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廂里弄蜿蜒,房屋密集,不僅留存有上海700多年發(fā)展的印記,更蘊藏著傳統(tǒng)生活面貌和市井百態(tài),對于延續(xù)上海歷史文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喬家路113號,矗立著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曾到訪過的——梓園。
這座宅院由清朝康熙年間進士周金然購筑,后幾經(jīng)易主,于1907年歸上海著名書畫家、實業(yè)家、慈善家王一亭所有,因為園內(nèi)種有百年梓樹,而被王一亭命名為“梓園”,其門額園名由海派書畫大師吳昌碩親筆題書。
梓園內(nèi)有樂山堂、吟詩月滿樓、寒香閣、青玉航、快雪時晴、琴臺、歸云岫、宜亭諸勝,是個典型的江南古典園林。園林雖然規(guī)模不算大,但構(gòu)造精致。全園以荷花池為中心,四周多奇葩異草,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池中筑亭,可供憩息。園東臨街處建二層樓住宅。樓上臥室,樓下分別為客廳、書房、畫室,十分寬敞。
1922年,“梓園”還迎來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造訪,并在梓園短暫停留,一度被傳為佳話。王一亭帶領(lǐng)愛因斯坦一行參觀了梓園各室,并向客人展示了珍藏的金石書畫等文物。
王一亭在購得梓園后,將西式的騎門樓、羅馬柱浮雕、日式菱形瓦和中式明清園林審美趣味都匯聚在了梓園中,并組織以梓園為名的書畫同門社,一時之間,梓園成為當時書畫名人雅客聚會的場所。1936年,蔡元培、王曉籟、劉海粟等上海各界名流百余人齊聚梓園,為王一亭慶祝七十大壽,場面熱鬧非凡。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王一亭發(fā)起組織難民救濟會,籌設(shè)難民收容所。全面抗戰(zhàn)打響后,王一亭不愿就任偽職,避居香港,后因病重返滬,1938年秋去世。日軍侵滬,這座美麗的庭院在戰(zhàn)火中被毀,園中的一些太湖石被移置于滬上其他公園?,F(xiàn)在的梓園已不復往日輝煌,但它無疑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歷史瑰寶,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
記者 / 朱琳
編輯 / 劉曉靜
視頻 / 黃浦區(qū)融媒體中心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