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老文明。它從史前的火種與石器出發(fā),跨越草原、河流與城池,穿越王朝更迭與歲月洪流,把記憶、信仰、智慧與美學,一代代傳遞到今天。
然而,在快節(jié)奏與碎片化的信息時代,我們?nèi)绾尾拍苷嬲辞暹@條十萬年的文明長河?
歷史課本是零散的片段,博物館展廳是孤立的切面,文明的全貌,往往難以在心中成形。
《如此中國:時間線上的藝術與文明》這本書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以時間為經(jīng)緯:10萬年文明脈絡盡收眼底,300個關鍵歷史節(jié)點清晰呈現(xiàn),從史前到清末,一覽文明起源、演進、鼎盛與傳承。
以圖像為載體:800件藝術珍品、1000幅高清圖像,青銅的紋理、玉器的溫潤、絲綢的輕盈、壁畫的色彩,都纖毫畢現(xiàn),讓文明可視可感。
以藝術為羅盤:重現(xiàn)制度、信仰、技術與審美的交織之美,展現(xiàn)從彩陶紋樣、敦煌飛天到宋元山水、明清文人畫的精神脈動。
獨特的展陳式結構,像博物館展柜一樣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一圖一文,相互對照。配合20個特別單元,既可沉浸式閱讀,也可以作為隨時取用的工具書。
匯聚前沿考古成果,包括琉璃河遺址、陶寺遺址、曹操墓……孩子讀起來也能在這些國寶的故事里慢慢長出“我屬于這里”的根,學生臨考前也可以把它作為教輔材料,讓朝代與藝術流派在自己的結構框架中迅速歸位。
進館看展前翻一遍,墻上的作品不再陌生;深究文史時,它又能成為輕巧可靠的索引。用這條10萬年時間線上的燦爛成果,完成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認知全部一站式更新。
專業(yè)學者創(chuàng)作審訂,幕后團隊歷時近一年策劃打磨,多次調色校稿、實地拍攝,力求還原文物本真色彩,尋找文物的多面樣貌,帶來兼具知識性和易讀性的中國文明史。
大開本精裝,封面以厚重深紅色鋪陳文明主軸,開卷即入歷史的長河之中,從遠古陶片上的文字圖案到唐代書體的完備,從敦煌壁畫的絢麗色彩到文人水墨的留白意境,仿佛一部以文物為證的發(fā)展長卷。
翻開《如此中國》,你看到的,不僅是一條十萬年的文明長河,更是寫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八個字——文脈綿長,生生不息。
一條時間線看懂中華文明
點擊卡片,即可下單
全球頂級文物盡覽,
一場永不落幕的特展徐徐拉開帷幕
當我們走進一座博物館,總會期待這樣一次經(jīng)歷——看一眼鎮(zhèn)館之寶,近距離凝視一件國之重器,在有限的展期里,感受文明在光影間閃爍的痕跡。
但你是否也曾感到遺憾:有些國寶遠在天涯,只聞其名,難睹真容;有些展覽轉瞬即逝,錯過便是永別;即使親臨現(xiàn)場,也總是因參觀時間有限、游覽人員擁擠,而覺得走馬觀花、意猶未盡。
那么現(xiàn)在,想象這樣一場展覽——它沒有閉館時間,沒有展期限制,沒有票價門檻,也無需遠行。只需翻開一本書,就能親歷十萬年文明的真實全貌。
《如此中國》正是這樣一場永不落幕的紙上特展。它把頂級文物、文明脈絡與藝術美學,完整地帶回到你眼前。
大英博物館一年只展6周的《女史箴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里的《照夜白圖》,還有納爾遜博物館中高達2.4米、禁止外借的最美木雕水月觀音像……
這些平日散落世界各地的頂級文物,此刻都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
書中特別采用展陳式結構:圖文結合,索引清晰,時間軸貫穿始終。每一章節(jié)就像一組博物館展柜,先有圖像吸引眼睛,帶來直觀的視覺震撼,再用簡明文字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與精神。
20個特別單元,就像20場微型特展,讓閱讀變成一場文明旅行?!八钠贰弊匪葭澘淘谥袊嘶蛑械膶徝罉藴?,“魏晉風度與六朝美術”讓瀟灑與玄遠化為書法與畫卷,“中國的山水畫”盡顯自然與心靈的和聲。
與其奔赴千里趕一場限展,不如將文明留在身邊。那些曾被圍欄擋住的畫,那些禁止出境的文物,那些長期封存于庫房之中的珍寶,如今都在這本書里,可以隨時開啟。
不用搶票,更不必翻山越海,在紙上,它們以更清晰的細節(jié)、更完整的文脈被重構;在時間線上,它們再次回到自己的時代背景之中,一同講述屬于中華文明的來路與底蘊。
字典式引導、坐標式縱覽、星圖式閱讀,
構建中國文明思維羅盤
文明的厚重不必沉重,歷史的閱讀也可以清晰而輕盈。
《如此中國》不僅是一部美學長卷,更是一部可以檢索的中國文明圖鑒。
獨特彩色書口設計,如同文明時間軸上的導航標,一目了然地劃分史前、秦漢、唐宋、明清等重要時段,不再需要在數(shù)百頁中反復翻找,一抬手,就能準確抵達你想進入的那個時代。
同時, 全書以“時間線+專題單元+器物索引”三重結構展開。
縱向是一條橫貫10萬年的文明主線,300個歷史節(jié)點,清晰標注 文明 的 每一次躍遷 , 800 件藝術珍品, 1000幅高清圖像 , 坐標之上,眾多藝術豐碑如星圖閃耀 , 讓 世人 看見文物的紋理、質感與溫度 。
政治事件、文化浪潮與藝術風格時而共生演進,時而交織跳躍。
當孔子周游列國傳播儒家思想時,青銅器的紋飾正由神秘走向規(guī)整;
當秦始皇橫掃六合,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時,帝國刀筆吏在竹簡上掀起一場書法革命;
當李白吟詠盛唐氣象之際,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開創(chuàng)了人物畫的新境界。
通過這樣的歷史對照,中國藝術不再是孤立的審美對象,而成為理解中國文明的重要窗口。讀者可參照時間軸線上的歷史坐標,根據(jù)興趣選擇性了解對應的時代,也可沿時間軸線全書詳讀,構建完整的中國文明史框架。
橫向是20個精心策劃的專題展覽,從器物美學到制度精神,如同一座座紙上展廳,讓你在家也能輕松逛特展;文末索引按照珍品類型排序,無論你想查閱器物、繪畫,還是書法建筑,都可一鍵直達,無需翻遍全書。
每一件文物都配有高清實拍圖、細節(jié)特寫、歷史信息和文化背景,既可沉浸式閱讀,又可碎片化檢索。既可以像在博物館中駐足每一頁,也可以像使用百科詞條般按需查找。
它不僅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文明美學書,更是一部可以隨手查閱、反復使用、結構清晰的中國文明圖鑒。既是藝術入門的讀本,也是研究寫作的工具,更適合放在案頭,成為你與中華文明之間那本“始終能翻開的書”。
十萬年文明長河,在史書里是只言片語,在博物館里是短暫一瞥,而在《如此中國》中,終于可以被看見、被觸摸、被理解。
權威學者陣容匠心淬煉
共鑄藝術文明長卷
這部重磅之作的誕生,由專業(yè)學者團隊歷經(jīng)一年,精心策劃、反復打磨、多次修正。不僅由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的專業(yè)學者編寫,更力邀北京大學知名藝術史學者李凇教授全書審訂。
編著者、編輯團隊與李凇教授經(jīng)過多輪深入碰撞,書稿從骨架構建到血肉豐滿,歷經(jīng)錘煉,最終成形,真正“呼應和追逐著中國藝術和文明的燦爛之光”。
從文明源頭出發(fā),以朝代為軸,展現(xiàn)十萬年中國藝術的突起、傳承、變革、高峰、轉折、延展與演化,編織宏大時間史詩。
“整體性”寫作打破局限,樹立“大藝術”觀。不僅囊括宮廷畫師、文人墨客的傳世之作,也珍視民間工匠的實用器物、宗教藝術的虔誠表達,全景呈現(xiàn)中華藝術多元生態(tài)。
新舊結合,藝術史經(jīng)典名作盡收囊中,同時薈萃深藏海內(nèi)外的藝術珍寶,兼顧近年激動人心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視野。
這部由專業(yè)學者傾力打造的視覺藝術史,以宏大的時空視野、沉浸的展陳方式、包容的藝術觀念與前沿的學術視野,邀您步入璀璨的中國藝術長廊,感受文明血脈的律動與永恒魅力。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顆穿越時空的種子:仰韶彩陶的紋樣里,埋藏著先民的祈愿;敦煌飛天的羽翼上,仍有盛唐的風聲;青花瓷的釉色中,倒映著江南水鄉(xiāng)的月光。
當我們翻開這本書,就像在時間的深河中拾起一顆顆星光,把中華文明的記憶與美學,真正握在自己的手中。
歷史不再遙遠,文明從此可親。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紙上特展,也是一條從遠古通往今天的精神長河。在古今觀望中,我們得以看見“何以中國”的終極答案。
愿每個翻開它的人,都能在十萬年的光影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自豪與安寧。
一條時間線看懂中華文明
點擊卡片,即可下單
-End-
2025.8.12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