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老年共病已成為影響千萬家庭的健康難題。當家里的老人同時被高血壓、糖尿病、關節(jié)炎等多種疾病纏上時,不少人常會陷入兩種困境:要么覺得“年紀大了有點毛病很正?!?,對這些“小問題”不以為意;要么被復雜的用藥、頻繁的復診搞得心力交瘁,不知該如何應對。醫(yī)學專家指出:共病≠簡單疊加!這些看似獨立的疾病交織在一起,可能悄悄透支著老人的健康壽命。
那么,我們該如何打破“越治越忙”的困境?如何讓長輩的晚年少些藥片、多些質量?面對多種疾病疊加,治療方式和用藥原則有哪些特別注意事項?又該如何有效預防老年共病的發(fā)生?
為了解答這些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疑問,幫助大家科學管理老年共病,南都《名醫(yī)開講》欄目特別邀請到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帶來了一場主題為《關注老年共病,守護健康晚年》的科普直播。直播深入講解了老年共病的背景定義、常見形式及多重危害,詳解了多重用藥的管理要點和家屬護理事項,還分享了預防老年共病的相關知識,獲得了超過15萬的關注!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左)與主持人曾姐姐(右)
揭開老年共病的面紗:不只是“老毛病”的疊加
什么是老年共???薛玉梅所長明確指出,其并非簡單的“多種疾病共存”,而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同時存在2種及以上慢性?。ㄈ绺哐獕?、糖尿病、冠心病等),或合并衰弱、肌少癥、認知障礙等老年綜合征,且疾病間存在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的復雜狀態(tài)。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共病較為普遍,平均每人受多種慢性病困擾,80歲以上超高齡老人中該情況更為常見,女性相對男性略多。這種疾病不僅會導致老人身體功能受限,如穿衣、如廁等日常活動需依賴他人,還可能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使其逐漸退出社會活動,喪失自我價值感。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
更棘手的是,共病老人常需服用多種藥物,藥物相互作用風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給治療帶來較大挑戰(zhàn)。而高齡老人、存在衰弱(表現(xiàn)為體重驟降、走路變慢、乏力等)、肌少癥者,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者,有跌倒史、吞咽障礙或尿失禁者,以及獨居、低收入等社會弱勢群體,均為老年共病的高危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警惕身體的“預警信號”:及早發(fā)現(xiàn)是關鍵
生活中,許多老人和家屬常把一些異常表現(xiàn)當作“衰老的正?,F(xiàn)象”,從而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機。薛玉梅所長提醒,當老人出現(xiàn)這些信號時必須提高警惕:短期內體重驟降即3個月內下降5%以上、走路速度變慢即每秒小于1米、握力減弱、上下樓梯費力;頻繁頭暈、跌倒哪怕是輕微絆倒、吞咽時嗆咳、關節(jié)疼痛影響活動;記憶力減退明顯比如忘事頻繁、情緒低落、不愿社交、睡眠紊亂;甚至穿衣、洗澡、做飯等日?;顒幼兊美щy,需要他人協(xié)助。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左)與主持人曾姐姐(右)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體檢難以全面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因為常規(guī)體檢多關注血壓、血糖等指標,而共病還涉及功能狀態(tài)、營養(yǎng)、心理等多個維度,需通過老年綜合評估進行系統(tǒng)篩查,該評估包含日常生活能力、認知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況等26項指標,能更精準地把握老人的健康狀況。 就診時,建議優(yōu)先選擇老年共病聯(lián)合門診,像廣東省人民醫(yī)院東病區(qū)一樓的老年共病門診就是這類門診,由老年科醫(yī)生主導,聯(lián)合心內科、內分泌科、康復科等多學科團隊協(xié)作,可有效避免“多頭掛號、重復檢查”的困境。
科學應對共?。簭闹委煹阶o理的全流程方案
在老年共病的治療上,核心是打破“單病治療”的局限,進行整合管理。薛玉梅所長解釋,這并非簡單疊加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案,而是要從整體出發(fā):藥物管理方面,需由臨床藥師通過一些工具系統(tǒng)審查用藥,避免重復用藥或藥物沖突,比如抗凝藥與止痛藥聯(lián)用可能引發(fā)出血,必要時減少非必需藥物;多學科協(xié)作尤為重要,由老年科醫(yī)生、藥師、康復師、營養(yǎng)師等共同制定方案,例如面對心衰合并腎病患者,需平衡“限鹽”與“維持電解質”的矛盾;對于高齡或衰弱老人的手術,像關節(jié)置換,需先由老年醫(yī)學團隊評估風險,提前優(yōu)化身體狀態(tài),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臨床上甚至有84歲患者術后兩三天即可下地的案例。相比傳統(tǒng)的“分科看病、各管一病”,這種創(chuàng)新的整合治療更注重“整體獲益”,比如對衰弱老人,會優(yōu)先保證生活質量,而非嚴格追求血糖、血壓的“完美達標”。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
除了治療之外,家庭與醫(yī)療的協(xié)同護理同樣關鍵。日常監(jiān)測中,家中可備好血壓計、血糖儀、血氧儀,記錄老人的血壓、血糖、體重變化,比如心衰患者2~3天內增重2kg以上可能提示水腫;同時觀察老人的進食量和情緒狀態(tài),警惕食欲驟降或沉默寡言。用藥管理上,可用分時段藥盒分裝藥物,搭配智能提醒工具,并保留完整用藥清單,包括處方藥、保健品,就診時給醫(yī)生參考。康復與營養(yǎng)方面,鼓勵老人做肌力訓練,比如用礦泉水瓶練手臂、踩家用單車,每周至少2~3小時;飲食中增加蛋白質,搭配蔬菜,減少精制碳水。心理支持也不可或缺,可通過老照片、往事回憶鍛煉認知,每月安排1-2次社交活動,像家庭聚會,尊重老人的自主選擇,比如作息、飲食偏好。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老年醫(yī)學研究所所長薛玉梅(左)與主持人曾姐姐(右)
粉絲提問與回答
Q: 有血糖,尿酸,肝膽問題該怎么辦?
A: 建議優(yōu)先就診內分泌科,由醫(yī)生制定方案控制代謝指標,比如血糖、尿酸。同時需調整生活方式,尤其要注意飲食,像廣東地區(qū)尿酸高比例高就與常喝老火湯等習慣相關,還要配合運動干預。
Q: 我父親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一天要吃好幾種藥,病情還算穩(wěn)定,但是大半年了也不愿意找醫(yī)生復查,請問就一直按照原來的方案服藥下去可以嗎?
A: 高血壓、糖尿病需要終身治療,但用藥方案的藥物種類和劑量可能隨季節(jié)、地域等因素波動,建議 3-6 個月復查一次,病情穩(wěn)定時 3 個月一次,特殊情況可延長至半年。此外,要定期評估腦、心、腎等靶器官是否受損,不能長期不復查。
Q: 我母親最近老是頭暈,她有高血壓和頸椎病,我們搞不清到底是哪個病引起的,應該先去看心內科還是骨科?掛號都掛不對。
A: 頭暈可能由高血壓、頸椎病、腦血管狹窄(比如頸動脈或顱內血管問題)等多種原因引起,缺乏特異性。建議先評估腦部情況,也可以選擇老年人共病聯(lián)合門診,綜合處理多疾病問題。
Q: 我剛做完心臟支架,醫(yī)生讓我多走路鍛煉;但我又有嚴重的膝關節(jié)炎,一走路就疼。這兩個醫(yī)生的建議完全是反的,我到底該怎么辦?
A: 可先進行肌肉訓練;若膝關節(jié)炎嚴重影響活動,建議骨科評估,必要時進行手術,像膝關節(jié)手術,高齡患者也可以耐受。老年醫(yī)學科可參與術前評估及術后康復方案制定,協(xié)調治療矛盾。
Q: 都說魚油對心血管好,我父親在吃阿司匹林,我給他買了魚油保健品,但他一個當護士的朋友說這兩種不能一起吃,會增加出血風險。這是真的嗎?這么多保健品,到底哪些能吃,哪些是禁忌?
A: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抗凝藥與魚油、活血類中成藥等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臨床上曾有相關案例。保健品并非無害,其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確,使用前一定要咨詢醫(yī)生,避免與藥物沖突。
Q: 我奶奶 90 歲了,有心衰、腎病,非常衰弱。醫(yī)生建議做一堆檢查,但每次去醫(yī)院折騰一趟,她回來就好幾天緩不過勁。我們感覺她只想在家舒服待著,應該繼續(xù)堅持做各種檢查和治療嗎?
A: 心衰會導致患者動輒氣喘,有的甚至不能平臥,腎病也會影響生活質量,在家很難自行緩解。這兩種疾病可能相關且存在治療矛盾,比如造影劑可能加重腎損傷,需要專業(yè)評估。建議就診老年醫(yī)學科,避免多科室奔波,綜合制定適合的檢查和治療方案。
Q: 我父親有慢阻肺和心臟病,有時會覺得氣短。我們子女特別緊張,分不清什么時候是在家吸氧就行,什么時候是必須馬上送急診的危險信號?有沒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
A: 可通過以下簡單標準判斷:若能平臥、腳不腫,說明心臟狀態(tài)相對平穩(wěn);兩三天內體重驟增 2 公斤以上,可能是心衰加重導致水鈉潴留;血氧低于平時水平或 95%,長期肺功能差者需對比基礎值,可能是肺部問題;若生命體征如血壓、心跳、呼吸平穩(wěn)且癥狀較輕,可在家觀察;若癥狀嚴重,比如極度難受,要立即送急診。
Q: 我媽媽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像這種情況我們掛號應該去哪個科?還是三個科室都要掛一遍?
A: 冠心病、高血壓以心內科為主;糖尿病若病情穩(wěn)定,心內科醫(yī)生可進行基本調節(jié);若血糖波動大、難管理,需就診糖尿病專科或老年共病門診,不用同時掛三個科。
Q: 家里老人同時吃心腦血管藥和關節(jié)止痛藥,聽說有些藥混吃會傷胃或傷腎?作為家屬,怎么快速判斷哪些藥組合有風險?出現(xiàn)什么癥狀(比如頭暈、胃痛)必須立刻停藥就醫(yī)?
A: 多重用藥風險需要醫(yī)生和藥師共同評估,不建議自行判斷。出現(xiàn)頭暈、胃痛等不適時,不能擅自停藥,比如停阿司匹林可能導致支架內血栓,應立即就醫(yī),告知醫(yī)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Q: 我父親每天要吃好多種藥,有降壓的、降糖的、護心的、補鈣的…… 我們做子女的完全記不住哪些要飯前吃、哪些要飯后吃、哪些必須隔開吃。有沒有簡單好記的分類方法?或者實用的工具推薦?真怕吃錯了順序影響藥效。
A: 實用工具包括分類藥盒,可按早中晚、睡前分時段,還有智能藥盒,能提醒服藥;小技巧是將醫(yī)生處方保存到手機,方便查看服藥時間,比如餐前、餐后,也便于復診時給醫(yī)生參考。
如果您錯過了直播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內容回放
策劃統(tǒng)籌:曾文瓊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曾文瓊
攝影:崔俊超
實習生:彭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