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蒙古包頭市委講師團人才引進有關問題引發(fā)爭議和關注。包頭市聯合調查組于8月9日發(fā)布情況通報,通報稱,經查,講師團人才引進中存在因人設崗、監(jiān)督工作落實不到位、議事決策程序不規(guī)范等問題。依據調查結果,認定2025年講師團人才引進招考結果無效,依規(guī)依紀對講師團主要負責人予以免職處理,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降級處分;同時,對人才引進相關負責人給予誡勉處理。
作為一種亂象,蘿卜招聘、因人設崗近年來并不罕見。而在引發(fā)輿情后,有關部門即使承認存在問題,也往往以所謂程序瑕疵、規(guī)則把握不準等為由力圖大事化小。這次,包頭調查組直接承認因人設崗,并宣布招考結果無效、對責任人嚴肅追責,態(tài)度鮮明,值得肯定。
然而肯定之余還是要追問:公職招聘歷來廣受關注,在公眾眼皮底下,為何一些亂象仍然不斷發(fā)生?
從根本上來說,權力缺乏有效監(jiān)督是首要原因。
相關部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從崗位設置、資格審查到面試錄用,缺乏外部的有力監(jiān)督和制衡機制。這就給了個別心存不軌者可乘之機,他們利用手中職權,為特定關系人量身定制招聘條件,將本應公平競爭的人才選拔變成了一場“內部游戲”。
制度及其執(zhí)行中的漏洞和隨意性也不容忽視。
盡管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和招聘的規(guī)章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對崗位設置合理性的審查等相關規(guī)定并沒有得到嚴格執(zhí)行,使得違規(guī)者往往能夠輕易繞過制度約束。
此次包頭市在輿情發(fā)酵后迅速響應并公開處理,固然展現了糾錯誠意,但更關鍵的是要建立“不能腐”、無法“因人設崗”的防范機制,讓每一個招聘環(huán)節(jié)都經得起陽光的曝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