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對傳統(tǒng)美食的執(zhí)著,想必各位不陌生。披薩、意面,那都是“國寶”級別,絕不能隨意更改。誰要是在意大利點菠蘿披薩,可真得小心了。
(復習貼:)
但總有挑戰(zhàn)者在意大利人的雷點上蹦迪。
這回惹怒他們的不是披薩,而是英國人和一盤面條
羅馬的八月,陽光把鵝黃色的街巷烤得發(fā)燙。Maurizio坐在自家旅館的院子里,一邊攪動著一盤熱氣騰騰的cacio e pepe(奶酪胡椒意面),一邊皺著眉盯著手機屏幕。
新聞標題像一記重錘——“Good Food推出‘四步版羅馬經典’,英國廚房新寵!”。
這是一道在羅馬街角餐館里能吃到的最樸素、也最滿足的意面:只有三種食材——意面、胡椒、佩科里諾羊奶干酪。
它的精髓是熱意面與奶酪和胡椒的乳化反應,絲絲醬汁纏繞在每根面條上,沒有多余的油脂,沒有花哨的配料,是最安撫轆轆饑腸的味道。Maurizio家做了四代,他自認閉著眼都能調出那種香氣。
然而,英國的Good Food網站——這個曾掛著BBC招牌的美食平臺,卻發(fā)布了一份簡化版食譜:
“只需四種食材——意大利面、胡椒、帕爾馬干酪和黃油,就能做出一頓快速午餐?!?/strong>
黃油?帕爾馬干酪?Maurizio眼睛睜大。
“這不是cacio e pepe,這是pasta Alfredo!”圣彼得廣場附近的餐館老板Giorgio同樣震怒,他幾乎拍翻了案板。Alfredo是一道完全不同的面食,意大利人一眼就能分辨。
意大利餐飲協(xié)會Fiepet Confesercenti很快表態(tài),說這是對傳統(tǒng)的誤導,并鄭重寫信給Good Food的現(xiàn)任東家Immediate Media以及英國駐意大使Edward Llewellyn,要求正名:
“原料不是四種,是三種——意面、胡椒、佩科里諾?!?/strong>
更讓意大利媒體抓狂的是,有人甚至在這個“快手版”里建議加入奶油。RAI電視臺的一位記者在節(jié)目上氣得發(fā)抖:“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p>
而在羅馬街頭,本地人反應不一。做三明治的Nicola最不能忍的是奶油:“奶油是甜點的歸宿,天哪。誰會用奶油做cacio e pepe?這人根本不懂烹飪。”
咖啡館的年輕店員Eleonora倒是語氣緩和些:“我覺得沒必要那么生氣,但我理解大家。我們整個國家的傳統(tǒng)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食物上的,你碰了我們在全世界都驕傲的東西,當然會有人難過。”
一時間,社交媒體上涌現(xiàn)了成千上萬條帖子,意大利網友翻出外國人“改造”意面歷史的黑名單——菠蘿披薩、下午的卡布奇諾、奶油培根蛋面……每一條都讓他們捂臉嘆息。
這也不是英國第一次用食物激怒意大利人了,去年的一罐新品通心粉,就引起軒然大波。而爭論源頭的公司,大家應該也挺熟悉——亨氏(Heinz)。沒錯,就是這家番茄醬大戶。
Heinz罐頭公司決定,把卡博納拉意面裝進金屬罐里,售價£2一罐,配料表上寫著:“意面、培根丁、奶油醬”。公司宣傳說:
“這是完美的快捷家常餐解決方案,”標語打得很響亮,反對浪潮也來得非常迅速。
快捷?在羅馬的米其林餐廳主廚Alessandro Pipero看來,這根本就是侮辱:“這不是食物,這是貓糧?!?/p>
對任何一個嚴肅的意大利廚師來說,卡博納拉的神圣戒律寫得清清楚楚:
肉必須是guanciale——一種特定品種豬的頰肉,絕不加大蒜,絕不加奶油,只用蛋黃、佩科里諾奶酪、黑胡椒和面條。
而Heinz的版本,不但用的是培根,還加了奶油,更離譜的是,它被關進了罐頭里。
有意大利網友嘲諷:“這已經不是在褻瀆,而是申請加入聯(lián)合國禁止的化學武器名單?!?/p>
可偏偏,這道如今被奉為“國菜”的意面,其實并沒有千年歷史。食品史教授Alberto Grandi翻過檔案,指出卡博納拉誕生還不到100年——最可信的說法是,1944年意大利廚師Renato Gualandi在為美軍士兵做飯時,借用了美軍帶來的優(yōu)質食材和蛋黃粉,混合已有的pasta gricia配方創(chuàng)作而成。
更讓人意外的是,最早成文的卡博納拉食譜出現(xiàn)在1952年的芝加哥,用的甚至是培根。
換句話說,這道菜的歷史本身就混合了美式元素。可即便如此,大多數(shù)意大利人依然把它視為“神圣且不可篡改的傳統(tǒng)”,哪怕加一點不該加的調料,都能引發(fā)全國的舌戰(zhàn)。
關掉手機,Maurizio嘆了口氣,把叉子插進面里。
他明白,意大利人的憤怒,不只是因為一勺黃油、幾片培根,或者一個鐵罐頭,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一種屬于自己的文化坐標。
在這個快餐、外賣、視頻食譜橫行的年代,愿意去慢慢煮一鍋面,等面湯和奶酪乳化成絲滑的醬汁,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更何況,名字的背后,是幾代人的廚房記憶。
Maurizio自己就說:“你可以改菜譜,做各種版本,但別用原名?!?/strong>
而在英國的Good Food總部,他們已經用一種半開玩笑的方式回應了風波——在Instagram上發(fā)布了一段視頻,編輯Keith Kendrick抱著紙箱離開辦公室,配文是:“國際事件?!?/strong>
一盤面條,引發(fā)了一次又一次全民反抗,因為在意大利人眼里,這關乎的不僅是味道,還有尊嚴。
我們不抗拒創(chuàng)新,但或許也可以嘗試著,為原版食譜保留一片凈土。
Ref: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rkz2jv51kmo
https://www.euronews.com/culture/2024/09/04/italy-goes-mamma-mia-as-it-reels-from-shock-over-carbonara-in-a-can?utm_source=chatgpt.com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