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題目,或有“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之感。
商鞅,即衛(wèi)鞅,約前390—前338,因秦孝公求賢而獲重任實施變法。呂不韋,前292—前235,家累千金之巨賈。
此二人前后相隔約50年,能扯到一起么——因為網(wǎng)上有人在問:既然商鞅鼓勵耕戰(zhàn),怎么秦國又有了呂不韋這個巨商。
其實,商鞅和呂不韋原本都不是秦人——衛(wèi)央,“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衛(wèi)國國君之妾生的兒子。略去他之前的行跡不說,因得知秦孝公頒求賢詔,便去說服了孝公任用他實行變法。
《史記》將《商君傳》排在《列傳》第八,可見司馬遷對其的敬仰,盡管此篇“贊”中,似乎太史公對其略有微詞。
然后再讀讀《史記·呂不韋傳》又可知道,約50年后的呂不韋這樣的大賈富商,最初并不是產(chǎn)生于秦國。
《呂不韋傳》開篇即說:“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blockquote>“陽翟”,在現(xiàn)今的河南禹州。其城南,仍有小呂鄉(xiāng)大呂街,據(jù)傳是呂不韋祖籍所在。
2015年,當?shù)匕l(fā)現(xiàn)商代高級貴族墓??脊湃耸空J為,或與呂不韋先祖有關(guān)。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
另一說,呂不韋是濮陽人。
秦昭王末年,昭王立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以愛姬華陽夫人為正夫人。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孩子,子楚為之中子,但華陽夫人無子。
子楚后來做為秦國的人質(zhì)被送到了趙國,處境困頓。恰好呂不韋經(jīng)商來到趙國,在邯鄲見到了子楚,遂即以為“奇貨可居”。
他勸說子楚去結(jié)交華陽夫人,過繼去給她當兒子,借其力可成為安國君之繼承者。子楚應(yīng)之,“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呂不韋資助子楚五百金,送其歸秦,又以五百金購獻珍寶與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果然大喜,并哭勸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嗣。
昭王卒,安國君立,是為孝文王。立一年卒,子楚立,是為莊襄王。
作為回報,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
這就是呂不韋先成“大賈”,后到秦國的大致經(jīng)過。
《史記》載,呂不韋在秦國相任上,是立過大功的。
呂思勉先生的《先秦史》說:“秦之滅六國,蓋始基于魏冉,而后成于呂不韋、李斯。”呂不韋獲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其遂“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李斯最初便是他家的“食客(舍人)”。
此時,呂不韋在秦國已經(jīng)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頂級高官,即便隨手做做生意,也一定更加順風順水了。
后來,其又使門客各著其所聞,書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名曰《呂氏春秋》。此書具有相當重要文獻價值。
此前,據(jù)《史記》載,還發(fā)生了一件離奇的大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yè)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至,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這個能歌善舞、漂亮的“姬”生下的“政”,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照太史公說法,呂不韋似也并非是主動送懷孕的“相好”與子楚的。
后,莊襄王子楚卒,秦王政立,以不韋為前朝元勛而尊之為相國,號稱仲父。其九年(前238),已成年的秦王政誅殺嫪毐。十年,呂不韋因牽連嫪毐免國相。一年后,又遷呂不韋全家至蜀,不韋飲鴆而死。
再說回到商鞅,其變法的確鼓勵耕戰(zhàn),但絕非全然壓抑工商。
這從《史記·貨殖列傳》即可看出。
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一方面獎勵耕戰(zhàn),一方面發(fā)展經(jīng)濟,體現(xiàn)了治國方略的制度延續(xù)性和戰(zhàn)略連貫性。
秦國攻伐魏國后,大力遷徙魏國原來的居民。宛縣孔氏祖上是梁國人,以冶鐵為業(yè),被遷到了南陽。結(jié)果他在那里大規(guī)模經(jīng)營冶鑄業(yè),還開辟魚塘養(yǎng)魚,四處經(jīng)商,積累了多達數(shù)千金財富,還被認為做生意從容穩(wěn)重、舉止大方。
秦國打敗趙國,也把一個卓氏遷到了臨邛。他在那里開礦冶鐵,財富壓倒滇蜀一帶人士,甚至比得上國君。
一個烏氏名叫“倮”的人,善于養(yǎng)殖牲畜,并加以販賣,積累了大量財富。秦始皇詔令烏氏倮與“封君同列”,和諸大臣按規(guī)定時間進宮朝拜。
巴蜀有一個叫“清”的寡婦,能守住朱砂礦的祖業(yè),保護家人不受侵害。秦始皇很敬重她,以客禮相待,還為她修筑了“女懷清臺”。
開辟阡陌,鼓勵耕戰(zhàn),抑商興農(nóng),但又尊重保護有成就的工商業(yè)者,這大概才是秦國迅速崛起,逐一翦滅六國的真相。
比如,牛耕,當最早普及于秦。
徐中舒先生考證說,僅此一舉,便使秦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效率相較其他諸侯國提高了五六倍。
說起來,衛(wèi)央和呂不韋入秦,都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他倆的“本色”有那么不同,但在這種偶然性之中,又包含著秦國之所以翦滅六國的必然性——哪個諸侯國堅持改革,數(shù)世不輟,既增強戰(zhàn)力有發(fā)展生產(chǎn),哪個就能笑到最后,統(tǒng)一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