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藻墓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大堡子山,是現(xiàn)在的“網(wǎng)紅打卡點”,因為一桌千年的飯菜,很是有名。
但需要注意的是,“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這句話并不是張文藻墓里的,而是出自山西高平的一座金代墓葬,不要混淆了。
上世紀90年代意外發(fā)現(xiàn)這座古墓,當考古隊推開墓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住了:墓室正中央擺著一張木桌,桌上的碗盤杯盞整整齊齊,仿佛主人剛剛離席不久。
黃釉碗里堆著35顆油亮的板栗,綠釉雞腿瓶里盛著酒,盤子里躺著一串干癟的葡萄。
時間在這里像是被按了暫停鍵,一場千年前的飯局,雖然沒有那句被謠傳的話,但墓主人知道自己的墓會被打開,就這么靜靜等著后人入席。
張文藻是遼代監(jiān)察御史張世卿的祖父輩,墓志銘上說他年輕時貪杯好酒,三十歲后才幡然醒悟,戒酒向佛,成了個勤儉持家的鄉(xiāng)紳。
他死后,家人按佛教荼毗禮火化了他,并在二十年后與妻子合葬于此。墓里這桌菜全是素食:梨子、紅棗、胡桃、葡萄、糕點等。
那碗板栗雖然早已空心,但表皮依然泛著光澤,像是剛炒好不久,看著都有食欲。
還有那個綠釉雞腿瓶??脊湃藛T揭開石灰封口時,一股淡淡的果香飄了出來,里面裝的是遼代的葡萄酒,深紅色的液體在燈光下微微晃動。
而盤子里那串完整的葡萄更是前所未見,在此之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只有葡萄籽,從沒人見過千年前的葡萄實物。
墓里沒有機關陷阱,沒有鎮(zhèn)墓獸,連金銀珠寶都找不到。門邊畫著兩個契丹發(fā)式的門吏,倒像是專門候客的侍者。
墓志銘末尾刻著“凡后世入吾寢塋者,閱吾一生,皆為吾友,當以酒肉相待”。
這句話才是證據(jù),這位千年前的老祖宗,似乎早算準了會有人來,提前擺好酒菜等著。
來都來了,都是朋友,看過我的故事之后,好酒好菜的招待你吧!
考古學家推測,這可能是他子女在父母合葬時擺下的祭品,但這句話應該是張文藻生前交代過的,否則子女應該不會這樣做。
墓主人是真有意思。別人家修墓都想著怎么防盜,他倒好,不僅不設防,還特意在墓志銘里交代要招待來客。
在古墓群里,還出土了一些圍棋子和骰子。合著他不光準備了酒菜,連飯后娛樂項目都安排上了。你說他是真佛系還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場跨越千年的飯局,最動人的不是保存完好的食物,而是一個普通人對待生死的豁達態(tài)度。
張文藻沒有像其他權(quán)貴那樣用金銀珠寶陪葬,而是準備了一桌家常便飯。墓志銘上那句"皆為吾友"的邀請,讓冰冷的考古發(fā)現(xiàn)突然有了溫度。
現(xiàn)在這墓成了打卡點,游客們擠在外面看墓志,倒真應了他那句"皆為吾友"。張文藻要是在天有靈,準會偷著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