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環(huán)狀線的弁天町站,這幾天就像一口開足了火的蒸鍋。大阪·關(guān)西世博會正在舉行,這里是通往會場的重要換乘口,每天要接待二十多萬人。
光看今年上半年(1~6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知道這股熱潮有多猛——大阪一共迎來了約847.6萬外國游客,比去年同期多了接近180萬,創(chuàng)下上半年歷史新高。
其中中國大陸游客最多,達(dá)251.9萬人,同比增加57%;其次是韓國、中國臺灣和美國。萬博的舉辦、簽證放寬和日元走低,讓不少人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直接把大阪推成了世界旅游熱點。
JR西日本的平石譽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上班的。他的崗位叫“改札總括”,其實就是改札口的大管家,收錢、問路、查車次、應(yīng)急處理,全都得管。哪趟車晚點了幾分鐘、原因是啥,他都得馬上知道,還要立刻在廣播里告訴大家。
這天早上,他一邊遞著印有電車圖案的貼紙給孩子們,一邊用翻譯機幫外國游客找出口。
一個男的跑來問:“有賣ミャクミャク周邊的店嗎?”平石馬上答:“車站里沒有,旁邊的便利店有。”
他笑著說,最近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多了不少,除了時刻表,周邊吃喝玩樂他也得記得滾瓜爛熟,這樣人家才能順順利利到地方。
晚上八點,人潮又涌了回來,多數(shù)是從萬博會場回來的。就在這個時候,站務(wù)室里來了個小客人——一個走丟的中國孩子。個子小小的,背著個黃色卡通書包,眼睛哭得通紅,嘴里全是平石聽不懂的中文。
平石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同一個視線,用翻譯機慢慢說:“媽媽快來了,等一等哦?!焙⒆诱UQ?,眼角的淚還掛著。幾公里外的大阪西九條站,孩子的母親急得團團轉(zhuǎn),在人群中才發(fā)現(xiàn)跟兒子走散了。
平石從口袋里摸出一張列車貼紙放在孩子手里——那是日本鐵路常見的小紀(jì)念品,平石說,送這個是想讓孩子知道,“你會平安到站的”。小手摸著貼紙,顫抖慢慢停了。
等孩子母親的時間里,平石也一直在旁邊守著,時不時指指墻上的地圖,比劃著“媽媽會從這邊來”,還倒了杯溫水遞過去。眼神碰上時,他總會笑一下,那種笑不用翻譯,小孩子也能安心……
終于,走廊盡頭出現(xiàn)一個熟悉的身影。孩子像離弦的箭一樣沖過去,抱住媽媽,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我在車站等你,你去哪了……”
母親緊緊抱著他,眼里全是淚。
通過翻譯機,她不斷道謝,還鞠了一躬。平石只是擺了擺手,說“沒事”。
另一邊,在大阪環(huán)狀線的車両基地,鈴木達(dá)也正在給一列“パレードトレイン”做檢修。這是萬博特別版列車,車廂里裝了900多塊LED屏幕,能實時播放外面風(fēng)景,像坐敞篷車一樣。
檢修流程細(xì)得驚人:先用專用機器給車體來個“大澡堂”,再測每道車門的開合,檢查電氣系統(tǒng)和受電弓。
雖然現(xiàn)在有了自動拍攝分析的高科技,但每十天一次的人工“打音檢查”還是不能少——拿小錘敲一百五十多個螺母和螺栓,聽聲音判斷有沒有松動。
這天室外36.4℃,鈴木汗水一直滴到護目鏡里,但動作一點沒亂。他說,半年才遇到一次松動的情況,但這種事不能有僥幸。
不管是在車站里守著一個迷路的孩子等媽媽,還是在烈日下敲打螺栓,這些人做的都是乘客看不見卻息息相關(guān)的事。
如今的大阪,外國游客的面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語言、文化、情緒的差異難免會碰撞,但在弁天町站這樣的地方,總有人用耐心、微笑和細(xì)節(jié),把陌生變成信任,把緊張化成安心。
這樣的善意,其實并不分國籍。無論是在大阪、北京,還是世界上其他角落,總會有人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出手?;蛟S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讓我們相信,中日之間的故事,不該只停留在新聞標(biāo)題里,更應(yīng)該多一些這樣溫暖的、來自民間的互相守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