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約這個看似鐵板一塊的軍事同盟里,最近炸開了一個大窟窿。
西班牙突然扔出一顆重磅炸彈,宣布拒購美國的 F-35 隱形戰(zhàn)斗機,這可是美國 F-35 項目歷史上,第一次被北約核心盟國公開拒絕。
消息一出,特朗普估計得原地蹦三尺高,直呼 “反了反了”,可又一點辦法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國在全世界面前栽了個大跟頭。
這就像班級里最調皮的學生,突然當眾掀了班主任的桌子,整個 “班級” 都懵了。
西班牙的 “小算盤”:這筆買賣不劃算
西班牙做出這個決定,可不是一時腦袋發(fā)熱,人家心里的小算盤打得比誰都精。2025 年 8 月 6 日,西班牙國防部發(fā)言人正式宣布,要放棄購買美國的 F-35,轉而考慮歐洲自家的 “臺風” 戰(zhàn)斗機,或者投資法德西共同研發(fā)的 “未來空中作戰(zhàn)系統(tǒng)”(FCAS)。
這操作,就像去菜市場買菜,放著進口的昂貴 “海鮮” 不買,偏偏選了本地的 “家常菜”,理由還特別充分。
首先是經(jīng)濟賬算得明白。今年 6 月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唾沫橫飛地要求盟國把國防開支提高到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 5%,這簡直是獅子大開口。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直接懟了回去,明確表示最多只能增加到 2.1%。
更絕的是,西班牙政府規(guī)定,2025 年新增的 105 億歐元國防預算中,85% 必須花在歐洲本土企業(yè)。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把美國戰(zhàn)機拒之門外,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背后未嘗沒有報復美國的意思。畢竟美國動不動就揮舞關稅大棒,西班牙這是用自己的方式說 “不”。
其次是怕美國政策 “翻臉比翻書還快”。7 月底特朗普剛簽署行政令,對多國商品加征 “對等關稅”,這就像個不定時炸彈,誰知道哪天就炸到自己頭上。西班牙擔心現(xiàn)在買了 F-35,將來維護保養(yǎng)時,美國突然加征關稅,那長期成本可就沒譜了。與其抱著個隨時可能漲價的 “燙手山芋”,不如選歐洲產(chǎn)品來得穩(wěn)妥,至少不會被 “老鄉(xiāng)坑老鄉(xiāng)”。
再者是對 F-35 的質量心里打鼓。F-35 雖然頂著 “先進” 的光環(huán),但這些年出的岔子可不少。2024 年日本一架 F-35 掉進海里喂了魚,2025 年初英國的 F-35 又因為軟件故障集體停飛,這哪是先進戰(zhàn)機,簡直像個 “問題兒童”。
西班牙海軍原本計劃用 F-35B 替換老舊的 “鷂” 式戰(zhàn)機,空軍也想用 F-35A 替換 F/A-18,連 62.5 億歐元的預算都準備好了,可一想到這些故障,心里就犯怵,最終還是決定 “惹不起,躲得起”。
歐洲自主路:從 “臺風” 到 FCAS 的艱難一躍
西班牙放棄 F-35 后,手里有兩個歐洲替代方案,可這倆方案也不是完美無缺,各有各的煩惱。
“臺風” 戰(zhàn)斗機是英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聯(lián)合研發(fā)的,算是歐洲軍工的 “老字號” 了,技術成熟,目前在歐洲多國服役。它機動性好,載彈量大,就像個身強力壯的 “搬運工”,但隱身能力和電子系統(tǒng)跟新一代戰(zhàn)機比,就有點 “老掉牙” 了,好比用著老年機跟智能手機比功能,差距明顯。
而 “未來空中作戰(zhàn)系統(tǒng)”(FCAS)則更像個 “畫大餅” 的項目,是法國、德國、西班牙 2017 年啟動的第六代戰(zhàn)機計劃。按設計,它將采用人工智能操控,能指揮無人機群作戰(zhàn),具備更強隱身能力,聽起來就酷炫得不行,像是從科幻電影里走出來的。
但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這個項目進展比預期慢得多,原計劃 2030 年首飛,現(xiàn)在推遲到 2032 年;三國還為研發(fā)分工吵得不可開交,發(fā)動機技術也遲遲沒有突破。
參與項目的工程師都坦言:“技術難度太大,2040 年能服役就謝天謝地了。”
這一決定給西班牙軍隊帶來的麻煩可不小。最頭疼的是海軍,西班牙計劃 2030 年退役 “鷂” 式戰(zhàn)機,而 F-35B 是全球唯一量產(chǎn)的垂直起降替代機型,現(xiàn)在計劃黃了,意味著 2030 年后西班牙海軍的航母上可能只能用直升機,從 “固定翼戰(zhàn)機時代” 倒退回 “直升機時代”,就像從電動車又開回了自行車,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為解決這個問題,西班牙決定自己建造新航母,委托本國的納萬蒂亞造船廠負責,將來好使用法國 “陣風” 這類常規(guī)起降戰(zhàn)機,這招算是 “曲線救國”,但新航母建成還得等好幾年,這段空窗期只能硬扛。
空軍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暫時只能依靠現(xiàn)有的 “臺風” 戰(zhàn)斗機,同時眼巴巴等著 FCAS???FCAS 要到 2040 年才能服役,這意味著西班牙空軍有近十年的裝備空窗期,在這期間,面對周邊國家不斷更新的戰(zhàn)機,西班牙空軍怕是只能 “望機興嘆” 了。
北約裂痕:美國霸權的 “漏氣氣球”
西班牙的決定可不是孤立事件,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全球軍貿(mào)市場的重要變化,更暴露了北約內部的裂痕。歐洲的自主意識正在覺醒,俄烏沖突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過度依賴美國就像把雞蛋都放在別人的籃子里,遲早要出事。
FCAS 項目已有 144 家公司、3000 多名工程師參與,法國更是明確喊出要推動 “歐洲防務自主”,連比利時都準備加入這個項目。這就像歐洲國家不再甘心只做美國的 “打工仔”,想自己 “創(chuàng)業(yè)當老板” 了。
美國的軍貿(mào)市場份額正在被一點點蠶食。雖然美國目前仍以 43% 的軍貿(mào)份額排世界第一,但盟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2024 年土耳其放棄 F-35 轉向俄羅斯 S-400,現(xiàn)在西班牙又公開拒絕,這就像多米諾骨牌,誰知道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
全球競爭也在加劇,法國憑借 “陣風” 戰(zhàn)機拿下埃及、希臘的訂單,市場份額升到 9.6%;中國的無人機和高超音速導彈也打入中東市場,美國 F-35 一家獨大的好日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
對美國來說,這次栽的跟頭可不小。長期以來,美國依靠軍事技術優(yōu)勢在全球軍貿(mào)市場呼風喚雨,把戰(zhàn)機銷售當成鞏固霸權的重要手段。
可現(xiàn)在,特朗普一系列短視的政策,就像自己給自己挖坑。貿(mào)易上,高關稅政策破壞了全球貿(mào)易環(huán)境,也讓美國軍工企業(yè)的競爭力大打折扣;軍事裝備質量上,F(xiàn)-35 頻繁出現(xiàn)的事故讓聲譽受損,就像 “老字號” 商品頻頻爆出質量問題,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這個決定,看似是一次簡單的軍購選擇,實則是一次戰(zhàn)略轉向。
當美國還沉迷于用 “關稅大棒” 和 “提高軍費” 的要求壓制盟友時,歐洲正在默默構建自己的自主防務體系。一架戰(zhàn)機的得失背后,是大國影響力的較量。
未來十年,隨著歐洲自主戰(zhàn)機升空、西班牙新航母下水,北約這個軍事同盟的關系將被重塑。畢竟,沒有哪個國家愿意永遠當別人的附庸,就像每個人都想自己當家做主,而不是一輩子聽別人指手畫腳。
美國這次栽跟頭,說到底是自己作出來的。如果不改變貿(mào)易政策,不解決軍事裝備質量問題,恐怕失去的不僅僅是西班牙這一個訂單,更多的合作伙伴會離它而去。
而全球軍貿(mào)市場,也將在這樣的變化中,迎來新的格局。
西班牙打響的這一槍,或許就是北約反美浪潮的開始,特朗普要是還不清醒,以后有的是措手不及的時候。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