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最大的“超能力”,就是讓那些原本小眾,甚至早就過氣的品牌重新煥發(fā)第二春。
作者|郝怪\編輯|孤鴿
安踏不語,只是一味買買買。
如今的商場里安踏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據安踏官網,目前安踏收購/合資的品牌多達數十個——從中產收割機始祖鳥、“國版Lululemon”Maia Active,到百歲潮牌FILA,都是安踏家族的成員。
就在今年4月份,安踏剛剛完成了對德國戶外品牌狼爪的收購,旗下再添一員悍將。有網友戲稱:安踏再接著買下去,中國中產都該不夠用了。
前幾天,市場再度傳出安踏的收購傳聞,而這次收購的另一主角,正是曾坐上過全球運動品第一寶座的Reebok銳步。
很多人不記得銳步曾經有多輝煌,要知道,當年如日中天的姚明,曾經拒絕了1.2億美元的耐克合同,轉而投奔只提供5000萬的銳步。
目前,安踏對這起收購傳聞的態(tài)度仍舊是“不予置評”,現在說銳步正式被安踏收編還為時過早。
不過,如果這起收購最終被促成,不管對于銳步還是安踏,都將會是一次歷史級別的“聯(lián)姻”。
安踏和銳步,究竟算得上“門當戶對”嗎?
老江湖的“尷尬期”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近幾年的銳步一直有點尷尬。
論知名度,銳步比耐克阿迪差了一大截,但論歷史地位,它又是個實打實的美國運動品老字號。
年紀大一點的NBA球迷,可能還記得銳步曾簽約過不少NBA球星,從奧尼爾到艾弗森,甚至中國巨人姚明,都曾踩著銳步在球場飛馳。
姚明x銳步廣告圖
但近幾年的銳步在中國顯然過得并不好,全國各地的門店正在一家一家關閉,整個北京也只剩下三家還在營業(yè)。
要知道,銳步誕生至今整整130年,在它的巔峰期,耐克也只是個小作坊,
1987年,銳步全年營收14億美元,一雙Pump成為全美爆品,跟健美服、健身操一并成為美國人的80年代圖騰。
此后,耐克異軍突起,憑借一雙AJ和獨門氣墊技術開啟了輝煌紀元,作為老前輩的銳步,逐漸因為品牌形象慢慢過氣營收逐年下滑,直到被耐克甩在身后。
進入2000年后,銳步也無奈地選擇寄人籬下——于2006年被耐克的老對手阿迪達斯斥資38億美元收購。
阿迪達斯認為,自己身為運動圈“萬年老二”,這次和老三銳步攜手并肩,怎么都能跟老大耐克分庭抗禮。
有了阿迪達斯的輸血,銳步本應該拿到“重回巔峰”的劇本。
銳步門店/微博@銳步
在收購后的起初兩年,銳步的業(yè)績確實有了回暖,甚至在2006年貢獻了阿迪達斯整體業(yè)務的25%,但沒過多久,阿迪達斯就顯露出了真實面孔——把銳步當作“經驗包”。
幾年不到,阿迪達斯把銳步曾經的聯(lián)名,包括和NBA、NFL等世界級賽事的合作全部轉移到自己名下。
缺少賽事和流量助力,銳步在阿迪達斯的貢獻占比一路下降,到2016年占比僅剩7%。
2022年,爹不疼娘不愛的銳步,再度被阿迪達斯以20億美元的價格賣出。新任的“接盤俠”是美國ABG(Authentic Brands Group)集團,公司如其名,手下?lián)碛斜姸鄽v史級IP,從瑪麗蓮·夢露到拳王阿里,都是其名下IP。
但用《福布斯》雜志的一句辣評來描述ABG:“一個非常迷人的墓地?!?/em>
顯然,銳步在ABG旗下并沒有迎來什么質的改變——至少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銳步的存在感還在逐年降低。
ABG集團的部分IP
對于銳步走下坡路的原因,國外知名咨詢公司的總經理尼爾·桑德斯如此說道:“十幾年的運營,銳步既沒有被視為體育專業(yè)人士的首選品牌,也沒有被視為運動休閑的首選品牌。這讓銳步處于了一個頗為尷尬的市場位置。”
雖然銳步早在1984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但是隨著品牌的幾經倒手,銳步在中國市場也一直風雨飄搖。
2017年,阿迪達斯重新為銳步中國設立目標,趁著UFC的崛起,想把與之聯(lián)名的銳步升級成為室內健身、格斗類運動的標桿。
但當年,室內健身還沒能成為全民熱潮,即便是到了2020年以后,相關市場也迅速被安德瑪、Lululemon等新銳品牌瓜分殆盡。如今的銳步,早就在各大主流商場里不見蹤影,位于北京花鄉(xiāng)奧萊的銳步也即將在本月底關門。
對于銳步來說,如果能脫離ABG集團,沒準也不是壞事。如果能趁著這次機會找到一家可以重視銳步歷史和市場地位的賣家,也許真能make Reebok great again。
沒準,銳步的“白馬王子”剛好就在中國呢?
“白馬王子”為什么是安踏
安踏和銳步之所以傳出收購消息并不奇怪,畢竟二者早有淵源。
2022年,阿迪達斯出售銳步時,安踏和李寧都參與了競標。雖說沒能牽手成功,但安踏對銳步也可以算是“盤算已久”了。
前文提到,銳步目前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真正挖掘、正視其品牌價值的買家,幫助品牌渡過低谷期。
而安踏,正是如今中國體育行業(yè)最適合成為銳步“白馬王子”的存在。
中國消費者對安踏已經很熟悉了,作為中國體育圈的“三巨頭”,安踏和福建老鄉(xiāng)特步、李寧一起撐起了中國體育用品界的半壁江山。
“三巨頭”各自擅長的領域也不同——特步玩科技,李寧玩時尚,而安踏最擅長買買買。從2016年至今,安踏已經陸續(xù)收購將近二十個不同國家的運動品牌。
安踏最大的“超能力”,就是讓那些原本小眾,甚至早就過氣的品牌重新煥發(fā)第二春。就像如今最具中產氣質的始祖鳥,在20年前還只是一個在各類專業(yè)戶外用品店才會出現的“發(fā)燒級直男品牌”,只有最硬核的戶外“老炮”才見過。
2019年,安踏收購了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此后的始祖鳥徹底改頭換面,從硬核戶外“老炮”,搖身一變成為都市中產最愛的“戶外愛馬仕”。
被收購的前兩年,始祖鳥在中國區(qū)的流水復合年增長率達58%,從集團的小透明一躍成了搖錢樹,2024年更是在全球爆賣20億元,其中安踏的運營功不可沒。
安踏的“點石成金”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從產業(yè)角度來說,安踏會通過自己完善的供應鏈、遍布全國的經銷商體系來完成硬實力提升。
而從品牌角度來說,安踏的絕招則是:提取、強化品牌特點,并且精準對應到目標用戶上。
這一絕招在被安踏收購的韓國運動品牌可隆上面有直觀體現。
在被收購前,可隆在人人愛登山的韓國只是眾多戶外品牌之一,在國內也就只有資深戶外玩家接觸過。
到了安踏麾下后,安踏敏銳地提取出了可隆的幾大特點:韓國品牌意味著它自帶時尚基因;戶外屬性意味著它可以和露營、徒步等生活方式綁定在一起。
于是,可隆就成了安踏麾下的“青春版始祖鳥”,又因為其價格不菲且設計低調,和始祖鳥、迪桑特一并成了網上盛傳的“一只鳥、兩棵樹、三條路”——北方體制內三件套。
“一只鳥、兩棵樹、三條路”/視覺中國
久而久之,不少人都發(fā)現,只要被安踏招到麾下的品牌,都會經歷一次改頭換面式的重鑄。在今年收購狼爪的時候,外界也普遍看好在安踏的爆改下狼爪可以再度支棱起來。
而對于銳步來說,安踏所擅長的,其實正是自己最需要的。
在阿迪達斯和ABG旗下的銳步,雖然有著頂級的資源,但每次都會陷入到品牌定位模糊的怪圈,換句話說,就是銳步一直沒搞懂自己究竟要成為怎么樣的品牌。
如果這次和安踏牽手成功,銳步要找回自己,或許不是難事。
鯨吞銳步,蜜糖還是暗雷?
對于銳步來說,安踏的收購可能是“治病良藥”。但對于安踏來說,銳步到底是寶貝,還是一枚“燙手山芋”?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先從安踏近幾年的業(yè)務構成上入手。
不難發(fā)現,安踏近幾年的主心骨全部都在戶外運動上。從始祖鳥、薩洛蒙,到迪桑特、可隆以及狼爪,都是專業(yè)立身的戶外運動品牌。
盡管各個品牌覆蓋的消費人群、運動項目會有區(qū)別,但可以說在戶外運動的世界里,安踏已經做到了無處不在。
安踏近幾年的崛起,也和戶外運動的“乘風起飛”脫不了關系。根據《中國戶外運動產業(yè)發(fā)展報告(2022—2023)》,在2022年,中國戶外用品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為1971億元,而預計在三年后的2025年,將會增長到2400億元。
去年,安踏收購的亞瑪芬集團已經完成了上市,再加上“兩棵樹、三條路”和狼爪,這個“超級安踏大家族”,似乎已經快觸及戶外運動領域的天花板了。
狼爪門店
不過,戶外運動雖然蛋糕夠大,但足球、籃球、健身和田徑等“主流運動”,才是真正的大金礦。
過去,安踏手中的傳統(tǒng)體育品牌只有安踏品牌本尊、FILA以及各自的兒童副品牌,相比于龐大的戶外家族,可以說是“缺兵短將”。僅憑這兩個品牌,安踏光在國內就要和李寧、特步的在同賽道上的競爭,更別提走出國門和阿迪、耐克一較高下了。
而銳步混了130年的,正好就是安踏最需要成績的主流運動領域。
銳步不光在籃球、田徑、室內運動領域都有著不俗的積累,甚至在潮流文化上也有所建樹,可以說是一代美國人的情懷,如果能將這樣一個“全美情懷”的品牌收入囊中,那對于安踏在主流體育領域,以及開拓美國市場時都有不小的助力。
奧尼爾x銳步廣告圖
但吞下銳步這么一頭“巨獸”,風險同樣不容小覷。多年的買買買,安踏收獲不少,但負擔也與日俱增。
最主要的負擔,來自資產方面。去年的財報顯示,安踏集團的現金及財產儲備僅為113.98億元,相較于2023年同期減少了四分之一。
同時,安踏集團的債務卻在累積,去年,安踏體育的流動負債就高達285.93億元,相較于2023年增加了38.86%。持續(xù)的買買買,讓安踏的規(guī)模急速擴張,但在所有收購的品牌都結出盈利的果實前,安踏也得時刻關注剁手帶來的副作用。
安踏集團2024年度報告
其次,太多的品牌,讓安踏管理壓力也被拉滿。
安踏集團對旗下子品牌的管理處于一種“涇渭分明”的模式——雖然品牌之間有部分渠道、供應鏈可以共享,但除了數據報表放在一起統(tǒng)計外,產品和營銷基本是各玩各的。如此一來,各個子品牌難免會“同門內斗”。比如,不少人在同時面對迪桑特、可隆兩個畫風類似、定位類似的品牌時,一時半會都會產生混淆。
要是銳步加入安踏,勢必會和安踏本品牌產生直接競爭關系,畢竟二者無論是產品線,還是價格區(qū)間,都有不少重疊。如何給兩者做出有效的運營區(qū)分,確保兩者盡可能減少內斗,對目前佛系管理的安踏來說并不容易。
基于這種種壓力,銳步和安踏之間的“姻緣”,似乎還遠遠沒到能拍板定調的時刻。雙方要面臨的風險和機遇幾乎是相等的,至于最終結果如何,還得看雙方是否真的“你情我愿”。
當然,除了巨型集團賬戶上的數字之外,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更關心的其實是另一件事:一個百年的運動品老兵,或許不應該如此慢慢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