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
大部分會看錯人的,都是在一開始沒有慎重。世界越是復(fù)雜,看人眼光就越是重要。
交友也好,擇偶也罷,看準了人,再深交。然后完全信任,不查手機不心有芥蒂。
畢竟,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呢?
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我們中國古訓(xùn)中,我認為很經(jīng)典的三句識人法則。
01
夏蟲語冰者,不可深交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
——《莊子集釋》
夏蟲,只生活在夏天。井蛙,只能看見井底。
所以,夏天生的蟲子,不可與他討論關(guān)于冰雪的事情;井底之蛙,跟他討論天空多遼闊,也是白費口舌。這些是由于眼界受到了限制。
但是很不巧,這世上就有一種人,總是用自己的見識來衡量別人的生活。
就比如一個特有錢的人,他每天都過的很快樂,很瀟灑,然后跑到一個窮苦人家說:”你們不要整天忙忙忙,你們要好好享受生活??!做人要樂觀。“這就屬于夏蟲語冰。
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魯迅說: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凡事都有缺陷,任何人都有所局限。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只“井底之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才能真正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當然了,很不幸的是。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莊子的高度,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對待這類人呢?
咱們先聽一個故事:
一天,孔子的學生碰見一人,得知他是孔子學生后,高興的不得了,要和他切磋學藝,于是問他:“一年到底有幾個季節(jié)?”
弟子說:“那還用問嗎?四季,春夏秋冬。”那個人反駁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钡茏右活^霧水:“你搞錯了,是四季。”
“三季”......
最后兩個人爭執(zhí)不休,去找孔子理論。
孔子看了一眼這個客人,說:”一年有三季?!澳莻€學生嚇壞了,又不敢頂撞老師,于是恭恭敬敬送客人回程。
回來之后,他問孔子:”師傅,明明是四季。你為什么說是三季?“
孔子回答說:”你沒有看到,那個人全身都是綠的。他是什么?是蚱蜢。蚱蜢出生在春天,秋天就死去了。他的一生只有三季,你跟他爭什么呢?“
孔子這番話中的深意,但凡學會了。你這一輩子與人相處就不會這么累了。
以前你可能會因為碰到不講理的人,或者是因結(jié)交這樣的朋友而生氣。但是現(xiàn)在,你只要想:
跟夏天的蟲,你談什么冰?那是你糊涂。和井底的蛙,你聊什么?沒必要生氣,更沒必要跟這種人深交。
我們要交際的,是那種多讀書,多思考,真正有智慧,能站在別人立場上思考的人。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父親說的那樣: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越條件?!?/p>
這才是君子的作為。
夏蟲語冰者,是自私,故不可深交。
02
人無癖者,不可深交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張岱《陶庵夢憶》
癖,并非癖好,而是愛好。
整句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沒什么愛好,那他也不會愛這個世界,故不可深交。
心中無好(愛好),意味著心性涼薄,對人對事無熱情。要么心機深沉,為某種目的隱藏自己。這樣的人,對什么都不在意,對什么都保持一樣的態(tài)度,你對他再深情,他也不能回應(yīng),不是很可怕嗎?
前幾天寫汪曾祺,看到這么一句話:人這一輩子,總該愛點什么。
想想也是,對這個世界有好奇,才能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去愛別人,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父母子女。
古今中外,但凡是名家,皆有自己的“癖”。比如王羲之愛鵝,蘇東坡愛吃,汪曾祺愛茶,魯迅愛收藏古玩玉器......
還有水滸中的宋江,書里的他絕不是正兒八經(jīng)的英雄人物,而是“因見魚鮮,貪愛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里絞腸刮肚價疼;天明時,一連瀉了二十來遭,昏暈倒了,睡在房中”的公明哥哥。
你要是問,這個矮矮胖胖的逗比怎么就成了眾兄弟為之賣命的梁山泊主?我想大概是因為真吧!
但凡干大事的人,心里都有一股勁。上梁山,愛字畫,愛吃,愛玩,這些都是真。
具備這種”真情“的人,跟他談戀愛,他看你的眼神熱情奔放,會難過,會開心,所以在一起電光火石;跟他做朋友,開心了大笑,難過陪你大哭,到哪里都不孤單。
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件為之嘗盡甘苦而愈發(fā)深愛之事,又如何懂得真正的人生?
想起前一陣“佛系青年”一詞,還有日本的“低欲社會”。不知道是時勢所致,還是別的原因,這些青年好像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早早的老去。
在我看來,他們甚至不如一些年過古稀的老學者,一生的熱情付諸于一件事,到老還燃燒不盡。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他們那樣的成就。其實只要簡單,真誠,心有所愛,閑時喜歡做自己的事而不是碌碌無為,追求內(nèi)心滿足感,就夠了。這樣的人,就足夠有趣了!
無癖者,是涼薄,故不可深交。
03
以人廢言,不可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wèi)靈公》
這句話本來是孔子用來勸誡衛(wèi)國國君的,但是放在今天的社會,依然適用。
以言舉人,意思是因為一句話而評定人品。以人廢言,意思是因為對此人的看法而否定他所有的言論。
其實一個字總結(jié)來,就是偏見。
我們這個社會是充滿了各色各樣的偏見,比如,中國就一直有一種傳統(tǒng),好像文化人都是君子,君子說的都是對的。
但是說來說去,君子小人如何區(qū)分?真話假話又如何區(qū)分?更何況,讀書人行小人之事的,還少嗎?
所以,不能以一句話去評判一個人。更不能因為他的身份,而忽視他的言行。
電影《阿甘正傳》里面,我最愛的一句臺詞:只有做傻事的才是傻子。
的確,面對是非對錯,最客觀的處理方式是——對事不對人。
一個人曾經(jīng)地位高低不重要,曾經(jīng)犯過錯也沒關(guān)系,只要他現(xiàn)在有長處,就值得學習,只要他的見解切實可行,就值得采用。
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以萬物為芻狗”的平等心態(tài)。絕不對任何人帶有偏見,重在把握言行實質(zhì)。
不然,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更容易錯過一些真心。
看人的學問很深,三言兩語說不完。
但是,偶爾回頭看看前人的智慧,你會覺得獲益匪淺。
我們當然都愿意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沒辦法,這個社會充斥著各色偽裝,拿真心換真心的事情,如今看來,沒那么簡單了。
正因為如此,一個人的真面目,更加難得。
我們學習識人術(shù),大概就是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善良的真心吧!
作者:凱紫,公眾號:凱紫的詩詞之美(ID:kaizisc),新浪微博:@凱紫。用他的聲音每一個白天,每一個夜晚都陪在你身邊。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chuàng)作,如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謝謝!E-mail:917293188@qq.com,電話:0377-62751636。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