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CEA高了3.2個點,醫(yī)生讓查胃腸鏡!”女兒舉著體檢報告追下樓時,陳阿姨正拎著菜籃子要出門。
50歲的她剛退休,每天雷打不動跳兩小時廣場舞,晚上能啃半只醬鴨,連頭疼腦熱都少見。
“就高3.2?”她掃了眼報告上的“8.2ng/ml”,笑著把單子塞進圍裙口袋。“參考值0-5,這點誤差不算啥。你李叔血糖高1個點,現(xiàn)在還天天喝啤酒呢?!?/p>
說完轉(zhuǎn)身往菜市場走,要給外孫買剛上市的草莓。
陳阿姨的體檢是女兒“逼”著去的。
“單位年年組織,我身體好得很。”她總說。但今年女兒剛在消化科規(guī)培結(jié)束,非讓她加了項腫瘤標志物篩查——這是她第一次查CEA(癌胚抗原)。
拿到報告那天,其他指標都亮著“正?!?,唯獨CEA那一欄標著“8.2ng/ml”。
女兒盯著醫(yī)生手寫的“建議完善胃腸鏡”,急得聲音發(fā)顫:“我們科上周收了個病人,CEA就高3個點,查出來是直腸癌早期!”
陳阿姨卻犯了怵。
鄰居王姐做過腸鏡,說喝瀉藥“拉得直不起腰”,還得清腸到“拉水才算完”。
她偷偷把報告藏在衣柜最底層,直到女婿找體檢單報銷時翻出來,一家人圍著她磨了三天,才硬把她塞進醫(yī)院的腸鏡室。
三天后病理報告出來:腺癌。腹部強化CT提示:其他臟器無轉(zhuǎn)移。
主治醫(yī)生指著片子說:“這癌長在升結(jié)腸,位置偏右,腸腔寬得很,就算長到3cm都不會堵,更不會疼。等你覺得肚子疼、便血,癌細胞早跑遍腹腔了?!?/p>
為啥沒癥狀的癌,偏被這指標揪出來了?
手術(shù)后第五天,陳阿姨坐在病床上翻體檢單,還是想不通:“我啥感覺沒有,這8.2到底是啥意思?”
主治醫(yī)生拿了張腸道解剖圖,指著升結(jié)腸的位置解釋:
“CEA就像腸道里的‘哨兵’,正常情況下躲在細胞里,血液里含量很少(一般<5ng/ml)。但細胞癌變時,這‘哨兵’會跑到血液里,指標就高了?!?/p>
可這“哨兵”不算“精準”——吸煙的人、有胃炎的人、甚至剛感冒的人,CEA都可能輕度升高。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像陳阿姨這樣,覺得“高一點點是誤差”。
臨床數(shù)據(jù)里,右半結(jié)腸癌被發(fā)現(xiàn)時,70%都到了中晚期,就是因為它太安靜。
陳阿姨這才明白,自己摸到的“幸運”,藏著多少人沒注意的細節(jié):
如果她再拖半年,腫瘤可能穿透腸壁;如果沒查CEA,可能要等疼的直不起腰才來醫(yī)院——那時,5年生存率會從現(xiàn)在的90%,跌落到不足10%。
雖然腫瘤標志物高,不一定是癌癥,但是這幾類人,CEA高一點都別大意。
第一類:40歲以上,尤其是50歲后
腸道黏膜的“老化”從40歲開始加速,哪怕沒癥狀,也該像陳阿姨這樣,把腫瘤標志物和胃腸鏡納入常規(guī)體檢。
第二類:家里有腸癌病人的
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得過結(jié)腸癌,風險比常人高3倍,見過最年輕的病例,28歲,因為媽媽和姑姑都是腸癌,查腸鏡時發(fā)現(xiàn)了早期癌。
第三類:有腸道息肉的
腺瘤性息肉是腸癌的“前身”,就算切了,也可能復發(fā)。陳阿姨同病房的大叔,5年前切過息肉沒復查,這次查出來癌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
第四類: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
長期吃紅肉、香腸培根這類加工肉,又不愛吃蔬菜,久坐不動的人,腸道負擔重,黏膜容易出問題。
其實CEA不是判決書,是提醒函!
(注:CEA正常參考值一般為0-5ng/ml,不同檢測機構(gòu)可能略有差異,輕度升高需結(jié)合臨床進一步檢查,不能僅憑單一指標判斷病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