介入這場博弈,專心做好咱自家的事,讓美印互相消耗,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