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民主與建設(shè)出版社
圖書品牌:六人行
出版時間:2025.7
作者:馮爾康
《何以為帝:雍正繼位新探》(清史泰斗馮爾康,90歲高齡全新修訂!從繼位疑案讀懂中國封建皇權(quán),看清人性與制度的極致博弈?。?/p>
馮爾康“解讀雍正”代表作,權(quán)力旋渦中,一條充滿爭議的帝王之路。從九子奪嫡的波譎云詭,到康熙遺詔的真假難辨……這不僅是皇權(quán)更迭的宏大敘事,更是帝國暗流中個人命運的掙扎浮沉。贈“朕就是這樣漢子”書簽。
l清史泰斗馮爾康,90歲高齡全新修訂!
史學界“雍正繼位”權(quán)威之作,中國研究雍正第一人,70年深耕宮廷密檔,獨得乾嘉學派真?zhèn)?,師承西南?lián)大名師鄭天挺,當代史學考據(jù)巨擘。馮爾康70年研究結(jié)晶:解剖“篡位說/合法說/自立說”三大爭議
l沖破影視劇的幻象,還原歷史中的真實雍正與“九子奪嫡”
雍正皇帝,是一個在影視劇中被廣泛塑造的角色。在這些作品中,他往往被塑造為宮斗劇中的冷血陰謀家,或是弒父殺兄的殘酷暴君。本書完全立足真實史料,還原歷史中的真實雍正,以及那場眾說紛紜的“九子奪嫡”,他是如何榮登皇位?又是如何鞏固權(quán)力?黃袍之下,又有怎樣的真性情?
l解構(gòu)三種繼位異說,破解清宮政治的最大謎團
篡位說、合法繼位說、自立說,哪個才是真相?本書通過對清代檔案、實錄、民間傳說和后世評價的細致辨析,重新厘清“皇四子胤禛”如何從權(quán)力漩渦中登基稱帝,呈現(xiàn)出彼時復雜卻真實的歷史圖景。
l打破歷史想象,講述康雍兩朝政治的真實運行邏輯
不僅是關(guān)于一個皇帝的繼位問題,更是關(guān)于清代中期權(quán)力運作方式、儲位制度嬗變與專制政治演化的全景式研究。通過對兄弟博弈和官僚集團間錯綜復雜關(guān)系的深度梳理,還原康雍之間驚心動魄的政治交接。
l16幅黑白畫像、圖片,親歷“九子奪嫡”現(xiàn)場
l贈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書簽
【作者簡介】
馮爾康,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榮譽教授,中國社會史學會創(chuàng)會會長,長期從事中國歷史和史料學的教學與研究。著有《雍正傳》《清史史料學》《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中國社會史概論》《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宗族制度與譜牒編纂》《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中國古代的宗族與祠堂》《去古人的庭院散步》《清代人物三十題》《曹雪芹與(紅樓夢)》等,主編有《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演變》等。
【內(nèi)容簡介】
雍正,這位在位僅十三年卻影響深遠的皇帝,究竟是如何走上帝位的?他真的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嗎?雍正“何以為帝”?在本書中,著名清史專家馮爾康教授立足史料與百年學術(shù)爭鳴,詳盡解析雍正皇帝的繼位真相以及繼位風波如何影響雍正的日后抉擇,全面梳理儲位之爭的全過程,深入了解雍正所處的境況與面臨的難題,帶領(lǐng)讀者撥開重重疑云,回到那個決定大清命運走向的權(quán)力更替現(xiàn)場。
【名人推薦】
馮爾康先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也是著名清史專家。
——常建華,歷史學家,專長社會史書
(馮爾康)之觀點勇于創(chuàng)新,視野縱橫開闊,資料博覽扎實,闡述亦情亦理,治史耄耋勤奮,成果卓立學壇。
——閻崇年,歷史學家,作家
【目錄】
一、繼位之謎的由來:我的敘述方法
二、三種繼位異說
篡位說
合法繼位說
自立說
三、爭奪儲位的角逐
太子允礽:兩次廢立,儲位空懸
老八允禩:結(jié)黨謀位,父子反目
老三允祉:不甘落寞,鮮能無奈
老十四允禵:奉命出征,事涉儲位
老十三允祥、老十二允祹:升降浮沉,終歸無緣
老四胤禛:高深莫測,后來居上
統(tǒng)觀全局,成敗漸明
四、繼位異說析疑
康熙駕崩:毒殺還是病逝?
康熙遺言:說了還是沒說?
康熙遺詔:真實還是捏造?
回到那一夜:一切正常
授傳念珠,合法繼位的佐證?
改詔盜名,改“十”為“于”?
傳位允禵,征召受阻?
年、隆權(quán)重,屠戮除患
分化瓦解,囚兄屠弟
畏懼亡靈,雍正心虛?
自立為帝?
辟謠之書:《大義覺迷錄》
雍正繼位之我見
五、析疑續(xù)篇:雍正盜名改詔之個案研究
允禵改名
雍正名諱
六、繼位事件的影響
清朝秘密立儲制的建立
雍正“嚴猛”政策的實行
除弊興利的典范——田文鏡撫豫
赦免賤民,施行仁政
打擊朋黨與加強皇權(quán)
查嗣庭案與隆科多案
曾靜投書案——儲位、皇位之爭在觀念形態(tài)領(lǐng)域的“終結(jié)”
儲位之爭與對康熙、雍正的評價
嗣位疑案的研究方法
附錄一 臺灣版序
附錄二 雍正嗣位史主要原始史料書目
附錄三 雍正嗣位史部分著作目錄
附錄四 雍正嗣位史部分論文索引
附錄五 有關(guān)雍正的部分文藝作品目錄
后記
九子奪嫡的真相:雍正真的是靠陰謀上位的嗎?
馮爾康在書中強調(diào),九子奪嫡的本質(zhì)是皇權(quán)繼承制度的危機,而非單純的個人權(quán)術(shù)斗爭。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既源于康熙晚年的政治布局,也得益于其自身的政治才能與制度創(chuàng)新。那些被后世演繹為“陰謀” 的舉措(如囚禁兄弟、處置功臣),實為清代皇權(quán)集中化進程中的常規(guī)操作。
理解這一歷史事件,需要超越宮斗劇的敘事框架,從制度演進、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文化傳統(tǒng)的多重維度進行解構(gòu)。正如:“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制度的褶皺里?!?/p>
雍正繼位之謎:康熙駕崩之夜,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康熙駕崩之夜,是清史上最撲朔迷離的一夜,權(quán)力交接的暗流在寒夜里洶涌??滴趿荒晔辉率樟璩?,暢春園病榻前,丑時(1-3 點)的燭火搖曳。彌留之際的康熙急召七位皇子:允祉、允祐、允禩、允禟、允?、允祹、允祥,及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至御前,留下驚雷般的遺命:“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著繼朕登基?!?/p>
此時,胤禛正在天壇齋戒,接詔后星夜趕回。見到康熙時,老皇帝只訴病勢沉重,對傳位只字未提。這符合他一生不立儲的習慣,遺命必須留到最后一刻。
當晚戌刻(19-21 點),康熙崩逝。隆科多當即宣示遺命,七位皇子反應各異:允禩沉默盤算,允禟怒形于色,卻無人否認遺命。胤禛連夜護送康熙遺體回宮,三天后公布遺詔,七天后登基。
關(guān)于這場夜的疑云:康熙絕非被毒殺—— 他晚年心臟病、高血壓纏身,冬夜感冒引發(fā)并發(fā)癥實屬必然,且他極反人參,“毒參湯” 傳言無據(jù);遺命也非偽造,七位皇子與隆科多在場見證,若為謊言,與雍正結(jié)怨的允祉等人怎會始終不翻供?隆科多后來那句“白帝城受命” 的感嘆,更坐實了傳詔之事。
這一夜,是老皇帝最后的決斷,是皇子們命運的急轉(zhuǎn)彎,更是大清權(quán)力齒輪的無聲轉(zhuǎn)動。
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嗎?
這三百年懸案,其實還藏著個更耐人尋味的真相:現(xiàn)存的康熙遺詔,壓根不是康熙親筆。
它落款“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可老皇帝當天就駕崩了,哪來得及寫?實際是雍正拿著康熙五十六年的諭旨改的。那道諭旨,康熙早說過“就是將來的遺言”。雍正刪了些死后不合時宜的話,添了最關(guān)鍵的一句:“皇四子胤禛…… 著繼朕登基”。但要說這是全偽造也不對,詔里大半是康熙原話說的,古往今來,嗣君代寫遺詔本是常事,乾隆公布的雍正遺詔也加了自己的意思,沒人說他篡位。
更有意思的是“改十為于” 的傳言。說康熙本想傳位皇十四子,雍正把 “十” 改成 “于”,就成了 “傳位于四子”。可清代皇子必稱 “皇某子”,原詔該是 “傳位皇十四子”,改了就成 “傳位皇于四子”,文理不通;再說康熙時 “于”“於” 不通用,滿文里 “十” 和 “于” 更是沒法改。至于說改 “禎” 為 “禛”(皇十四子曾名允禎),查康熙時的《御制文》,雍正本名就是胤禛,壓根不用改。
除此之外,當時在京的傳教士馬國賢記著:康熙駕崩當晚,人人都說“皇帝指定了第四子繼位”,騎兵傳信,一切井然。
所以,遺詔非親筆,卻未必是偽造。它更像一場權(quán)力交接的“合規(guī)證明”,把老皇帝的話,和新君的位,擰成了一紙定論。
雍正繼位后為何要囚禁兄弟?他在害怕什么?
雍正剛坐穩(wěn)龍椅,就把刀架到了兄弟脖子上。不是他天生狠辣,他怕的是自己剛攥緊的權(quán)力,被這群人連根拔起。
允禩、允禵這群兄弟,本就是他儲位之爭的死對頭,手里攥著能掀翻他的籌碼。允禩是“八爺黨” 的核心,朝堂上半數(shù)人曾是他的擁躉。即便雍正封他為廉親王,他仍在背后散布 “新君會殺我” 的流言,連康熙靈堂上,他母親宜妃都敢搶在雍正生母前哭喪,明擺著不承認這新帝。
允禵更棘手。他手握軍權(quán)多年,西北將士多聽其號令,回京后對著雍正冷臉相對,連侍衛(wèi)提醒都敢怒斥。民間更瘋傳“圣祖本想傳位十四爺”,甚至有人往他被囚的景陵扔字條:“二七便為主”,“二七” 正是十四,赤裸裸的復辟信號。
還有允禟在青海遙控勢力,允?公然抗命,街頭傳單寫著“八佛被囚,軍民怨新主”,連 “十月作亂” 的口號都直指雍正篡位。這些人從不是安分的臣子,而是潛伏的 “奪權(quán)者”,用流言動搖他的根基,用威望拉攏人心,稍有松懈,龍椅就可能易主。
雍正的“囚禁”,是場精準的權(quán)力防御:封允禩是穩(wěn)住首惡防兵變,囚允禵是掐斷軍威源頭,貶允禟是打散羽翼。他怕的從不是兄弟情分,而是怕自己從 “合法繼位者”,被徹底釘成 “篡位賊”。
年羹堯和隆科多之死:雍正為何要除掉功臣?
年羹堯與隆科多,這對雍正登基的“左膀右臂”,為何落得一個賜死、一個圈斃的結(jié)局?
他們曾是雍正最倚重的人:隆科多以內(nèi)閣大學士之權(quán)封鎖京城九門,用“佟選” 把持官員任免,幫雍正穩(wěn)住了京畿;年羹堯在西北鉗制允禵十萬大軍,憑 “年選” 安插親信,更以青海大捷鞏固了新君威望。雍正曾稱他們是 “國家良臣”,恩寵無雙。
但功高震主的下一步,是失控的貪婪。隆科多把吏部當成私產(chǎn),官員任免全憑一己之私;年羹堯在軍中說一不二,連皇帝的恩詔都敢怠慢不跪。他們結(jié)黨營私,甚至讓朝堂出現(xiàn)“恩威出自二臣” 的流言。這戳中了雍正最敏感的神經(jīng):他要的是絕對皇權(quán),而非共享者。
所謂“鳥盡弓藏”,不過是皇權(quán)游戲的鐵律。雍正殺的從來不是 “功臣”,而是那些敢挑戰(zhàn)他權(quán)威的 “權(quán)臣”。年羹堯策馬過王公不避,隆科多私藏玉牒結(jié)黨,早已越過君臣紅線。
秘密立儲制:雍正為何要改變清朝的繼承制度?
秘密立儲制的誕生,是雍正對清朝繼承制度的一次深刻重塑,根源在于康熙朝立儲留下的慘痛教訓。
康熙曾效仿漢制推行嫡長制,將兩歲的允礽立為太子。然而,儲君在位近四十年,逐漸形成“國中二君” 的權(quán)力格局,與康熙的皇權(quán)產(chǎn)生尖銳沖突;同時,皇子們借領(lǐng)兵、參政之機結(jié)黨營私,“九子奪嫡” 的鬧劇持續(xù)四十余年,朝堂動蕩不安,手足相殘的悲劇不斷上演。
雍正親歷了這場亂局,深知公開立儲的致命缺陷:儲君早定,要么成為皇帝的“權(quán)力對手”,要么成為其他皇子的 “攻擊靶子”,且嫡長限制與選賢需求難以調(diào)和。于是,他創(chuàng)立秘密立儲制:將儲君名字書寫成文,密封于錦匣,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 匾額之后,直至皇帝駕崩方可開啟。
這一制度,終結(jié)了康熙朝皇子相殘的亂局,讓清朝皇位傳承有了安穩(wěn)章法。這便是雍正,從血與火中煉出的治世智慧。
影視劇里的雍正和歷史上的雍正,差距有多大?
影視劇中的雍正,是宮斗里的冷血陰謀家,是弒父殺兄的暴君,一把刀藏在袖中,滿眼都是算計。
歷史上的雍正,卻藏著太多顛覆想象的真實:他從九子奪嫡的血雨腥風中突圍,繼位合法性爭議背后,是康熙晚年儲位制度的爛攤子;他不是只會狠辣,更創(chuàng)了秘密立儲制,終結(jié)皇子內(nèi)斗的惡性循環(huán);他整頓吏治雷厲風行,卻也會寫下“朕就是這樣漢子” 的真性情。
影視劇拿他當宮斗工具人,歷史卻藏著一個在權(quán)力漩渦中,既要穩(wěn)江山、又要破困局的復雜帝王。馮爾康在《何以為帝》里撕開的,正是這層被劇情模糊的真相:黃袍之下,他首先是個政治家,其次才是故事里的“狠角兒”。
如果繼位的是允禵,清朝的歷史會怎樣改寫?
若允禵繼位,清朝歷史或走向另一番面貌:
他依賴八爺黨與軍中舊部,難像雍正那樣動士紳、旗人既得利益,攤丁入畝等改革可能擱置,財政難有起色,康熙晚年的貪腐或延續(xù)。
長期主掌西北軍務,他對邊疆治理更熟,或在準噶爾問題上更主動,但也可能因依賴軍將導致軍權(quán)旁落。
中央集權(quán)或弱化,派系斗爭難止,統(tǒng)治合法性爭議可能引發(fā)更長內(nèi)亂。乾隆繼位時,國庫、集權(quán)基礎(chǔ)或薄弱,盛世規(guī)??s水,應對近代沖擊的能力或更差。
說到底,他或許少了雍正的“狠”,卻可能讓康熙晚年的積弊拖得更久,加速清朝衰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