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興隆湖湖濱賽場上,承載著數(shù)千年文明印記的中國傳統(tǒng)龍舟首次作為正式比賽項目亮相世界運動會,共吸引捷克、匈牙利、緬甸等12支隊伍參賽,全球觀眾共同見證了中華傳統(tǒng)體育與現(xiàn)代競技的融合。
龍舟賽事8月10日全部落幕,六枚金牌被多國瓜分:印尼摘得3金2銀成為最大贏家,烏克蘭收獲2金1銀1銅,泰國有1金1銀1銅入賬,中國、西班牙等隊也各有獎牌入賬。多元的獎牌分布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龍舟早已不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而是一項全球愛好者共同追捧的運動。
“這可是我給你的‘獨家消息’。”在龍舟比賽頒獎典禮現(xiàn)場,記者偶遇了國際世界運動會協(xié)會主席何塞·佩魯雷納。這個“獨家消息”關(guān)乎龍舟運動的未來——“2029年德國卡爾斯魯厄世運會將繼續(xù)保留這一項目,更遠的賽事也在籌劃引入龍舟,希望能讓龍舟運動長期扎根于世運會的舞臺。”
龍舟曾作為表演項目亮相世運會和奧運會,也是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本屆成都世運會,龍舟首次躋身正式比賽項目之列,每一步都清晰印刻著其走向世界的決心。
西班牙隊選手豪爾赫·阿隆索從未想過,自己會在成都的湖面上劃起中國的龍舟。這位28歲的小學教師來自穆爾西亞,三年前在巴塞羅那龍舟節(jié)與龍舟結(jié)緣。“第一次看到十幾個人整齊劃槳,我被那種力量震撼了。”他表示,龍舟近年來在西班牙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馬拉加等地發(fā)展迅速。阿隆索所在的龍舟俱樂部,其成員涵蓋了教師、工程師、醫(yī)生等多種職業(yè),不同身份的人因龍舟聚在一起。
同樣被龍舟魅力吸引的還有44歲的烏克蘭選手尤里·巴達謝夫斯基。他12歲接觸皮劃艇,23歲轉(zhuǎn)向龍舟,目前在基輔運營自己的龍舟俱樂部。他拿出手機展示自己的兩個龍舟俱樂部聊天群:“這個143人的群是經(jīng)常訓練的143人,每兩周訓練三至四次,另一個群有150名成員,都是普通愛好者?!?/p>
佩魯雷納透露,龍舟運動在全球的影響力遠比外界想象的更為深遠,普及程度也遠超預期。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大部分歐洲國家不僅組建了專業(yè)隊伍,也已成為部分民眾日常的運動選擇。中國龍舟隊隊員董濱瑞對此深有共鳴,參加世運會讓這位東北電力大學的大二學生真切感受到了龍舟的全球熱度:“來之前真的沒想到,這么多國家玩龍舟,還玩得這么好?!?br/>
是什么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紛紛愛上龍舟?不同于諸多個人競技的水上項目,龍舟承載著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讓龍舟成為超越地域的全球語言。正如烏克蘭選手巴達謝夫斯基所說,這項運動的魅力在于團隊協(xié)作,“集體運動迸發(fā)出的情感是個人項目無法替代的”。
董濱瑞就讀大學后從靜水皮劃艇轉(zhuǎn)投龍舟,他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和隊友沖過終點的瞬間:“皮劃艇是一個人孤零零沖向終點,而龍舟是十幾個人一起,那種歸屬感太不一樣了?!?/p>
為了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競技,這條千年龍舟也在悄悄變身。本屆世運會的龍舟比賽采用新型材料,精簡了參賽人數(shù),縮短了比賽距離,提升了比賽觀賞性與轉(zhuǎn)播適配性。佩魯雷納承認,龍舟運動在全球的推廣之路仍面臨不少挑戰(zhàn),短期內(nèi)要將其全面納入綜合性賽事體系并非易事,但他傳遞出積極的信號——這項源自中國的傳統(tǒng)運動,已經(jīng)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本報成都8月10日專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