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是孫瑞珍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那時的她,尚不知道,這一天,將徹底改變她的人生軌跡。
凌晨,四周仍是漆黑一片。睡眼惺忪的她被家人一把拉起,喊著“快走,要來不及了”。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打響的這一天,仍是學生的孫瑞珍隨父母從蘇州舉家投奔居住在上海租界的親戚。她見證了這段歷史,看到中國軍人浴血奮戰(zhàn)、拼死抵抗。
圖為接受采訪的孫瑞珍。/受訪對象供圖
如今,年逾九旬的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的場景仍濕了眼眶。老人也說,這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事鼓舞年少的她,埋下了投身革命的種子。
從曬臺看到“一片火光”
孫家做古玩生意起家,在蘇州當?shù)仡H有口碑??蓱?zhàn)事吃緊,當家人意識到要早做打算。一些珍貴的古玩、古畫、古籍被陸續(xù)送往上海租界銀行保管。
事實證明,這些未雨綢繆的準備十分有必要。孫瑞珍還記得,準備搬家前的兩天,蘇州的大街小巷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日本兵。家中的古玩店成為目標之一,不僅被洗劫一空,各種陳設更被糟蹋得不忍目睹。
雖早有心理預期,可離開蘇州的那一天,孫瑞珍仍覺得倉促。街面上到處是匆忙出逃的人群。那一天的火車開得格外慢。孫瑞珍睡得并不安穩(wěn)。歷經(jīng)長達十多小時的顛簸,火車緩緩抵達上海站。站臺上,姑媽一家等候多時。一行人沒有太多遲疑,火速趕往孫瑞珍姑媽在當時法租界的住家之一。
當時的薩坡賽路(今淡水路)上有一幢石庫門老宅,就是孫瑞珍一家的落腳地。她還記得,房間里的一處曬臺視野開闊??上У氖?,從家向北望去,到處一片火光,遍地哀嚎。日軍轟炸機不時盤旋于上空,令人心有戚戚焉。
她抵達上海的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8月14日。車水馬龍的大世界,驟然發(fā)生墜彈慘案。砰地一聲,身處家中的她也有震感。彼時,大世界作為臨時難民收容所,人滿為患。此次慘案造成約2000多人傷亡。
在文藝表演中接觸到黨組織
經(jīng)過一段拉鋸戰(zhàn)后,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日軍并未派兵進駐公共租界、法租界。孫瑞珍所在的區(qū)域,真正成為日軍包圍下的“孤島”。
寄居姑媽家的日子尚算安穩(wěn),但往返學校、出入家門時,孫瑞珍總能看到那些“不平之事”。為了生存,平民百姓要放棄的何止尊嚴。
上海淪陷后,租界內(nèi)的物資變得緊張。孫瑞珍發(fā)現(xiàn),家中的米桶雖未見底,但也不時摻雜碎米、小石子。樓內(nèi)一對條件更困難的夫婦,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穿越重重鐵絲網(wǎng),從滬郊販米。沒想到,來之不易的米,還是被巡邏的日軍搜刮到,不僅全數(shù)充公,兩人也被毆打得奄奄一息。還有一位沖到附近米店買米的半大男孩,搶購時沒注意路面上疾馳的卡車,就此被碾壓了過去。
這些身邊事、身邊人,直至今天,依然刺痛著孫瑞珍。
當她處于迷惘無助時,無意間看到了兄長正在看的一本書——《西行漫記》。其中不僅談及老百姓如何自己解決糧食問題,更勾勒出夢想家園的樣子——人人平等。
那時的孫瑞珍就讀于上海滬新中學,其前身是江蘇省立上海中學。日軍入侵時,該中學從滬閔路吳家巷遷入法租界菜市路(今順昌路)上海美術(shù)專科學校校舍內(nèi)。在這里,她從一次文藝節(jié)目表演中首次接觸到黨組織。
排練節(jié)目時,有學生黨員發(fā)現(xiàn)了為人正直的孫瑞珍,并與其交流進步書刊的閱讀心得。在碎片的排練時間里,孫瑞珍開始深入了解俄國十月革命何以成功,也逐步了解到解放區(qū)的情況。
多年后,她才恍然,其中部分與其接觸的成員來自“上海市學生界救亡協(xié)會”(簡稱“上海學協(xié)”)。這是一個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愛國積極分子組織??箲?zhàn)烽火中,協(xié)會成員們積極在大學、中學發(fā)展會員,并成立學校讀書小組,團結(jié)廣大學生。
不到一個月,募集10萬件棉衣
向黨組織積極靠攏的孫瑞珍,也開始想方設法拓展朋友圈。
“做好聯(lián)絡組織工作,不光要跟自己班級、年級同學熟悉,”她開始與各類人打交道,并逐漸積累了一套方法論。比如,開展黨組織生活,最好選擇同學家中,比較隱蔽,不易被發(fā)現(xiàn)。動員他人時不要講干巴巴的大道理,最好擺事實、講故事。她曾將從事黨的秘密交通工作的葉公琦請到黨組織生活會現(xiàn)場,以“第一視角”向?qū)W生們闡釋為何某些關卡必須堅守。
為動員更多同學,她有時會利用歷史、地理、國文等課程向教師提問,把時局與現(xiàn)實問題引進課堂。入夜后,她還要挑燈研究,只為了課堂辯論時更有說服力。
抗戰(zhàn)期間,孫瑞珍與一眾進步學生,不畏強權(quán)暴力,勇于發(fā)聲。
1938年9月,秋風乍起,上海各界救亡團體決定為紀念“九一八”事變七周年開展勸募寒衣活動,目標是20萬件棉衣。學生們擔起一半重任。孫瑞珍與同學們聚集在教室里,為前線戰(zhàn)士縫制棉衣。家境優(yōu)渥的孫瑞珍針腳功夫不熟練,不時扎痛指尖。即便如此,她仍是咬牙堅持,也要拼命跟上大家的進度。還有學生發(fā)動家長捐獻紙張,制作成“抗日書簽”到街頭義賣,并用籌集款項購買棉衣。
圖為上海人民集會慶??箲?zhàn)勝利時的熱烈場面。/文匯報記者趙立榮攝
各方眾志成城,不到一個月,學生們就提前籌集好10萬件寒衣。
為擴大影響力,孫瑞珍還積極參與護校運動,與同學一同在課間唱響《流亡三部曲》《大刀進行曲》《畢業(yè)歌》等抗日救亡歌曲,要求校方承諾不向日本投降、不開日語課。
經(jīng)過一段時間,政治素養(yǎng)、能力過硬的孫瑞珍順利通過黨組織的考察。她記得入黨這一天。她手持約定好的書籍等候在一家電影院門口。直至一位自稱“老王”的聯(lián)絡員出現(xiàn),將她領進一間民房。在這里,她舉起右手鄭重宣誓。
艱苦卓絕的持久戰(zhàn)后,孫瑞珍與同學們終于等來勝利的曙光。她至今仍記得勝利游行那一天。在黨組織的指導下,進步青年們一同涌向街頭,加入游行隊伍。從淮海路一帶徒步大半天才行至西藏路附近。與之應和的是汽笛聲、鐘罄聲以及噼啪作響的爆竹聲。
抗戰(zhàn)勝利,孫瑞珍的革命事業(yè)并未因此止步。在集結(jié)了一批政治堅定、忠實可靠的積極分子后,她參與了黨組織領導下的秘密外圍組織——“蜂社”?!熬拖衩鄯湟粯忧趧?,團結(jié)在一起。”她繼續(xù)向著心目中“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新中國”進發(fā)。
(本文系文匯報社與市委老干部局聯(lián)合推出的口述歷史系列訪談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