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野會談第二季》中,主持人席瑞提到過一個現(xiàn)象:
“隨著碎片化社交而來的,是人際交往的厚度越來越稀薄。我們可能有很多朋友,但還是會感到孤獨?!?/p>
以前總覺得一個人的生活太寂寞,以為朋友多了,就可以擺脫孤獨。
但現(xiàn)實卻是,朋友越多,反而越容易孤獨。
正如顏如晶在《奇葩說》里所說:
“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nèi)心的孤獨?!?/strong>
身邊人來人往,但只有你知道,不過是把自己塞進了別人的熱鬧里。
01
聽過一個寓意深刻的比喻:
人生就像俄羅斯方塊,朋友越多,你消失得越快。
很多時候,你以為是在社交,其實只是在丟失自己,讓自己陷入更深的孤獨中。
魯迅曾寫過一個故事。
主角魏連殳在眾人眼里,是個活脫脫的異類。
他不結(jié)婚不生子,在喪葬典禮上也不落淚。
因為他的特立獨行,學(xué)校解聘了他,親朋好友也不愿搭理他。最后,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向曾經(jīng)最看不上的杜師長屈膝,當(dāng)了他的顧問。
因為這件事,原先躲著他的人,又重新聚在他身邊。
可融入人群的魏連殳,卻尤為孤獨,仿佛失去了靈魂。
他白天是假意奉承的行尸走肉,在人群中笑聲不斷。
但到了晚上就夜不能寐,焦慮到吐血。
到最后,魏連殳抑郁成疾,年紀(jì)輕輕就去世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生怕朋友太少。
于是強迫自己擠在人群之中,強顏歡笑、偽裝自己、假裝合群。
但過度社交,只會讓自己的生命能量不斷被消耗。
網(wǎng)友@加號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幾年前,她剛進入這家公司,發(fā)現(xiàn)同事們吃完飯后,都會在樓下一起聊聊天。
為了合群,她也常常跟他們一起。
但實際上,大家的年齡差距比較大,聊的話題也不同。
而且他們都是公司的老人,即使是閑聊,她也要時刻斟酌,謹(jǐn)防自己說錯話。
哪怕她身處人群中,內(nèi)心卻依舊十分孤獨。
梭羅說過: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nèi)サ饺巳褐袝r,比自己待在屋子里更加孤獨。
要明白,人需要關(guān)系的滋養(yǎng),但強行融入人群中,只會讓我們更加寂寞。
沒把自己活明白的人,總是把人際關(guān)系看得太重。
到頭來,越社交,越孤獨。
02
畫家陳之佛年輕時,尤其熱衷于交友。
每次參加各種酒局,置身于人群中時,他總能體會到短暫的快樂。
但時間久了,他發(fā)現(xiàn)這種社交,多為逢場作戲,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孤獨。
有次,他遭遇意外住進了醫(yī)院,不得不推掉所有的社交活動。
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能靜下心畫畫,也不再關(guān)注外界。
這時,他才明白比起社交,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
他果斷拒絕了那些無意義的社交,身邊只有二三真心好友。
剩余的日子里,他都用來磨練自己的畫技,最終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大畫家。
說實話,人的社交精力有限,把時間用在無謂的社交上,不過都是徒勞。
朋友少一點,并不會影響你的生活質(zhì)量,反而會提高你的人生質(zhì)量。
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維特自小便展露了自己驚人的鋼琴天賦,卻也因此備受同齡人的孤立和排擠。
為了融入大家,他假裝自己摔壞了腦袋,失去了彈鋼琴的能力。
盡管被大家接納了,他卻為了迎合同學(xué)的喜好,去聽那些他并不喜歡的搖滾樂。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心底的孤獨感愈發(fā)強烈。
偶然間,他聽到了一首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比起交友,和音樂為伴,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后來,他不再強迫自己交友,而是整日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反倒認(rèn)識了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友。
到了一定年紀(jì),才發(fā)覺所謂的朋友,大多是泛泛之交。
生命來來往往,能真正走進你心里的人寥寥無幾。
人吶,壓根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也沒有時間去維護那么多的朋友關(guān)系。
該散的就讓它散,該留的自然會留。
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留給那些真正值得的人和事,你才能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
03
外交部部長王毅早年間,在北大荒當(dāng)過幾年的知青。
但在所有知青里面,他是最獨特的那個。
他從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一有空就找個角落,靜下來看書。
許多知青都不喜歡他,覺得他在矯揉造作。
他不與人社交這件事,甚至還驚動了當(dāng)?shù)仡I(lǐng)導(dǎo)。
對方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青年人一定要融入集體,否則不利于團結(jié)。
可他照舊我行我素,每天依舊獨來獨往,忙于工作或?qū)W習(xí)。
直到高考恢復(fù)后,王毅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
最后,他進入外交部,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外交官。
都說離人群越遠(yuǎn),離自己越近。
真正清醒又強大的人,都沒有社交。
他們主動離開人群,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只為找回屬于自己的生活。
2012年,建筑學(xué)家王澍曾獲得國際建筑大獎——普利茲克建筑獎。
而王澍能夠獲獎,是因為他不喜社交,在一個人的時光中,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
自小,他就喜歡畫畫,也因此對建筑產(chǎn)生了一種懵懂的概念。
工作以后,他從不參加社交活動,就喜歡一個人獨處。
那時候,他身邊的朋友都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開豪車住豪宅。
只有他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人們一起干活,或者在西湖邊閑逛。
正是如此,他才能潛心研究建筑,最終站上了現(xiàn)代建筑學(xué)的巔峰。
很多人看似風(fēng)光無限,身旁朋友成群,但比誰都孤獨。
但也有人看似沉默寡言,好友寥寥,靈魂卻豐盈自信。
太過熱鬧的生活,容易讓人迷失。
只有把自己還給自己,靜下心來提升自己。才能朝著想要的生活穩(wěn)步向前。
作家周國平,一直以來都十分討厭應(yīng)酬。
有段時間,他受邀參加各種講座,身心頓感疲憊。
若非迫不得已,他更愿意一個人待在家里寫作看書,屏蔽掉所有無關(guān)緊要的信息。
在不被打擾的時間里,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擁有寧靜平和的內(nèi)心。
法國作家馬德說: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一個人的精神足夠獨立,圈子變得干凈,生活獲得平靜,靈魂方可豐盈。
所以,如果你開始變得沉默,不喜歡社交時,那就要恭喜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