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命令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合計20萬兵力,沿北路和南路,分三條進攻線,圍攻南京。
1937年11月19日,在最高軍事會議上,唐生智回絕眾將領退出南京的意見,選擇死守南京,他認為南京不僅是國府根基,還是先總理陵寢所在地。
唐生智義正言辭地說道:上??梢允厝齻€月,南京為什么不能打三個月;我愿意防守南京,誓死和首都共存亡。
蔣氏也知道,南京之地不可久守,但是不能不守,遂在遷都重慶前,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wèi)戍司令,指揮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當時,南京城的守軍,被整編為“南京衛(wèi)戍軍”,總共15萬兵力,包括第36師、87師和88師三支德械師,和其他10個師,以及憲兵、要塞部隊。
唐生智,作為南京衛(wèi)戍司令,為了展示破釜沉舟的戰(zhàn)斗決心,直接把南京的所有船只,調集到武漢和江北。
等到1937年12月11日,蔣氏從重慶發(fā)來一封電報,告知唐生智:如情況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
那么,既然接到了撤退命令,為何南京衛(wèi)戍部隊沒有完全撤離?最終落得個被日軍俘虜屠殺的結局呢?
其實,唐生智接到電報,內心思慮良久,還是決定堅守到底,可是隨著12日雨花臺和中華門戰(zhàn)事的失利,勝利天平逐漸倒向日軍,唐生智遂認為南京敗局已定。
1937年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立即召集師長以上軍官,召開軍事緊急會議,下達全軍放棄南京,全軍突圍的指令。
其實,這道全軍撤退的命令是正確的,就連最精銳的德械師,都難以持續(xù)抗衡日軍,更別提地方雜牌軍了,而且日軍還有航空兵助戰(zhàn),中國軍隊毫無勝算可言。
這里要提一句,第36師、87師和88師這3支德械師,在淞滬戰(zhàn)場已經損耗過半,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戰(zhàn)力已經明顯下降。
但是,執(zhí)行撤退環(huán)節(jié),卻出了大問題。
按照原有的撤退命令,除開本就固守挹江門的第36師,和憲兵部隊直接從下關過江。
南京城內外其他部隊,要向各自當面之敵突圍,也列出了各部隊的預定撤退路線。
這個就有問題了,若要擊敗當面日軍進行突圍,按照此時中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根本不現實,倘若真的能打過日軍,又怎么會守不住呢?
以南京城南為例,這是87師和88師的撤退路線,從鐵心橋再到谷里村,但是這條路線必然經過雨花臺,而雨花臺早已被日軍占領,各種輕重裝備集齊,雨花臺被打造成了超級堡壘。
如此突圍,豈不是讓兩支德械師送死嗎?
唐生智面對麾下軍官的質疑,心中也是無奈,無奈只好自己補了一條口頭命令,倘若正面突圍有難度,87師、88師、74軍和中央教導總隊等部隊,也可以從下關撤離南京。
但是,就是因為唐生智補充的這條命令,讓整個南京衛(wèi)戍軍的撤退變得十分被動,撤退秩序可以說是完全被打亂。
畢竟都是撤退,誰愿意頂著日軍的炮火突圍呢,而且有些將領,直接撂下部隊自己就跑了。
所以,衛(wèi)戍軍的撤退悲劇便開始了。
1937年12月12日傍晚,從新街口到中山,再到中山北路、挹江門這條路線,擠滿了從各處陣地趕來的潰兵。
在電影《南京南京》中,便有這段歷史情節(jié)的再現,而且當時唐生智的口頭命令不知道是否傳達給宋希濂,還是宋希濂沒有下達給部隊。
拱衛(wèi)在挹江門的第36師,就是不讓這些部隊過江,雙方一直僵持,甚至產生了對射慘狀,踩死的也是不計其數,最后36師攔不住,大批潰兵還是沖了過去。
但是,等到挹江門,這些部隊發(fā)現下關碼頭根本就沒有船,因為船只在此前都被唐生智調走了,現在拉回來接送部隊根本不現實。
正是因為唐生智的“破釜沉舟”壯舉,讓他在歷史上也是飽受詬病,但是最初唐生智接到的命令,就是死守南京,撤船本身是沒有錯的,就是為了激發(fā)部隊的戰(zhàn)斗力。
但是,誰知道蔣氏對于南京戰(zhàn)役是誠惶誠恐,剛開始死守,到11號又讓唐生智準備棄守,命令是不斷變化,蔣氏的“戰(zhàn)場微操”也是出了名的。
其實,李宗仁一開始就說撤,而唐生智堅決守,蔣氏作為最高領袖,一會兒撤,一會兒守,下面部隊根本無法堅決執(zhí)行。
正如上文所說,在發(fā)布撤退命令后,就有很多中高級軍官跑路了,但是我們也沒有資格去批判他們,畢竟他們也曾經為抗戰(zhàn)熱血奮戰(zhàn)。
唐生智(影視形象)
唐生智離開南京時,正值晚上9點,其實時間不算早,而且也完成指揮官該做的撤退調動,但是他殊不知衛(wèi)戍軍大部撤退失敗,成為了日軍的俘虜。
這場災難性的軍事大撤退,也徹底讓唐生智背上了千古罵名。
但是,誰又能知道,在接到了蔣氏撤退命令前的唐生智,難道不是真的想和南京共存亡嗎?
如果說唐生智是為了積累軍事政治資本,但是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蔣氏并沒有責罰他,但是他依然引咎辭職,回到東安老家辦學,他似乎對權力也并不感興趣。
不過,即便大部分衛(wèi)戍軍撤退失敗,但是他們當中依然有血氣軍人,拿著武器回到城內,利用一切工事和日寇展開巷戰(zhàn),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
中央教導總隊第2旅參謀主任廖耀湘,沒有率部過江,而是率領教導隊在紫金山上和日軍頑強戰(zhàn)斗。
中央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也沒有率部過江,繼續(xù)在富貴山構建陣地,抵抗日軍的持續(xù)進攻。
南京警備司令、憲兵副司令蕭山令,率部已經到達江邊,卻依然沒有選擇過江,而是帶著為數不多的憲兵部隊,和追趕而來的日軍英勇血戰(zhàn),掩護大部隊過江。
蕭山令將軍
這場戰(zhàn)斗持續(xù)到12月13日凌晨,憲兵彈藥告罄,戰(zhàn)損嚴重,蕭山令也身中數槍,最終壯烈殉國,犧牲的時候,蕭山令將軍的半截身子,還矗立在冰冷的江面。
后來,國民政府追授蕭山令為陸軍中將!
廣東部隊第66軍和83軍,按照最初撤退命令,從日軍正面進攻線勇敢突圍,在突破太平門戰(zhàn)役中,第159師師長羅策群中將,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少將,第160師參謀長司徒飛少將全部壯烈殉國。
這兩支廣東部隊,最后確實突破了日軍正面防線,但是等到安徽修整時,兩軍一共剩下不到2000人,其他士兵全部殉難。
被俘虜的南京衛(wèi)戍軍士兵
還有一點值得說道,南京戰(zhàn)役時,有兩名坦克兵沒有跟隨大部隊撤退,而是躲在坦克內藏匿,等到周圍遍布日軍時,他們動用坦克機槍大肆開火,日軍死傷一片。
等到后半夜,他們彈盡糧絕后才逃出坦克,一名坦克兵當場犧牲,而另一名坦克兵最后在昆侖關戰(zhàn)役中殉國。
其實,南京衛(wèi)戍軍的撤退失敗,就是歸于蔣氏的胡亂指揮,唐生智不過是一個替罪羊而已。
對于許多南京衛(wèi)戍軍而言,他們并沒有直接投降日軍,許多人還是拼死和日軍搏斗,只是在彈盡糧絕后,才被日軍得以俘虜,最終也被日軍屠戮殆盡。
他們撤退失敗,乃至于被俘虜,并不意味著他們人生和信仰的失敗,他們依然是熱血抗戰(zhàn)的男子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