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的熒屏將迎來一場“土地革命”,36集年代史詩劇《生萬物》。
劇集接檔《利劍·玫瑰》,于今晚首播,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和桃廠。
改編自人民文學獎獲獎作品《繾綣與決絕》,由楊冪、歐豪領銜主演,倪大紅、秦海璐、林永建等實力派演員傾力打造。
當都市偶像劇女王褪去華服成為魯南農(nóng)婦,當新生代硬漢小生躬身刨地詮釋土地癡情,他們能否撕掉過去的標簽,成為合格的“農(nóng)民”?
01、 黃金班底:紀實美學還原真實農(nóng)村
《生萬物》扎根于齊魯大地,以沂蒙山區(qū)天牛廟村為舞臺,講述寧、封、費三個家族兩代人的興衰史。。
導演劉家成手握《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等經(jīng)典年代劇。
擅長通過厚重歷史背景和強烈戲劇沖突講故事,作品兼具深刻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
他對真實感的追求堪稱極致,甚至達到了“行為藝術”的程度,劇組規(guī)定所有演員禁用粉底液,全員素顏上陣。
劇組在山東臨沂完整復刻天牛廟村,占地百畝的實景基地中,土坯房按歷史照片復原,牲口棚彌漫真實氣味。
楊冪飾演角色大婚時所穿嫁衣由非遺傳承人手工刺繡,價值堪比博物館藏品。
歐豪的破棉襖是從老鄉(xiāng)家收來的舊衣,補丁針腳保留歷史質(zhì)感。
劇組順應天時和節(jié)氣,采用“分季拍攝法”,用楊冪的話概括,“麥子綠時拍綠的,黃時拍黃的”。
02、 演員與角色的匹配度,及爭議點
寧繡繡(楊冪 飾)
小說中她本是地主千金,卻在出嫁日被土匪綁票,父親寧學祥為保住土地而不愿交贖金。
這場背叛成為她覺醒的起點,在被父權和土地制度雙重壓迫后。
她在農(nóng)耕生活中重建自我價值,并成為覺醒的農(nóng)村土地革命者。
從《仙劍奇?zhèn)b傳三》唐雪見到《三生三世》白淺,她曾是仙氣飄飄的古偶劇女王。
因為主演《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哈爾濱一九四四》,她的演技備受爭議。
在《醬園弄》《長安的荔枝》中,通過女囚和李善德妻子兩個角色,她為自己挽回不少口碑。
而這次挑戰(zhàn)繡繡,素顏、粗布衣、農(nóng)活親自上陣,無疑是其從影以來最具顛覆性的角色。
形象的枷鎖已被突破,能否精準呈現(xiàn)人物身上的弧光,還有待市場檢驗。
封大腳(歐豪 飾)
原著里的封大腳如“地里長出的紅高粱”,沉默寡言卻熱血滾燙。
繡繡逃出匪窩,卻被兩家人嫌棄,是他毫無怨言地娶了繡繡。
他是憨厚的農(nóng)民,也是土地的守護者。
歐豪從《左耳》中的叛逆青年張漾開始備受矚目,到在《八佰》《長津湖》里飾演硬漢軍人角色,他一直在嘗試不同的類型。
本次飾演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對比其過往形象可謂極具反差感。
能否將硬漢改造為粗糙的莊稼漢,并詮釋不一樣的溫柔和深情,或是這次角色成敗的關鍵。
寧學祥(倪大紅 飾)
封建地主代表,視土地為家族命根子,為守百畝田而拒絕贖女,將次女代嫁,代表舊式父權對人性的扭曲和踐踏。
繼《都挺好》蘇大強后,倪大紅再演“渣爹”。
他為角色設計“土地儀式”化表演:每次買地后深夜獨自丈量,臉貼泥土癡笑;女兒被綁求贖金時,他摩挲地契如撫情人。
這簡直是中國版的老葛朗臺。
在角色晚年悔過時,通過倪大紅的眼淚,也許能在這個自私的父親身上感到一絲悲涼。
費左氏(秦海璐 飾)
原著中,她就是封建綱常的活體化身,“用裹腳布勒死新思想的劊子手”。
她勸繡繡認命,用道德枷鎖壓迫女性,自身亦是制度的犧牲品。
《白鹿原》仙草的堅韌、《紅高粱》淑賢的壓抑,秦海璐早就為這個角色做好準備。
另外,還有林永健飾演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封二,封大腳之父,代表大多數(shù)沉默的農(nóng)民。
邢菲飾演寧蘇蘇,代替姐姐繡繡出嫁的可憐人。
還有張海宇、藍盈瑩、趙達等青年實力演員。
演員選角引發(fā)的最大的爭議,莫過于楊冪和歐豪能否在劇中成為“合格”的農(nóng)民,并詮釋好這部厚重的文學作品。
選角博弈,是在兼顧市場流量和拍好作品之間尋找平衡點。
而平息爭議的辦法,唯有用作品說話,讓明星的流量成為助力,而不是被其反噬。
本劇有眾多老戲骨充當定海神針,且被央視選中,下限肯定有保障,至于上限就得看兩位主角的發(fā)揮了。
03、 原著精髓及改編雷區(qū)
《繾綣與決絕》是趙德發(fā)創(chuàng)作的“農(nóng)民三部曲之一”,199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小說以土地制度變遷為主線,貫穿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關鍵事件(如土匪橫行、抗日、土改、合作社、包產(chǎn)到戶等)。
故事始于1927年,首富寧學祥長女繡繡出嫁前遭土匪綁架,其父為保土地拒絕贖金,讓次女代嫁。
繡繡逃回家后,無奈嫁給殘疾青年封大腳。
成婚后,他們在動蕩中堅守土地,卻屢遭時代洪流沖擊。
從土地革命到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制,農(nóng)民在“擁有土地”與“失去土地”的循環(huán)中,既懷繾綣深情,又被迫做出決絕選擇。
小說通過個體命運折射中國農(nóng)村百年滄桑,將土地制度變革融入復雜的人性。
繡繡的“生存韌性”與封大腳的“土地崇拜”,是對農(nóng)民精神的禮贊。
作家趙德發(fā)以沂蒙山為縮影,揭示了民族根性中“繾綣”與“決絕”的永恒辯證。
原著以土地關系、人性異化為核心,涵蓋幾代人70年的歷史縱深。
編劇王賀雖為資深從業(yè)者,在過去的履歷中并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而能否抓取原著精髓并將嚴肅文學影視化,是其關鍵挑戰(zhàn)。
將兼具文學性和情感張力的小說名字改為通俗易懂的《生萬物》,或釋放出主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部分原著讀者擔心改編能否表達小說復雜的主題,而不是徒有其表,及口號式的響應。
后記
讓演員成為土地上長出的莊稼,而非插進田里的假花。
待本劇播出后,楊冪和歐豪注定將面臨嚴格的審視,他們當然不希望成為“假花”。
不過,這就跟種莊稼是一個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至于他們能否轉(zhuǎn)型成功,這個就只能交給時間和觀眾了。(撰文:木未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