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余杭小古城村,蟬聲織網,村口的老樟樹撐起一片濃蔭,樹下的石桌旁圍坐著七八位村民。喀麥隆籍青年門杜(Joseph Olivier Mendo’o)把筆記本攤在膝上,聽著國網杭州員工向村民們解釋,不再需要砍樹,用套管解決村頭日益茂盛的大樹與輸電線之間的矛盾時。門杜忍不住用中文感嘆:"我明白了,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自2015年以來,9年多的時間,這位北大國際關系學院博士、非洲青年駐華代表團團長跑遍中國50多個鄉(xiāng)村,第一次在一棵樹下同時看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握手言歡。他索性給自己封了個新頭銜——"電力村長"。
"科技只是工具,真正的魔法是把每一片樹葉、每一度綠電都折算成村民口袋里的‘小確幸’",門杜感嘆道。循著樟樹往北走,茶園上空的光伏板像銀色波浪。茶農告訴他,茶葉因"低碳認證"身價上漲30%。門杜說,"在我走過的52個中國鄉(xiāng)村里,‘茶光互補’‘漁光互補’這樣的場景反復出現(xiàn),令人印象深刻。"
再往南,一排移動充電樁為自駕游客續(xù)航,順帶把農家樂的餐桌拉滿——土豬肉、水蜜桃通過直播賣往全國,冷鏈柜里"一度綠電"換來"一張訂單"。村會計亮出賬本:屋頂光伏、充電樁和旅游分成去年一共進賬80萬元,按積分直補給農戶;旅游公司再把利潤反哺河道保潔、古樹養(yǎng)護,越保護越掙錢的閉環(huán)跑得比山泉水還急。門杜感嘆說,"過去我以為農村夜晚只有星星,現(xiàn)在路燈和星星一起亮;過去以為農產品只能等人來收購,現(xiàn)在直播間里一吆喝,上海、北京的顧客當天就能下單。智慧電網不是簡單通電,而是給鄉(xiāng)村插上了數字經濟的翅膀——這才是我眼里真正的鄉(xiāng)村振興。"
離開杭州前,他把這套"樟樹模式"翻譯成非洲朋友能聽懂的"操作手冊":湖泊漂浮光伏板上發(fā)電、板下養(yǎng)魚,湖岸辦生態(tài)旅游;援建資金拆成光伏路燈、污水濕地等"議題包",村民手機投票決定誰先開工;林地固碳量、茶園水源涵養(yǎng)功能搖身變成可交易的"綠色股票"。"項目沒開工,環(huán)保收益已進現(xiàn)金流。"門杜說,他要帶走的不僅是一套技術方案,更是一種把生態(tài)價值提前兌現(xiàn)的思維方式。
從浙江到非洲,從一棵樟樹到整片大陸,門杜看見"兩山"理論正在寫下新的注腳:當綠色收益被量化為可交易的資產、當環(huán)保選項被技術提前鎖定、當村民在樹下就能決定百萬級項目怎么落地,"綠水青山"不再是愿景,而是實時跳動在屏幕上的現(xiàn)金流;"金山銀山"也不再是代價,而是生態(tài)循環(huán)里源源不斷的復利。正如他在朋友圈寫下的那句中文——"綠電點亮的不只是燈,更是發(fā)展中國家可持續(xù)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