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二郎賽祭與上元社火
上述了二郎神的賽祭繁盛熱鬧,以及北宋東京皇家祭祀二郎神的時候,有社火助陣的描繪。其實,宋元時期,社火雖然有廣義的綜藝活動的蔓延,但是主體的社火發(fā)生,主要還是在上元節(jié)。這個問題,我們此后會專題闡述。
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過元宵節(jié),思念杭州元宵盛況,于是寫下了《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nóng)桑社?;鹄錈粝∷断?,昏昏雪意云垂野。“
可見,北宋元宵社火活動中,不僅擊鼓吹簫,而且入的正是農(nóng)桑社。
《水滸傳》中有一段敘述社火風(fēng)俗的經(jīng)典情景,見于水滸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fēng)寨》:
宋江在花榮寨里住了將及一月有余,看看臘盡春回,又早元宵節(jié)近。且說這清風(fēng)寨鎮(zhèn)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zhǔn)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jié)采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nèi),逞應(yīng)諸般社火。家家門前扎起燈棚,賽懸燈火。市鎮(zhèn)上,諸行百藝都有。雖然比不得京師,只此也是人間天上。
當(dāng)晚,宋江和花榮家親隨梯己人兩三個,跟隨著宋江緩步徐行。到這清風(fēng)鎮(zhèn)上看燈時,只見家家門前搭起燈棚,懸掛花燈,不計其數(shù)。燈上畫著許多故事,也有剪采飛白牧丹花燈,并荷花芙蓉異樣燈火。四五個人手廝挽著,來到土地大王廟前,看那小鰲山時,怎見的好燈?但見:
山石穿雙龍戲水,云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梅燈,晃一片琉璃;荷花燈,芙蓉?zé)?,散千團錦繡。銀蛾斗采,雙雙隨繡帶香球;雪柳爭輝,縷縷拂華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燈影里競喧闐;織女蠶奴,畫燭光中同賞玩。雖無佳麗風(fēng)流曲,盡賀豐登大有年。
水滸中還有一段社火描述,在梁山攻打北京大名府的時候:
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沖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云屯霧集,只聽放燈,都來趕趁。在城坊隅巷陌,該管廂官每日點視,只得裝扮社火。豪富之家,各自去賽花燈,遠者三二百里去買,近者也過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將燈到城貨賣。家家門前扎起燈棚,都要賽掛好燈,巧樣煙火。戶內(nèi)縛起山棚,擺放五色屏風(fēng)炮燈,四邊都掛名人畫片并奇異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點燈。大名府留守司州橋邊搭起一座鰲山,上面盤紅黃紙龍兩條,每片鱗甲上點燈一盞,口噴凈水。去州橋河內(nèi)周圍上下,點燈不計其數(shù)。銅佛寺前扎起一座鰲山,上面盤青龍一條,周回也有千百盞花燈。翠云樓前也扎起一座鰲山,上面盤著一條白龍,四面燈火不計其數(shù)。原來這座酒樓,名貫河北,號為第一。上有三檐滴水,雕梁繡柱,極是造得好。樓上樓下,有百十處閣子。終朝鼓樂喧天,每日笙歌聒耳。城中各處宮觀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設(shè)燈火,慶賞豐年。三瓦兩舍,更不必說。
可見,元宵佳節(jié),清風(fēng)鎮(zhèn)舉行社火活動,正是在土地大王廟中。而主旨就是為了慶賀五谷豐登,年景美滿。這與春社的目的與情態(tài)也并無二致。
巧了,元末《樸通事》的朝鮮半島注解書《樸事通諺解》中也記載了二郎神出現(xiàn)在慶春活動中
《樸通事諺解》是對產(chǎn)生于元末的朝鮮漢語教材《樸通事》的朝語注解,成于朝鮮中宗十年(1520),即中國的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據(jù)《樸事通諺解》,元代時,朝鮮的慶春活功,還有扮演二郎神出游的節(jié)目,概是舞獅一類。
邊暹《樸通事諺解》:
第二,一個十分可喜的□□(“行”字中間加一“亢”,二字同),妝二郎爺爺。(二郎,神名。爺爺,尊敬之稱。今遼東城內(nèi)有二郎神廟。按《西游記》:“西域花果山洞有猴精,號齊天大圣,神變無測,鬧亂天宮。玉帝命李天王領(lǐng)神兵往捕,相戰(zhàn)失利。灌州灌江口立廟有神,曰小圣二郎,又號二郎賢圣。天王請二郎捕獲大圣,即此廟額曰:‘昭惠靈顯真君之廟’。”然未知何神,打春之日,取此塑像,蓋亦未詳。又見孫行者注下?!缎瓦z事》云:宣和七年十二月,有神降,坤寧殿修保觀,觀者乃二郎神也。都人素畏之。)身穿黃袍,腰系白玉帶,頭戴幞頭,腳穿朝云靴,手拿結(jié)線鞭,騎坐白馬珠鞍,一個小鬼拿著大紅羅傘,馬前馬后跟著的大小鬼卒,不知其數(shù)……這般擺隊行,……這般鬧起來,打的打、躧的躧。這般戰(zhàn)場里,乾無來由做甚么去,常言道:‘好兒不看春,好女不看燈’” 。
在朝鮮半島對漢文的注解中,朝鮮半島慶春活動中的二郎神,頭戴幞頭,腳穿朝云靴,手拿結(jié)線鞭,騎坐白馬珠鞍,一個小鬼拿著大紅羅傘,馬前馬后跟著的大小鬼卒,不知其數(shù)……這般擺隊行,……這般鬧起來,打的打、躧的躧,這樣的巡游慶春風(fēng)俗,應(yīng)該是模仿的中土風(fēng)俗。
二郎出巡花錢 劉源供圖
另外,安徽貴池,上海奉賢地區(qū)的風(fēng)俗中,無論是儺祭還是滾燈,供奉二郎神的時節(jié),也都是新春。
元中書左丞呂思成在至正十三年(1353)為其家鄉(xiāng)平定州(今山西平定縣)所作的碑文《靈瞻王廟記》中給我們提供了有關(guān)賽社活動的十分有價值的信息:
四月四日獻享廟上。前期一日迎神,六村之眾具儀仗引導(dǎo),幢幡寶蓋,旌旗、金鼓與散樂、社火層見疊出,名曰“起神”。明日牲牢、酒醴、香紙既豐且腆,則吹簫擊鼓,優(yōu)伶奏技。而各社各有社火,或騎或步,或為仙佛,或為鬼神,魚龍虎豹,喧呼歌叫,如蠟祭之狂。日晡復(fù)起,名曰下神。神至之處,日夕供祀惟謹(jǐn)。歲以為常。
在這里,元代山西地區(qū)賽神活動是祭賽當(dāng)?shù)氐囊粋€靈瞻王,這與前述金代山西地區(qū)祭賽西齋王,宋代蜀州祭賽灌口神王是一致的。在活動的起神牲牢環(huán)節(jié),都延請了專業(yè)的社火散樂表演,這就是二郎神賽祭中的迎神樂舞,蕭鼓咚咚,鬼神齊聚,七圣完型。文中提及喧呼歌叫,如蠟祭之狂,也正好與南宋劉克莊灌口詩歌中提到的祀蠟合拍,最后一句歲以為常,則與宋代二郎神的蜀地每歲為社契合。
可見,二郎神的歲祠,就是宋金時期祭祀地方神靈的一種常見情態(tài)。以土神農(nóng)桑五谷為基點,以治水水利為著手,祭祀中主題多為祈雨、報收、賀豐與賀誕,主題就是保境惠民,其核心就是農(nóng)桑。所以經(jīng)常與民間社祭,春秋社祭關(guān)聯(lián),活動中經(jīng)常延請社火表演。而且是從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春秋祭祀了。
原創(chuàng)版權(quán),違者必究
本文已經(jīng)獲得作者授權(quán)樂藝會發(fā)布
歡迎轉(zhuǎn)發(fā)
謝絕不經(jīng)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fā)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