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閨蜜趁暑假前去了一趟大西北旅行。
她家還有個3歲的娃,正是最黏媽媽的年紀。
我們?nèi)豪锏钠渌忝枚己芎闷妫?/p>
這么小的孩子,你放心把他丟在家?
她不以為意,說:“有他爸爸呢?!?/p>
這下,群里徹底炸開鍋了:
得了吧,爸爸帶娃這么不靠譜的事…… 沒有危險的時候,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險! 你真是心大啊!
閨蜜卻很淡定:
孩子親爹,還能害娃不成。 而且你們知道嗎?現(xiàn)在很多研究都說,爸爸帶娃,孩子反而更聰明。
說完,她發(fā)來了一個視頻,視頻里的爸爸正帶著孩子做游戲,孩子不僅沒有哭鬧,反而很配合,笑得很開心。
看完視頻,我也愣了一下。
我們潛意識都以為,育兒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只要負責掙錢養(yǎng)家。
而育兒方面,爸爸基本毫無參與感,甚至常常被認為“靠不住”。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在顛覆這一固有觀念。
從語言、邏輯,到創(chuàng)造力和情緒管理,證據(jù)都在指向一個結(jié)論——
孩子是否聰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爸爸的參與。
那些爸爸帶大的孩子,往往更聰明、更獨立。
前些天路過游樂園,看到這么一幕:
一個小男孩正站在滑滑梯的頂端,看起來有些猶豫。
他的媽媽在旁邊緊張地注視著,眼神充滿了焦慮。
每當孩子準備滑下來時,她都會提醒:
小心,別摔著了! 要不咱們玩別的去?
孩子忐忑不安地站在上面,似乎在掙扎,既想玩又感到害怕。
就在媽媽準備沖上去接孩子下來時,爸爸突然走了過來,沖他喊道:
沒事,你看旁邊的哥哥下來得多好,咱們男子漢要勇敢一點。 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到,來!
爸爸的語氣既堅定又充滿鼓勵,眼神里沒有絲毫的急迫和焦慮。
孩子在爸爸的目光中找到了力量,他看了看滑梯,又看了一眼爸爸,最終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滑了下來。
那一刻,他的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自豪和滿足。
我突然意識到,爸爸在育兒中的風格和媽媽截然不同。
媽媽往往是保護型的,心思細膩,更關(guān)注安全與情緒;
而爸爸更多時候則扮演著“教練”的角色,要求孩子去面對自己的恐懼,突破自我。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時候的經(jīng)歷。
我學自行車那會兒,只要一摔倒,我媽會第一時間來扶我,讓我別學了。
但我爸則站在一旁跟我說:“再來一遍!”
說完,他便站在我身后幫我保持平衡,并給我加油打氣。
那時候,我明明還害怕,腿軟得不行。
但在他的鼓勵下,我還是堅持完成了練習,很快就學會了。
現(xiàn)實中,很多“爸”式教育都是這樣。
看起來是放手不管,實際上鼓勵孩子在跌倒之后,重新站起來。
心理學家卡羅爾?吉爾根說過:
父親基于規(guī)則強調(diào)公正、公平和責任,他們鼓勵孩子冒險,教他們面對挫折也要勇敢成長。
當媽媽在一旁顧慮重重,擔心孩子這有危險、那有不妥當?shù)模?/p>
爸爸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總是鼓勵孩子挑戰(zhàn):“沒事,來!”
他們知道,不要急于替孩子擦去傷痛,而是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這份痛苦和成長,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長,變得更加堅強。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媽媽對爸爸的評價都是:玩心重、幼稚、
在帶娃過程中,他們好像也不太靠譜,總帶孩子做一些“不務正業(yè)”的事情。
但換個角度看,爸爸的玩心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爸爸愛玩,也許是孩子獲得最大成長的機會。
我之前看了一位英國奶爸Sergei Urban的視頻,他的育兒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他平日里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養(yǎng)規(guī)則,總是通過各種游戲來陪伴孩子,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多的是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例如,他會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
把彩虹糖整齊地擺在盤子邊緣,倒入熱水,就能看到糖表面的顏色快速散開,彩色汁液順著坡度慢慢往中間聚攏,最終得到一幅絢爛的彩色圖案。
他還會在紙蝴蝶的背面別上曲別針,再系上一根線,把線的另一頭固定在紙盒底。
給孩子一塊磁鐵,孩子只要握著磁鐵輕輕移動,紙蝴蝶就會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跟著在空中翩翩起舞。
不僅如此,他經(jīng)常用彩色冰棍棒,再配上魔術(shù)貼,制作一個幾何體玩具,讓孩子自由發(fā)揮組合圖形。
Sergei Urban說,他陪孩子玩,其實也是為了避免兩個小家伙過于沉溺電子產(chǎn)品,還能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一句話:
孩子的游戲,不是和學習分開的兩件事,它本身就是學習。
“玩”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搭積木時,孩子的大腦在訓練空間感;
做實驗時,邏輯推理和因果思維都在被喚醒;
運動時,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建立平衡和協(xié)調(diào)。
看似“不務正業(yè)”的游戲,實則能幫助孩子理解世界的復雜性,打開了他們的大腦,激發(fā)內(nèi)心的求知欲。
或許,媽媽的愛讓孩子有了安身的港灣。
而爸爸的童心,恰恰是那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橋,教會他們?nèi)绾嗡伎?、如何探索、如何相信自己能做到?/strong>
知乎上曾有個話題:
為什么爸爸帶大的孩子,表達能力更好?
其中有個回答說:
一個關(guān)鍵原因,是爸爸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很多時候,媽媽的溝通會更偏向指令式(比如“快吃飯”“別說話快睡覺”),但爸爸們更擅長和孩子們進行開放式溝通:
你知道為什么媽媽不讓你看手機嗎? 你猜那個老爺爺在干嘛呢?
這種帶著思考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訓練了孩子的表達邊界,一邊描述一邊換位思考。
講一個我朋友安茜的經(jīng)歷。
安茜的女兒,從小就是她一個人帶的。
生活習慣各方面都沒問題,就是不愛說話,不敢舉手發(fā)言,甚至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也不吭聲。
她很焦慮,在家里反復叮囑女兒:
你不能這么內(nèi)向,多和小朋友說話。
但女兒每次只是用力點頭,可每次遇到陌生人,還是躲在一旁。
后來因為爸爸工作調(diào)整,在家時間變多了,安茜讓爸爸也多開導一下孩子。
爸爸并沒有批評女兒,而是每天吃飯陪她聊聊學校的趣事、睡前講講故事。
周末,爸爸會帶女兒去騎車、踢毽子、參加社區(qū)活動。
有時候路上見到鄰居,爸爸也會開開玩笑,大家就聊起來了。
剛開始女兒很拘謹,但在爸爸的一次次引導和玩鬧中,慢慢地敢開口、愿意表達、也學會拒絕。
爸爸表示:
孩子不說話,怎么能說是性格問題? 小家伙只是不知道該怎么社交。 多給她看看我們怎么社交,她看久了就學會了。
如果父母一味跟孩子念叨“你得膽大點兒”“你要主動點”,反而會讓孩子心里更認定“我膽子小”“我不自信”。
說到底,真正的社交能力,是父母做好樣子,孩子看在眼里、跟著學出來的。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一項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
父親在孩子0-6歲階段參與越多,孩子在入園后的交往能力、表達能力、沖突處理能力就越強。
關(guān)鍵的一點,父親帶娃去的地方往往更多是戶外、公園、運動場、朋友聚會,而不是僅限于家里。
這些高頻的社交環(huán)境,讓孩子更早體驗“和陌生人互動”“與同伴協(xié)作”“沖突后如何解決”等真實社會規(guī)則。
可能有媽媽開始焦慮了:
難道我?guī)Ш⒆?,還帶錯了嗎?
其實不是。
媽媽的陪伴是孩子的情感地基,是安全感的核心來源;
爸爸的參與,是孩子拓展認知邊界的橋梁。
但現(xiàn)實是:
很多家庭都把育兒全壓在媽媽身上,認為爸爸只要掙錢、偶爾出現(xiàn)就行。
甚至有些爸爸自己也覺得:“我不會帶孩子,還是你來吧?!?/p>
久而久之,就成了喪偶式育兒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傷害。
聰明的育兒,不是二選一,而是互為支撐。
95后潮汕奶爸博主@淦淦惹,據(jù)憑借著帶娃這件事,火遍全網(wǎng)。
點開評論,幾乎都是:
有這樣的爸爸,人均三胎不是夢。
早上,他在娃的哭聲中醒來,喂奶、穿衣、抱著娃出門買菜;
下午,他一邊辦公一邊帶娃,還要時刻關(guān)注孩子的動態(tài),把險些跌出圍欄的兒子塞回床上;
晚上給娃洗澡、穿衣服、讀睡前故事……
等到兒子睡著了,他就把交給老婆小阿森,彷佛在做一個神圣的交接儀式。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就歸媽媽帶了,淦淦終于可以出去喘口氣。
很多人覺得,淦淦是一個很好的爸爸。
但在他看來,自己沒有很會教育孩子,也沒有很會帶娃、懂很多育兒知識。
他只是做了一個爸爸應該做的事,給予自己的老婆一定的自由,讓她不被孩子完全支配。
如果育兒成了媽媽一個人的戰(zhàn)役,那么就會變成:
媽媽疲憊焦慮,越來越像保姆;
爸爸心安理得,回家高高掛起;
而孩子錯過了一個更完整的教養(yǎng)體系。
畢竟,孩子的成長窗口只有一次,那些錯過的關(guān)鍵期,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
真正聰明的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辛苦喂養(yǎng)出來的,也不是爸爸偶爾帶帶玩出來的。
而是父母彼此接力、共同培養(yǎng)。
媽媽給情緒安全,爸爸給認知挑戰(zhàn);
媽媽教孩子如何愛人,爸爸教孩子如何表達;
媽媽陪著感受世界,爸爸陪著闖蕩世界。
當孩子同時感受到兩種不同的力量,他們的世界才會被真正撐開:
既有溫度,也有方向;既能被安撫,也敢去冒險。
就像一棵樹,媽媽是土壤,爸爸是陽光,孩子才能往下扎根,向上生長。
點個,與之共勉。
不妨也在評論區(qū)分享下,你們家育兒是“媽媽主導型”,還是“爸爸參與型”?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