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震驚全國的天水幼兒園血鉛中毒事件,隨著省級調查報告的出爐暫告一段落。園長投毒的動機、監(jiān)管體系的系統(tǒng)性腐敗,以及醫(yī)療部門的不專業(yè)、不負責,似乎無一不印證著那句“世界是個草臺班子”。但我們此前用這句話表達戲謔與調侃時,未曾想過“草臺班子”竟能釀成如此嚴峻的惡果。我們不得不追問:
面對 “草臺班子”,我們該如何避免悲劇重演?
當 權威 被 瓦解 成 “ 草臺班子 ” 時 , 我們 還能 依靠 什么 ?
面對 無處不在 的 “ 草臺 班子 ” , 我們 如何 重建 社會 信任 ?
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大人們的難題,正處于建立三觀階段的孩子也同樣需要面對。如何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不盲從、不輕信?如何在惡性社會事件中保持理性思考、避免陷入情緒化的反應?這些正是C計劃課堂中,我們與孩子們一起探討的重要話題。
/點擊觀看視頻/
今天這篇文章,也想和你分享C計劃L9思辨新聞課上,初三、高中孩子的深度思考和發(fā)言。我們和孩子一起回溯“鉛中毒”,在提出合理假設的同時,也識別出了“陰謀論”;面對一些“社會爛透了”的言論,我們也欣喜看到孩子們沒有被“悲觀情緒”裹挾,放棄思考,而是理性分析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系統(tǒng)性弊病,并積極思考可以如何改善,如何重構社會信任。我們相信,當孩子已經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做出自己判斷時,這個社會依然具有向善的可能。
如何用思辨力撥開輿論迷霧?
在天水幼兒園事件調查結果出爐前,網友有不少猜測:鉛中毒的真正來源是當地化工廠污染,幼兒園是“替罪羊”;用工業(yè)顏料代替食用色素行為愚蠢至極,肯定不是真正原因;幼兒園園長權勢滔天,串通醫(yī)院修改結果......面對這些假設,孩子們運用思辨工具:【溯因論證】和【知能愿】框架,逐一驗證,最終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
如果鉛中毒的真正來源是“化工廠污染”,那水源/土壤/空氣等環(huán)境可能也被污染了,那受影響的人群范圍應該更廣(附近的居民、家長等)。但目前只有幼兒園的孩子出現鉛中毒癥狀。我覺得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這個假設。@Linda
幼兒園選擇添加“不可食用”顏料的行為,并非匪夷所思。首先從【不知】層面,幼兒園園長可能存在“僥幸心理”,覺得顏料被大量稀釋后,毒性會變弱,沒有意識到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從【不能】層面,一線廚師可能迫于園長壓力,害怕丟工作而不能反抗。@若然
如果園長真的權勢滔天,或者有黑社會背景,那他“投毒”的動機是什么?這樣一個有深厚背景的人物,真的會連“工業(yè)顏料不可食用”都不知道嗎?真的會去擔任一家幼兒園的園長,并管理孩子的日常膳食嗎?@avia
面對系統(tǒng)性腐敗,
我們還能再做哪些追問?
此次事件中,令人震驚、憤怒的,除了園方的愚昧、檢查人員的不專業(yè)、不負責的態(tài)度外,暴露出的還有同為“草臺班子”的,系統(tǒng)性腐敗、漏洞百出的監(jiān)管體系。在現有調查的基礎上,我們還能從哪些角度做深入的思考,追問?孩子們從地域發(fā)展均衡、社會文化風氣、糾錯制度等角度,積極思考如何改善現狀,避免悲劇再次發(fā)生。
此次事件讓我感受到了我們國家,不同地區(qū)發(fā)展的巨大差異。當事人的許多操作在較發(fā)達城市的人看來很荒唐、愚蠢,但當地的社會風氣,文化認知、行政管理水平,可能就處于相對較低的層次。我覺得如果想要改善,不僅僅是普及安全教育,還要更高層級的行政力量,持續(xù)的結構性力量,去介入和干預。@元愈
如果是人來管理,就肯定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即便是把人全換了,也無法規(guī)避。只有把所有的規(guī)定都寫得很細致,限制死了才不會有漏洞。但這又可能會陷入教條主義,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朔霆
除了要加強對食品的監(jiān)管力度外,我們也應當加強懲罰力度。只有需要讓人付出巨大代價的懲罰制度,才能讓心存壞心的人在利益前“望而卻步”。@泉吉
為什么涉事部門,一出事,第一反應就是模糊和掩蓋?他們在擔心、害怕什么?除了受賄人員外,其他配合掩蓋的人,出于對自身考核指標的擔心,連良心都扭曲了。@墨墨
在經濟大環(huán)境向好的時候,這些體制漏洞可能都被掩蓋了。經濟一旦下行,園長擔心生源,添加工業(yè)顏料吸引招生;受賄官員利益減少,監(jiān)管放得更松,反而把早就存在的漏洞暴露出來了。@晉愷
悲觀情緒蔓延,
社會還能向善發(fā)展嗎?
有一些網友感慨:從幼兒園管理層,到監(jiān)管部門、檢測部門,都充斥著弄虛作假、糊弄應付的“草臺班子”,而血鉛中毒的嚴重后果,卻要一群無辜幼兒來承擔。這個社會真是“爛透了”、“沒救了”。你會如何看待這種言論呢?當孩子向你表達類似的悲觀情緒時,你會如何回復呢?在C計劃課堂上,盡管這群青春期的孩子也表達出了憤怒、無力,悲傷,但他們沒有被這種情緒擊垮,反而看到了此次事件中“沉默但努力著”的大多數,并依然相信著社會有向善的可能。
雖然中毒事件給許多家庭帶來了極大傷害,也暴露出許多社會問題,但依然有不少人在為這個社會不懈奮斗:搶救孩子的醫(yī)生、堅持追蹤報道的新聞工作者、深入調查的政府部門,以及不斷追問、關心著事件發(fā)展的廣大網友們。沒有他們,我們也看不到事件的真相。沒有完美的社會,但至少還有想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況且,不是還有你我嗎?@墨墨
系統(tǒng)性腐敗、漏洞的暴露,不能說明這個社會“爛透了”。但如果我們大家都放棄思考,放棄改進,每個普通人都保持沉默,不肯站出來發(fā)聲,任由愚蠢、貪婪、懶惰一次次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這個社會才真是“爛透了”。@樂心
這個觀點明顯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不得不承認,這次事件的確反應了監(jiān)管失察等問題,但這只能說明社會的某些方面存在問題,而并不能說明整個社會都“爛透了”。例如一個人喜歡抽煙、喝酒,就可以此判定這人品性有問題?這顯然荒謬。@Sam
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確實會暴露出不同的社會問題。社會爛不爛,不取決于問題多不多,而取決于這個社會是否還具備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最終能妥善解決問題,那這個社會還是可以接受的。@宇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廉潔清正的人讓國家的運作朝好的方向發(fā)展。社會制度并非完美,必然存在漏洞,但也的確在不斷修補,不該因這一次事件,而將往昔所有的努力付出視作過眼云煙。中國會越來越好的,社會也會。@一一
最后是來自L9學員元愈的金牌作業(yè)(回答):
首先,關于這位網友的發(fā)言。我覺得這位網友的憤怒是完全合理且值得理解的。
這個事件觸目驚心,并且性質極其惡劣,它直接傷害了最無辜、最脆弱的兒童。這起事件暴露出的監(jiān)管失效、責任缺失和可能的腐敗,顯然不是孤立的個案,而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的確可以稱之為 “系統(tǒng)性潰敗”。
然而,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它既包含著黑暗,也包含無數個體、群體努力帶來的光明與進步,比如事件曝光后進行調查的記者、發(fā)聲的群眾、提供支持的公益人士、給孩子們提供救助的醫(yī)院,以及后續(xù)可能進行追責的司法人員等群體。此外,全盤否定會導致徹底的虛無和放棄。承認特定領域、特定系統(tǒng)的嚴重潰敗,同時不否定社會其他部分存在修復和改善的可能性,是給予改善的空間的方式。
所以,將焦點集中在事件暴露出的具體問題上,比籠統(tǒng)地批判 “整個社會” 更有建設性,也更利于推動針對性的改革。
但其實,我在某種程度上和這位網友一樣,作為個體,對于不公和殘酷感到渺小、無力和憤怒,并受到社會地域差異帶來的巨大沖擊。因此,面對這樣龐大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我難免會有一種虛無感。(課堂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聽到有同學提問 “怎么做”,這也給了我一些思考方向。)以下是我的進一步思考。
其一
引用一下網友表述的 “系統(tǒng)性潰敗”。我認為,問題根植于制度設計、運行邏輯、文化慣性等多重層面,非一人一事之過,也非一日之寒。這解釋了為什么個人會感到無力,因為改變系統(tǒng)需要巨大的、持續(xù)的結構性力量。
我感到無力,但并非無為。我可以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 “小行動”。
史蒂芬?柯維曾提出 “影響圈” 和 “關注圈” 的框架。在這個話題上,關注圈(如整個社會的腐敗、不公)巨大且難以掌控,容易引發(fā)無力感。影響圈(如個人的認知、行動、直接接觸到的社群)雖然小,但可以實實在在地施加影響。因此,我可以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影響圈,在宏大的系統(tǒng)面前,專注于能掌控的:持續(xù)學習(比如我們批判性思維課程)、保持獨立思考、在與人交往中保持善良和真誠、支持公益組織(如兒童權益、環(huán)境保護、法治建設、信息公開等領域有良好聲譽和實際工作的公益組織或媒體。捐助、志愿、或僅僅是關注和傳播他們的信息都是支持。)、關注積極的行動者,留意那些在推動改變的人(比如,調查記者、負責任的律師、有良知的官員、堅持維權的家長),并在未來的專業(yè)領域內恪守職業(yè)道德(如參與 C 計劃這類強調理性思辨的課程實踐)、理性發(fā)聲(如在課堂討論表達觀點)等等。這些行動看似微小,但它們可以是我對抗虛無、在復雜社會中錨定自身價值的 “確定性”。
其二
可以將憤怒與虛無轉化為深度思考與持續(xù)關注。感謝這個批判性思維課程,這節(jié)課,我學會用 “溯因論證” 思維框架,深入分析這類事件的根源。理解得越深,我的視角越清晰(比如在課前,我對新聞有關注,但了解不多,因此視角也較為片面。)雖然可能依然無力,但會少一些盲目的絕望;事件曝光只是第一步,我將關注后續(xù)篡改數據原因的調查結果、責任人處理、賠償方案、制度改進措施。持續(xù)的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其三
可以連接更廣泛的議題:幼兒園、食品安全、兒童權益、環(huán)境保護、基層治理、監(jiān)管有效性…… 這個事件是理解這些宏大議題的一個具體切口(比如藍方老師在課前交流近期新聞時表示,青島大學宿管死亡的新聞可以和世界環(huán)境保護關聯(lián)起來)。理解這些議題的關聯(lián)性,能讓我在更廣闊的視野下思考。此外,在這個課堂上,和課堂同學、老師探討,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種沉重,本身是一種慰藉;這個課堂也是一個理性交流的平臺,不僅表達觀點和關切,也推動討論聚焦于具體問題和解決方案;課堂之外,籠統(tǒng)地說,在合法的范圍內,積極、理性地行使作為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而非僅僅發(fā)泄情緒。
最后,社會變革往往是緩慢的、曲折的。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每一次對不公的揭露、每一次微小的制度改進,都是累積的進步。
一直沉溺在這樣的虛無感里,其實會消耗心力。就好比不能用宏大敘事壓制個體的喜怒哀懼。通俗來講:關心世界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
在課堂進入尾聲時,L9學員Linda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草臺班子”可能無處不在,陰謀論也層出不窮,面對現狀,我們該如何重建社會的信任呢?
C計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思辨新聞課研發(fā)及授課導師藍方回復:每一次社會熱點、事件的爆出,都是重建社會信任的契機。如果官方能做到充分反思、檢討,信息公開,而公民在面對陰謀論時,能多一些理性思考;在面對不同觀點時,雙方能在充分說理的基礎上,進行更積極互動,讓社會問題得到更充分的審視,討論,那我們就有可能重建社會信任。而這也是C計劃和所有學員們,正在做的事情。
文案:南木
排版:番茄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C計劃9年潛心打磨思辨課
文中提到的C計劃思辨新聞課,專為初高中以上孩子設計,以新聞、時事熱點為思辨素材,幫助孩子鏈接現實、深度思考、理性表達。
秋季即將開課,還剩少量班額,點擊這里了解課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