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一個被戰(zhàn)火摧殘了20年的國家,炮彈炸平了村莊,子彈穿透了校舍,卻在硝煙中誕生了2100萬新生兒。
當美國大兵開著悍馬裝甲車撤離喀布爾時,這個國家的人口從2001年的2160萬飆升至4000萬,增長率超過全球90%的和平國家。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塔利班重新掌權后,即便女性被禁止上學、禁止工作、甚至禁止獨自上街,新生兒的哭聲依然在廢墟中此起彼伏——這就是阿富汗。
那么,為什么阿富汗會越亂越生呢?
戰(zhàn)爭催生的畸形生育
在阿富汗東部的楠格哈爾省,罌粟花田在戰(zhàn)火中肆意生長。這片被聯(lián)合國列為“全球最大鴉片產區(qū)”的土地上,農民們用AK-47步槍守護著非法作物。
數(shù)據顯示,種植鴉片的利潤是小麥的7倍,一個五口之家僅靠半公頃罌粟就能維持生計。
這種畸形的經濟模式,讓多生孩子成為家庭增收的“剛需”,男孩可以持槍巡邏,女孩能分揀罌粟果,襁褓中的嬰兒甚至能換來國際援助的奶粉。
美國的“重建計劃”也在無意中推波助瀾。2005至2021年間,美國18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卻意外催生了城市醫(yī)療系統(tǒng)的短暫繁榮。
喀布爾的兒童醫(yī)院里,新生兒存活率從2001年的68%提升至2020年的82%。
但這種改善僅限于城市,農村地區(qū)依然依賴國際救援組織的“生育補貼”——有些村落甚至形成了“多生一個孩子多領一袋面粉”的潛規(guī)則。
更諷刺的是,戰(zhàn)爭本身成了人口增長的催化劑。當無人機在山區(qū)投下炸彈時,偏遠村莊的生育率反而攀升。因為在部落社會中,人丁興旺意味著更強的自衛(wèi)能力。
一位匿名的村長坦言:子彈會帶走青壯年,但他們的女人能生出更多戰(zhàn)士。這種原始的人口競賽,讓阿富汗在20年間創(chuàng)造了“越打仗越能生”的世界紀錄。
面紗下的生育機器
在坎大哈的集市上,14歲的法蒂瑪裹著深藍色的布爾卡,腹部已經隆起。她的丈夫是個40歲的牧羊人,這是她的第二胎。
按照塔利班的規(guī)定,女性在公共場合必須從頭到腳遮蓋嚴實,未經男性親屬陪同不得外出。這種全方位的禁錮,讓阿富汗女性的身體成為家族的“繁殖資本”。
教育的缺失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huán),塔利班掌權后,7至12年級的女生被永久逐出校門,全國女性文盲率高達88%。
在赫拉特省的農村,女孩們12歲就開始學習接生技巧,14歲嫁人、15歲生子成為常態(tài)。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顯示,阿富汗女性平均生育4.6個孩子,是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更令人痛心的是,每10萬名孕婦中就有638人死亡,這個數(shù)字是中國的34倍。
并且家庭暴力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司空見慣,喀布爾的“女子監(jiān)獄”里,關押著數(shù)百名因“道德罪”罪名入獄的女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獄警透露:這里沒有真正的罪犯,只有被丈夫家暴后想要逃脫的受害者。
在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生育成為女性維持家庭地位的唯一籌碼。
從嬰兒潮到人口炸彈
當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權時,20年間出生的2100萬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面臨三重困境:教育系統(tǒng)癱瘓、就業(yè)崗位為零、女性被禁錮家中。
在喀布爾的貧民窟,16歲的阿里每天游蕩在街頭,他的三個妹妹被禁止上學,只能在家縫制自殺式背心換取微薄收入。
這種絕望催生了極端主義的溫床——2023年,塔利班派系公開在社交媒體招募“圣戰(zhàn)志愿者”,承諾提供食宿、津貼和婚配協(xié)助。
也就是說,像阿里這樣的青年,除了選擇加入塔利班派系,幾乎別無選擇,因為普通人是沒有生路的。
而阿里的妹妹,將會延續(xù)著萬千阿富汗女性的樣子,到了合適的年紀嫁人生子。
但經濟崩潰加劇了危機,美軍撤離后,阿富汗GDP暴跌40%,青年失業(yè)率超過50%。曾經依賴國際援助的醫(yī)療系統(tǒng)徹底癱瘓,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飆升至45%。
更嚴峻的是,當這代人進入育齡時,塔利班的生育政策仍未松動——2025年聯(lián)合國預測,阿富汗的生育率將繼續(xù)維持在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
而國際社會的援助正在隨著政治博弈中縮水,當伊朗強制驅逐140萬阿富汗難民時,返鄉(xiāng)者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早已物是人非:學校變成了軍營,醫(yī)院改成了彈藥庫。
70%的返鄉(xiāng)兒童不識母語,90%的家庭擠在帳篷里靠野菜充饑。這種人口與資源的失衡,正在將阿富汗推向人道災難的深淵。
那阿富汗就只能陷入惡性循環(huán)嗎?
破局之路
在赫拉特的地下診所里,一群蒙面的女醫(yī)生正在秘密培訓助產士。她們用手電筒照明,用手機播放教學視頻,在塔利班的眼皮底下傳遞著生命的希望。
這些勇敢的女性知道,改變阿富汗的生育困境,需要從打破文化枷鎖開始。
國際組織也在探索新的援助模式,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在巴爾赫省試點“女性合作社”,讓阿富汗女性通過編織地毯獲得收入,同時提供避孕知識培訓。
數(shù)據顯示,參與項目的女性生育率下降了30%,家庭收入提高了40%。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正在重塑阿富汗女性的經濟話語權。
教育的火種也在悄悄復燃,在潘杰希爾山谷,流動教師用駱駝馱著書本,在山洞里為女孩們授課。他們教授基礎讀寫和衛(wèi)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遞平等的理念。
一位13歲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成為醫(yī)生,不是為了生孩子,而是為了拯救生命。這種覺醒,或許是打破生育困局的關鍵。
結語
阿富汗女性不是非要生,是實在沒別的選。
正常日子里,女人能上學、能掙錢、能自己決定要不要孩子,可在這里,戰(zhàn)爭炸沒了學校,塔利班鎖死了家門,丈夫的拳頭比道理管用。
當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于政治博弈時,或許更應該傾聽這些女性的心聲——她們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打破枷鎖的勇氣,和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