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 迅
劉永安在整理戲臺。戲臺可以被折疊收納,折疊后方便攜帶走街串巷表演。 吳智睿攝
劉永安帶領(lǐng)學(xué)徒應(yīng)邀赴邵陽縣塘田市鎮(zhèn)河邊村進行公益演出。
劉永安在展示邵陽布袋戲行頭。 劉 飛攝
劉永安在縫補布偶。 吳智睿攝
劉永安在藍印花布圍成的方寸戲臺內(nèi)表演。 劉 飛攝
劉永安(右)在給孫子傳授布袋戲技藝。
邵陽布袋戲唱本。 本報記者 楊 迅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邵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劉永安在國家圖書館展示講解“邵陽布袋戲”。
掃碼觀看視頻
“咚鏘——!”藍印花布圍成的方寸戲臺內(nèi),年近八旬的劉永安雙腳踩響鑼镲,十指翻飛間,木偶騰躍如生。手機屏幕外,上萬名年輕觀眾瞬間刷屏:“這絕活,簡直太潮了!”
這一幕發(fā)生在湖南省邵陽縣燕窩嶺的老屋中。邵陽布袋戲,這門被當?shù)厝朔Q為“扁擔(dān)戲”或“被窩戲”的絕藝,以“一人頂七人”聞名:一位藝人藏身布帷,手腳口并用完成木偶操縱、唱念臺詞、樂器伴奏等全部表演,全部行當用一根扁擔(dān)便可挑走。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邵陽布袋戲的國家級傳承人,劉永安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便跟隨叔父挑起戲擔(dān),足跡遍及湘、贛、桂、黔等省區(qū),即興演出是常態(tài)。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業(yè)余生活逐漸豐富,布袋戲的受眾日漸稀少。有人曾勸說劉永安放棄,老人總搖頭:“祖?zhèn)鞯氖炙?,丟不得?!?/p>
2006年,邵陽布袋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但傳承危機未解。技藝繁難、學(xué)習(xí)周期長、收入不穩(wěn)定,不少學(xué)員來了又走,讓劉永安感嘆技藝傳承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轉(zhuǎn)機始于國家對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的重視程度提升。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搶救性記錄“中國記憶”項目曾歷時5年,為劉永安拍攝紀錄片《一個人的劇團》。2021年,該片從50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在第四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xué)術(shù)展暨頒獎典禮上,獲得非遺影像單元唯一優(yōu)秀獎,喚起了更多人對邵陽布袋戲的記憶和重視。
劉永安的堅持終見曙光。目前,邵陽布袋戲已形成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1名、市縣級7名、社會藝人10余名的梯隊。邵陽縣非遺中心主任鄧飛介紹,該中心通過“數(shù)字化保護+活態(tài)傳承”模式,累計整理布袋戲傳統(tǒng)劇本30余個、曲譜50余個,存儲展演活動視頻資料300余分鐘,并定期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增強莘莘學(xué)子對布袋戲的了解和興趣。
今年5月,抖音博主“小萬姑娘”叩開燕窩嶺老屋的木門,說服老人嘗試直播。 初次面對鏡頭,劉永安手足無措。而今他從容搭臺,即興唱念,直播間彈幕沸騰:“木偶在爺爺手里活了!”“求傳統(tǒng)曲目《楊家將》”……
“觸網(wǎng)”成功激發(fā)連鎖效應(yīng)。今年7月4日,劉永安帶著邵陽布袋戲的行頭來到國家圖書館參加非遺主題活動,當老人用顫抖的手展開戲臺,現(xiàn)場觀眾為這份持之以恒的堅守?zé)崃夜恼啤?/p>
正如活動講座“孤獨的劇團,不再孤單”的主題,劉永安肩頭這根傳承多年的扁擔(dān),終在新時代找到了更多托舉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