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高速交警發(fā)布了多起過度依賴智能輔助駕駛的事故案例。其中一起慘烈車禍引發(fā)熱議:前車爆胎未撤離,后車開“智駕”未減速,致兩死。
事故中,前車爆胎后未按規(guī)定設置警示標志,車上兩人滯留車道;后車司機開啟智能輔助駕駛卻未及時接管,系統(tǒng)未能識別靜止車輛,直接撞上,釀成悲劇。
這場悲劇里,沒有贏家,只有血的教訓——前車用生命驗證了高速滯留的危險,后車用代價證明了過度依賴智駕的致命性,而法律和技術的邊界,仍在模糊地帶掙扎。
但法律的天平不會因為誰更慘就偏誰,它只會問:你該不該出現在那條超車道上,又有沒有把方向盤當方向盤。
而現實往往經常是——前車把高速當成了修車鋪,后車把輔助駕駛的L2當成了智駕L4,于是死神就來收昂貴而慘痛的學費。
事故里,SUV爆胎后停在超車道,人沒撤、三角牌只有30米,離法定150米差得老遠。司機和乘客在車旁鼓搗,活生生把自己變成一塊0速大路障——在高速公路上,事故后的每一秒猶豫都是與死神對賭。
后車更離譜,開著L2級輔助駕駛高速前進,司機肯定心大放任了,而輔助系統(tǒng)不出意外沒識別出靜止障礙物,直到碰撞前才退出,一腳急剎已經來不及。
L2級智駕系統(tǒng)的技術局限性是事故發(fā)生的客觀因素。其感知系統(tǒng)主要依賴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但對靜止障礙物(如爆胎車輛)的識別存在明顯不足。
毫米波雷達因依賴運動目標反射信號,對靜止物識別率較低;攝像頭在雨霧天氣穿透率下降,可能導致系統(tǒng)無法及時探測前方故障車;慣性導航系統(tǒng)存在誤差累積問題,需依賴GPS修正,在隧道等信號丟失場景可能失效 。
此外,系統(tǒng)對突發(fā)路況的響應時間通常需要2-3秒,而人類駕駛員平均僅需0.8秒 。在高速行駛中,這短短的1-2秒差異可能導致車輛盲行近百米。
這起悲劇給所有駕駛員敲響了警鐘。無論車輛的智能程度有多高,"輔助駕駛≠自動駕駛"這一原則絕不能被忽視 。在高速公路行駛時,駕駛員務必做到"三不":不雙手離盤、不視線偏移、不放松警惕。
從現有資料看,大概率前車對死亡結果負主責,理由是高速爆胎后未按規(guī)定撤離人員、未設置足夠警示,屬于重大過失;后車司機雖也分心,但屬次要責任,涉嫌交通肇事罪,刑責少不了。
有人要問,車企難道一點鍋都沒有?眼下確實難。L2級系統(tǒng)做不到識別靜止障礙物,是行業(yè)公開的秘密。目前法律上很難讓它背鍋,因為現行規(guī)則是:只要方向盤邊坐的是人,鍋就歸人。
想讓車企賠錢,得證明系統(tǒng)存在缺陷,可行車數據握在企業(yè)手里,用戶取證難如登天,這就是業(yè)內說的“自證陷阱”。除非哪天立法強制車企共享原始數據,否則廣告里的“智駕”永遠是免責神器。
類似的案例不是個案,這兩年國內涉及L2的事故里,大部分的責任都被扣在駕駛員頭上,車企賠付不足5%。換句話說,技術吹得再響,出事時它先隱身。
那前車到底該怎么做?當然是車靠邊、人撤離、速報警。高速上哪怕只挪動五米,都能把死亡率往下砍一大截。三角牌150米的規(guī)定不是為難你,是給后車留足反應距離。
后車的教訓更簡單:L2不是自動駕駛,它目前就相當于是“高級定速巡航”。眼睛離開路面兩秒,相當于蒙眼開車幾十米。手機再好玩,也沒命好玩。
回到這起事故,最可能的結局是:前后車各負其責,車企象征性道歉后繼續(xù)賣車。兩條生命換來的,或許只是下一頁用戶手冊里多一行小字——“智駕有風險,使用需謹慎”。
可真正該記住的只有兩件事:高速上,出事故了先撤離保命,別心疼車里那點兒財物;方向盤后,再智能的機器也只是輔助,命還是得握在自己手里。
科技發(fā)展雖然帶來了便利,但安全永遠是駕駛的核心。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不容妥協,智能駕駛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但當下的每一步都需要我們走得更加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