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婁珂馨):"世上的河流有千萬條,唯有察布查爾布哈最親,你養(yǎng)育了一代代錫伯人,察布查爾布哈我的母親……"這首錫伯族民歌《察布查爾布哈》反復吟唱的,正是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大地上奔流不息的察布查爾大渠。在錫伯語中,大渠被稱作"布哈",因此,這條大渠也被稱為察布查爾布哈。
?。ㄐ踊ù宀觳疾闋柎笄z址石碑 婁珂馨攝)
察布查爾大渠距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它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渠"。作為新疆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這項清代嘉慶年間由錫伯族軍民手工開鑿的水利工程,在伊犁河南岸的荒原上刻下永恒的印記,至今仍發(fā)揮著引水灌溉的核心作用,自東向西流經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場,持續(xù)滋養(yǎng)著34萬畝耕地。
?。ú觳疾闋柎笄淆埧趹{借獨特地勢將伊犁河水巧妙引入渠道婁珂馨攝)
以河道彎道形成的天然漩渦為動力,通過龍口設計實現無壩引水,將伊犁河水自然提升送往高處,錫伯族軍民以驚人的智慧完成水利史上的奇跡。這項工程技術至今仍被視為新疆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伊犁河流經杏花村察布查爾大渠老龍口形成漩渦 婁珂馨攝)
通過大渠輸水至支渠,斗渠將伊犁河水精準輸送至灌區(qū)每寸耕地。在這張高效水網地支撐下,曾經的荒原成了"塞外江南",不僅催生了錫伯族特色農耕文化,更奠定了察布查爾縣的糧倉根基。
(杏花村察布查爾大渠俯瞰視角 婁珂馨攝)
今日的察布查爾灌區(qū),通過持續(xù)優(yōu)化種植結構,34萬畝良田實現豐收,農業(yè)經濟效益顯著提升。這條流淌著民族智慧與團結精神的水渠,也早已超越單純的水利工程定義。它既是錫伯族軍民用雙手改寫自然的見證,更是各族兒女共同守護的家園象征。今天的察布查爾布哈正以奔涌之姿,續(xù)寫著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壯麗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