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中,有些地方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著文明的光芒,也有一些城市,如同被時光遺忘的珍珠,靜靜地躺在歷史的角落里。
鞏義,這座地處中原腹地的小城,既沒有鄭州繁華都市的喧囂,也沒有洛陽熱門旅游地的擁擠?!昂映鰣D,洛出書,伏羲畫八卦”,此間正是河洛匯流之地,帝王沉璧祭天之處,也是先人所稱“山河四塞,鞏固不拔”之所。
在這里,麥田與宋陵相依,古老的石像生在金色麥浪中靜靜守望;杜甫故居靜謐深沉,詩圣的童年與鄉(xiāng)愁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康百萬莊園訴說著商海傳奇,古老的宅邸見證著家族興衰與時代變遷。
在這里,歷史并非只高居廟堂之上,還深深融入百姓生活,它們與自然共生,與人文相融,成為華夏文明的獨特文化符號。
滄海桑田,皇陵昭昭,是帝王對身后事的想象與安排。見過了依山為陵、氣勢宏偉的漢唐皇陵,我們來到了不一樣的宋陵。這里麥浪翻滾,石像生立,歷史在此靜靜流淌。
行至鞏義郊外,一片金黃的麥田映入眼簾。微風吹過,浮光躍金,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麥穗的清香。
▌行至鞏義郊外,一片金黃的麥田映入眼簾。
沿著田間小路緩緩前行,眼前漸漸出現(xiàn)了一排排高大的石像,它們仿佛被時間凍結(jié),歷經(jīng)千百年風吹日曬,靜靜地佇立在麥田之中,原來這就是最近社交平臺上朋友們紛紛打卡的宋陵石像生。
宋陵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跡最豐富的帝王陵墓群之一,地面石刻尚存1027件,被譽為“露天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歷經(jīng)千百年風吹日曬,宋陵石像生靜靜佇立在麥田中。
宋陵的營建始于公元963年,趙匡胤將父母的陵墓遷葬于鞏縣西南的鄧封鄉(xiāng)(今鞏義市西村鎮(zhèn)常封村),稱為永安陵。此后,北宋歷代皇帝陸續(xù)在此營建陵寢,至1100年永泰陵止,歷七帝八陵,160余年皆在鞏義南麓15平方公里內(nèi)“同域不同位”次第落成。營建秉承“七月而葬”,役五萬匠卒,三月而陵臺、神道、下宮俱就。
陵制承唐創(chuàng)新:地勢北高南低,神道石像生由南而北遞減,望柱、瑞禽、客使像皆寫實細膩,為宋塑巔峰;帝后同塋異穴,陵臺封土為低矮“覆斗”,四周筑鵲臺、乳臺、闕樓,形成宮城式空間,體現(xiàn)“視死如事生”的宋代禮制與理學精神。這里不僅是皇家的安息之地,更是一片被時光浸潤的神圣土地。
▌這里不僅是皇家的安息之地,更是一片被時光浸潤的神圣土地。
令人遺憾的是,宋陵的破壞情況較為嚴重,其歷史命運可謂多舛。
北宋滅亡后,宋陵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金朝統(tǒng)治者對宋陵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盜掘,陵上建筑被毀,珍寶玉器被洗劫一空,甚至哲宗的遺骨都暴露于外。金朝滅亡后,元朝統(tǒng)治者又對宋陵進行了進一步的破壞,地面建筑除石雕外全部被毀。
明清時期,政府對宋陵的保護相對重視。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命人加以修葺,并“禁人樵采”,試圖保護這片歷史遺跡。清朝時期,又分民戶看管宋陵,減免其賦稅、勞役,以加強對陵園的保護。
▌宋陵的破壞情況較為嚴重,其歷史命運可謂多舛。
然而,民國時期,宋陵繼續(xù)遭受破壞,一些石像生被推倒、砸壞,陵園內(nèi)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幸而民國以后,當?shù)厝藙?chuàng)辦職業(yè)學校,開始將宋陵土地出租,用以集資辦學。隨著土地開墾與城市化發(fā)展,這些昔日的皇家陵寢已立于鬧市之中、散于田野之間,并保持著與農(nóng)耕生活的奇妙共生,見證跨越時代的農(nóng)耕圖景和生生不息的文明傳承。
▌歷史上的每一波浪潮翻涌,都于石像生上留下印記。
走到石像近前,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身上斑駁的歲月痕跡。歷史上的每一場風雨清洗,每一波浪潮翻涌,都在石像生的皮膚上留下深深淺淺的裂縫與印記。難道我們就任由歷史遺跡被雨打風吹盡,裸露于天地之間嗎?
事實上,對于石像生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工作,恰恰是經(jīng)過了深刻思考和反復(fù)實踐的。罩上玻璃,石像會像住進了桑拿房,熱得“快裂開了”;加蓋遮檐,石像的皇家氣派也會大打折扣。只有讓石像與自然融合,自由呼吸,最大程度地保留它們的原始風貌,才是最好的保護。
▌對石像最好的保護,就是讓石像與自然融合,保留它們的原始風貌。
于是,形態(tài)各異的石像生與田間忙碌的農(nóng)人相映成趣,組成了極具“穿越感”又毫不違和的別樣風景。漫步在麥田間,腳下是肥沃的土地,眼前是古老的遺跡,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流轉(zhuǎn)與文明的不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河洛水土寄存著詩圣杜甫的童年與少年時光,是他獨在異鄉(xiāng)的鄉(xiāng)愁所寄,漂泊半生的靈魂歸處。
杜甫故居位于鞏義市站街鎮(zhèn)南瑤灣村,這里背依筆架山,面臨洛水,環(huán)境清幽,詩意盎然。
▌杜甫面容清瘦而堅毅,眼神中藏著深沉的憂思。
初入故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青磚灰瓦的建筑群,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充滿了濃郁的中原文化氣息。沿著石板路緩緩前行,兩旁的古樹參天,綠蔭如蓋,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浮躁的心在此刻寧靜。
走進第一進院落,迎面是一座古樸的照壁,上面刻著“詩圣故里”四個大字,此為清代張議草書,筆力遒勁,氣勢磅礴。
▌筆架山下的這口窯洞,據(jù)說就是杜甫出生的地方。
穿過照壁,來到杜甫雕像前。雕像中的杜甫,身著長袍,手持書卷,面容清瘦而堅毅,眼神中透露出深沉的憂思?!靶幸骰萘x腹中詩,沉郁高揚賦我思。謳云頌月無聞?wù)Z,吐盡人間疾苦詞。”最食人間疾苦的仁愛精神和憂患意識使杜甫筆下的詩句沉郁頓挫,充滿現(xiàn)實主義色彩。
步入故居院落,走進正房,里面陳列著杜甫的詩作手稿、書法作品以及相關(guān)文物。眼前泛黃紙片上娟秀的文墨與教科書上印刷的詩句漸漸重合,一首首詩篇串聯(lián)起詩人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杜甫故居位于鞏義市站街鎮(zhèn)南瑤灣村,這里背依筆架山,面臨洛水,環(huán)境清幽,詩意盎然。
繞過后院的銀杏樹,就到了詩碑廊,這里陳列著歷代文人墨客為杜甫所作的詩碑,匯聚國內(nèi)外著名書畫家的墨寶。真、草、隸、篆古今書法各具特色,其書法藝術(shù)精湛,結(jié)構(gòu)嚴謹,雄深蒼渾,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堪稱一絕。
筆架山在杜甫故居的后方,山勢不高,卻因形似筆架而得名。山下有一處傳統(tǒng)民居,幾間瓦屋,一口窯洞。窯洞上方懸掛著郭沫若題寫的“杜甫誕生窯”五個大字。據(jù)說,這口窯洞就是杜甫出生的地方。
▌河洛水土寄存著詩圣杜甫的童年與少年時光,是他獨在異鄉(xiāng)的鄉(xiāng)愁歸處。
泗河之畔,燈光漸暗,《杜甫歸來》情景劇即將拉開帷幕。
畫卷緩緩展開,青衫詩人立于船頭,負手吟誦“白日放歌須縱酒”,生動再現(xiàn)了聽聞官軍收復(fù)河南河北的喜悅之情;秋興八首廣場上,《歸鄉(xiāng)·家國情》則深情回顧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終,他穿越時空,魂歸故里,謝幕之時,陣陣煙花在空中綻開,赤色焰火化作《新婚別》的泣血紅綢,靛藍光瀑演繹《垂老別》的蒼蒼白發(fā)。
▌杜甫一生漂泊,故鄉(xiāng)的月光總是在他的筆下流淌。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杜甫離我們并不遙遠,兒時的杜甫也會像其他調(diào)皮的小朋友一樣,在門前的界泗河邊戲水,在院子后面的土坡上爬山。
從少年時期的讀書求學,到壯年時期的漂泊流離,再到晚年的歸隱田園,杜甫的一生從這里出發(fā),短暫度過青年時期,就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涯。盡管此后再也沒有重歸故土,可故鄉(xiāng)的月光總是在他的筆下流淌。縱使流落異鄉(xiāng),半生潦倒,最后的歸途也一定通往家的方向。
“洪武年,大槐樹,康守信推車賣豆腐”,康氏先祖的創(chuàng)業(yè)歌謠如今仍在鞏義街鎮(zhèn)的老槐樹下回蕩。誰能想到,從山西推來的小小豆腐車竟能孕育出一個縱橫六省的商業(yè)王朝。
邙山腳下,伊洛河畔,康百萬莊園依山傍水,面積可達64300平方米,共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恢弘錯落的建筑群默默訴說著豫商家族的輝煌往事。
▌俯瞰恢弘錯落的建筑群,訴說著豫商家族的輝煌往事。
康百萬不是一個人名,而是每一代為康氏家族做出巨大貢獻的精英的統(tǒng)稱。據(jù)說,康百萬莊園所在的康店村家譜六百年不斷,從第六世康紹敬到第十八代康庭蘭,經(jīng)歷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連續(xù)四百余年繁榮不衰,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極具傳奇色彩的商業(yè)家族。
康紹敬曾出任洧川驛丞和山東東昌府大使,這些為官經(jīng)歷不僅讓康家積累了政治資源,更重要的是為家族涉足商業(yè)領(lǐng)域提供了契機。在他不斷拓展眼界、積累人脈的過程中,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悄然降臨。
▌康氏家族連續(xù)四百余年繁榮不衰,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中極具傳奇色彩的商業(yè)家族。
明朝為加強邊防,在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嘉峪關(guān)的長城一線設(shè)置了九個邊防重鎮(zhèn),巨大的軍事消費由此產(chǎn)生。政府隨即發(fā)布政策,鼓勵商人向駐軍繳納糧草,并以鹽引作為交換。要知道,鹽作為古代最為珍貴的商品之一,是商人獲取暴利的最大途徑。
借助洛河流域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和敏銳的商業(yè)頭腦,康紹敬乘著朝廷“開中法”的東風,通過在洛河上從事水路運輸獲得鹽引,源源不斷將山東的鹽運到河南,把河南的糧食、棉花販到山東?!叭粘銮U旗,日落萬盞燈”,由此,康家的商業(yè)巨艦揚起了起航的風帆。
▌乘著朝廷“開中法”的東風,康家的商業(yè)巨艦由此起航。
如今,這艘商業(yè)巨艦已隱沒于歷史的滾滾浪濤之中,而康氏家族的光輝歲月仍鐫刻在這康百萬莊園的建筑之上。
走進棧房區(qū),這里曾是康家商業(yè)活動的核心地帶,主要用于存放貨物和進行商業(yè)交易。建筑層層疊疊,院院獨立,又院院相通,糅合了宮延、廟宇、民房、園林等建筑的藝術(shù)特點。掠過一道道古樸的房門,仿佛看到當年商賈云集的熱鬧場景,凝固的歷史在眼前浮現(xiàn)。
▌康氏家族的光輝歲月,仍鐫刻在莊園的建筑之上。
穿過棧房區(qū),便是主宅區(qū),是康家主人居住和接待重要賓客的地方。主宅區(qū)由多個四合院組成,既各成體系,又相互聯(lián)系。院落融合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盡顯莊嚴肅穆。從精美的磚雕、木雕到古樸的家具擺設(shè),無不彰顯著康家的奢華品味與顯赫地位。
站在主宅區(qū)的高處,俯瞰整個莊園,四面寨墻高筑,大大小小的院落分布有序,攻防結(jié)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小型社會,儼然是一片長幼有序、內(nèi)外有別、等級森嚴的典型建筑群。
▌精美的磚雕彰顯著康家的奢華品味與顯赫地位。
主宅區(qū)的葉氏井早已廢棄于一隅,古井無言,卻承載著康家人重禮重義的美好往事。這口井包括其所在的土地原來歸葉家人所有,水代表著財源,在康葉兩家買賣居所時,不管怎樣的高價葉家人都堅持不賣井。因此,這口井在康家人的宅院里經(jīng)年使用,但始終歸屬于葉家。
“以禮經(jīng)商,義中求財”,這也是康家在行走社會時的生意經(jīng)。
▌院落融合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盡顯莊嚴肅穆。
康家主客廳上方,懸掛著一塊造型獨特的家訓匾,也是康百萬莊園的鎮(zhèn)園之寶“留余匾”,上面書寫著篆體的“留余”二字??导乙浴傲粲唷睘榧矣?,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滿。
這種中庸之道不僅體現(xiàn)在商業(yè)經(jīng)營上,更滲透到家族的方方面面??导覠嵝墓?,建學校、賑災(zāi)民,修筑黃河大堤,贏得了百姓的廣泛贊譽。這是康家盛名長存、百世流芳的生存之道和仁愛之心,也是儒家以德為本的精髓所在。
▌鞏義,是多少文人墨客魂牽夢繞的歸處。
“生于蘇杭,葬于北邙”,鞏義是多少文人墨客魂牽夢繞的歸處。每每回首,都仿佛與歷史中的人物隔空相望,我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卻腳踩著同一方土地,仰望著同一片星空,撫摸著同一塊石像碑文,延續(xù)著同一條文明血脈,祈盼著同一個金色的夢。
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自然與人文相融,每一處遺跡都是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都是一首詩篇。鞏義之美,在濤濤洛水里,在微微塵土間,在麥田石像生的斑駁裂紋里,在杜甫故居的朗朗誦詩聲中,在康百萬莊園的破浪巨帆上。漫游鞏義,聽見千年文明的回響。
編輯/cici
文/斕鄴
圖/視覺中國
設(shè)計/April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