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隨著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水簾洞摩崖石刻前最后一筆寫生落定,2025年《中國美術(shù)報》“邊游邊學”系列活動第四站畫上句號。這場以筆墨為媒、以山水為卷的文化之旅,是繼6月新疆阿勒泰之行后,再度讓藝術(shù)與人文在行走中詩意相逢。
部分導師、學員合影
在為期15天的行程里,來自全國各地的26名學員,在山水畫家賈榮志、巫衛(wèi)東、王保安的引領(lǐng)下,足跡遍布天水的城鄉(xiāng)勝境:從清水縣郭川鎮(zhèn)孫山村、劉堯村、郭山村等古樸村落,到麥積山、凈土寺、伏羲廟、玉泉觀等承載千年記憶的名勝古跡,一步一景皆入畫。
賈榮志在寫生示范
巫衛(wèi)東在寫生示范
在寫生中,面對紛繁景物,如何發(fā)現(xiàn)美、以筆墨提煉意境?三位導師通過大量示范講解與兩日一次的作業(yè)點評,從構(gòu)圖取景的主次開合、虛實疏密,到筆墨運用的黑白相映、色彩調(diào)和,細致解析如何將自然的物理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符合審美高度的筆墨形象,最終讓畫面造型凝結(jié)對山水精神的體悟與心靈境界的升華。
水墨勾勒的不只是村莊輪廓,更是主觀情懷與客觀物象的對話:老墻斑駁、舊屋默然、遠山含黛,皆是歲月的注腳;每一處色彩暈染,都是時光的留痕。學員們既觸摸著鄉(xiāng)土民居的肌理,也仰望摩崖石刻的滄桑,更在起伏山巒與古剎晨鐘間,感受自然靈秀與歷史厚重的交響。
王保安在點評作業(yè)
時值酷暑,本非寫生佳季,但導師們的傾囊相授、學員間的互助扶持,讓這段旅程暖意融融。
導師及學員寫生感言
導師:王保安
有幸參與了“邊游邊學”走進甘肅天水的活動,感受到了夏日的溫度和來自全國各地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獲取了不同的收獲。
“寫生+游學”是在繪畫的學習過程中又加入了思考的元素,不但要求對自然的體悟,更要對自然有相對應(yīng)的研究,“手腦并用”是我對此活動的總結(jié)。寫生地選擇在了天水一個較為偏僻且保留較為完整的山村,雖然少了繁華,但從其民居體量上依然能看到當時的熱鬧景象,文化遺風依然強烈。
寫生的方法和表現(xiàn)形式很多,首先以“感受”為首。只有進入了“眼中所觀”的思維模式后,才有可能產(chǎn)生表現(xiàn)的欲望、找到表達方法。在教學中我還是強化每個人面對物象的感受?!扒椤贝笥凇凹肌?,希望每天有新的思考,每張作品盡量不要雷同,要完整寫出自己鮮明的感受和藝術(shù)追求。找出自己在處理畫面中的不足,克服在畫面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本期的寫生活動使得每個學員在寫生中均克服了從生活到畫面處理的多重困惑,從中獲取了不同收獲。最后在此也非常感謝參與此次活動的全體學員,是繪畫讓我們結(jié)識,是寫生讓我們走到了一起。希望能看到所有學員圍繞本次寫生創(chuàng)作的更多藝術(shù)作品。
寫生只是過程,只有通過寫生讀取自然中的密碼為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才是寫生的最終結(jié)果。
導師:賈榮志
這次參加走進天水的活動,再次被西北山水的大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談及寫生,20世紀受西方藝術(shù)影響,對景寫生興起,趙望云、李可染等畫家走出畫室,為山水畫注入新活力,既展現(xiàn)山水壯美,又融入個人情感。當代,文化交流與美院教育發(fā)展推動山水寫生創(chuàng)新,畫家以現(xiàn)代視角詮釋山水,凸顯時代性與當代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觀察方法、筆墨方法和畫面意境營造三方面,三者雖有傳統(tǒng)繼承,但隨時代已煥然一新。當代山水寫生研究路徑多元,在教學實踐中展現(xiàn)出新可能,它將持續(xù)作為中國畫重要課題被探討、研究和實踐。
導師:巫衛(wèi)東
來西北寫生幾乎不需要刻意尋找,處處都是你喜歡的風景。不論是老師還是學員,大家在寫生創(chuàng)作的同時親近大自然,深刻體會客觀景物與主觀表達的碰撞,真切感受生活怎樣凝結(jié)成一幅作品。
風景寫生是畫家與自然之間一場關(guān)乎生命與靈魂的無聲交談,它是一面照見自我創(chuàng)作無限可能性的明鏡。風景寫生常被奉為繪畫基礎(chǔ)訓練的基石,用以錘煉技巧、養(yǎng)成筆墨、成熟語言。若僅視其為技術(shù)階梯,則不免辜負了其深沉博大的內(nèi)在價值。
寫生首先為畫家提供了方式方法的原始沃土。這里,技法非僅指對光影、色彩的精準捕捉,更意味著畫家對自然節(jié)奏、空間深度的感知。所謂“技道并重”才是漸進的法則。
寫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在畫家與自然之間構(gòu)筑起一種平等且深刻的對話。通過“觀照”風景,更傾聽自然的無聲秘語,任其穿透內(nèi)心,再以自己獨特語言表達出來。這種天人交融的至高境界,就是古人講的“林泉之心”。
當寫生成了靈魂的朝圣,當技法升華為精神表達—此刻請你牢記:自然永遠在那里等待,等待我們在它的懷抱中,找到自己那不可替代的、熠熠生輝的聲音。
由此可見,風景寫生遠非繪畫學習的簡單起點,其本身即一條通向藝術(shù)無限可能性的光明大道。它既磨礪技法之鋒刃,更在自然與心靈的激蕩中,催生個性——最終引導我們在天地大美前,以謙卑之心探索那永無終點的精神秘境。
李璐:
此次甘肅天水寫生,涉及的地域和山水畫題材是我以往創(chuàng)作未觸及的。當?shù)氐娘L土人情讓我產(chǎn)生了新的繪畫思考——本次寫生多以當?shù)孛窬訛閷ο?,圍繞“如何表現(xiàn)其與其他地域民居的差異、如何增強畫面感與藝術(shù)性、如何讓筆墨具有中國畫特質(zhì)”這一目標,我不得不思考其中的關(guān)系,在反復琢磨和實踐訓練中收獲頗豐。
范敏潔:
初踏甘肅梅峪,黃土溝壑與草木荒寒撞進眼底。舊屋隱于蒼柏虬枝間,遠山似水墨長卷緩緩鋪展。以筆為媒,枯墨皴擦老樹肌理,淡青暈染遠山靄靄,屋舍輪廓在干濕濃淡間顯影。西北大地的粗糲,與水墨的含蓄交融,殘垣承載歲月褶皺,野樹張揚自然本真,連空氣里都漫著“時間在此停駐” 的鈍感。寫生不是復刻,是與土地對話,看山水吞納喧囂,聽舊屋守望著恒常。墨色流淌時,心也沉入這方隅的靜穆,懂得“外師造化”是讓自然的呼吸,化作筆底對生命、對鄉(xiāng)土最樸素的敬意。
周榮娟:
乙巳孟夏,一路穿山越嶺直至基地?;刈涔糯?,依山而筑,瓦石錯落,檐角奇特。村口老槐樹圍,根盤如虬,樹影婆娑,蔭蔽半畝。樹下幾間舊屋苔痕斑駁,似經(jīng)百年。偶遇幾個村民笑語樸訥,亦有小童嬉望寫生之。循石徑入,余擇一陰涼之處,鋪開紙墨,對景寫生。未幾先生觀之,曰:“山骨當勁,屋角宜斜,虛實相生。”余從其言,改筆數(shù)處,果非一般。每日西斜,色若流丹,收卷而歸。夜風微涼,望己寫生之作,似有江南山村之意。蓋余江浙之人,久旅北地,思念故鄉(xiāng)耳!唉,隨其意吧,畫一理想之居,權(quán)當游一次江南。
胡建東:
禪窟尋跡,水墨行吟?!斑呌芜厡W”走進甘肅天水活動在三位導師的帶領(lǐng)下,對具有甘肅東南部典型地貌特征的清水縣,學員們實地考察當?shù)靥厣?,風土人情,并與學員共同寫生研習。寫生之余老師對作品詳細講解,點評總結(jié)。從中啟發(fā)頗多,受益匪淺。寫生自梅峪里,周邊村落至玉泉觀、凈土寺、麥積山等天水名勝古跡,每一處風景都是歷史的低語,每一步足跡都踏著千年的回響。
尹琦 :
寫生時,黃土墻的肌理需用側(cè)鋒皴擦,讓墨色在干濕間透出顆粒感,像老農(nóng)臉上的皺紋,藏著日光與風雨的痕跡;而屋檐的飛翹、木梁的弧度,又不能太“硬”,中鋒輕提,留幾分彈性,仿佛能聽見風吹過檐角的輕響。
這些民居從不孤立存在,往往嵌在麥田、杏林里,墻根的雜草、院角的石磨,都是“活”的元素。筆墨上,民居的“實”與草木的“虛”相映。到了凈土寺,古與今的對話線條里有“靜”與“力”,寺廟藏在深山中,殿宇的斗拱、飛檐、雕花窗欞,是“秩序”與“信仰”的凝練。寫生時,線條是骨架,更是靈魂。殿頂?shù)牧鹆?、廊柱的紅漆,執(zhí)著于色彩,天水的民居與寺廟,一個藏著生活的“俗”,一個含著信仰的“雅”,但在筆墨里,它們最終都歸于“真”。當筆尖觸紙,不再糾結(jié)“像不像”,而是去感受黃土的溫、古木的沉、風的輕、雨的潤,線條與墨色便有了溫度。
陳琦:
8月,在賈榮志、巫衛(wèi)東、王保安三位老師的帶領(lǐng)下,踏入了渭水河畔。老師們的精彩教學、精心指導,開啟了這片古老土地的封印。從麥積山的煙雨到石崖石刻,我們似乎聽到了北魏的風聲,斑駁的色彩中看到沉淀著的盛唐夕照。渭水河畔,河水沖刷后的黃土溝塹映照得如枯如澀。在三位導師的畫筆下,妙筆生輝。15天的寫生,讓我們既收獲了西北山河的蒼茫,也感受到了老師們精彩絕倫的畫風畫作。
竇鵬飛:
這次跟著導師和熟悉的同學們回到故鄉(xiāng)。坐在巷子口,親切的拉家常聲入耳,兒時跑進跑出的畫面在眼前浮現(xiàn)。那些碰到生人就害羞的碎娃,像極了當年的我。送水的爺爺、笑容滿面的大姨、卷褲腿諞閑傳的大叔,都是那么鮮活。雖覺自己像外地人,卻能從眼前景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的四季。我們走了幾個村子,近半數(shù)大門緊閉,想必過年時,這里必然會熱鬧起來,家家團圓。
李慧英:
這次參加“邊游邊學”走進甘肅天水的活動,跟隨王保安、賈榮志、巫衛(wèi)東三位老師一起寫生,收獲良多。
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我深刻認識到觀察對繪畫的重要性,好的作品需有神韻,而神韻源于認真觀察與注重細節(jié)。此次寫生是我突破自我的契機,復雜場景下的構(gòu)圖與色彩搭配對我來說充滿挑戰(zhàn)。我從王保安老師那里學習到了“畫面完整性”的理念,他特別講道,落款與蓋章也是畫面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我還領(lǐng)悟到“金角銀邊”“不破不立”“攢三聚五”對繪畫的重要性。這次寫生提升了我的技巧,更讓我堅信,用心感受、努力嘗試,就能在繪畫之路上找到方向。
張佳琪:
寫生就是記錄感受、情緒,記錄物象帶給自己的觀感。
我在天水感受到了淳樸厚重的自然之美,天水有著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土質(zhì)變化豐富,房屋造型交錯、巧致。山里還在使用很老式的拖拉機,樸實生動,每一幀變化都是畫面里富有趣味的點綴。山里下過雨后混雜著泥土的清新,沁人心脾,每一口呼吸都能感受到自然饋贈。
郭熙講:“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晴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不同也?!彼蚕⒌淖兓?,用一張素紙記錄當下的感受與喜悅。觀自然也觀內(nèi)心,無論是光線下的陰陽之變,還是一半陰天一半晴天的多云天氣,都是值得捕捉的自然物象之變的感受。
沈奕婷:
軒轅谷口墨痕灣,筆底梯田疊翠顏。麥積煙霞渭水灣,丹青三日寫蒼顏。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玉泉觀,還有清水縣的自然風光宛如一幅天然畫卷,山川、田野、村落,每一處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導師耐心地講解、示范,不僅傳授了繪畫技巧,更引導我們?nèi)绾斡^察和感受自然,將內(nèi)心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張雯玥:
甘肅天水的風里都帶著黃土高原特有的厚重氣息。車過清水縣,看著窗外的層層梯田,土坯房屋頂?shù)难U裊炊煙,忽然就懂了為何古人說“山水有靈”——這里的每一寸景致,都像在等一支畫筆來喚醒。
感謝王保安老師的教學指導,從畫面特征的捕捉到情感表達,讓我懂得如何將民風的淳樸、景致的獨特與厚重真正融入筆尖。我們走進這片藏著詩意的土地,晨霧漫過梯田時,山形如淡墨勾勒;夕陽斜照村落的土坯墻,這般獨特景致,讓畫筆生出了靈氣。當?shù)卮迕襁f來的一碗熱漿水面,成為畫筆下最動人的細節(jié)。武山水簾洞石窟則是另一種震撼,石窟里的造像歷經(jīng)千年風雨,線條依舊有力,那是時光沉淀的藝術(shù)。這段旅程,不僅裝滿了畫稿,更存下了一份對土地與人文的敬畏。
強紅梅:
甘肅平?jīng)龅孛勃毺?、民風淳樸,山巒、丘陵、溝壑交織,古村落保存完好。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我們于郭川村、劉家窯村等古村落取景創(chuàng)作,還探訪了麥積山石窟、天水玉泉觀、凈土寺等名勝,其建筑元素特征鮮明,武山摩崖石窟也見證著珍貴的歷史。
寫生是尊重自然、書寫心中山水,創(chuàng)作則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導師們傾心指導、因材施教,與大家共迎酷暑、風雨兼程,晚上還挑燈點評。他們強調(diào)畫面諸多要點,令我收獲頗豐。王教授親自示范門樓畫法,助我突破短板。此次寫生使我開闊眼界、提升高度,真正實現(xiàn)了“邊游邊學”。寫生之旅是這個夏天最美的時光!
劉小紅:
雨后清水縣的梅峪里村落,連片的老屋正浸在霧里——黃泥夯的墻皮裂著細縫,木格窗欞蒙著經(jīng)年的煙塵,錯落有致的屋檐倒比畫譜里的構(gòu)圖更拙樸幾分。初時握著筆,竟不知該從哪處落墨:老屋的線條不似江南宅院的婉轉(zhuǎn),全然沒有可供“取法”的精致。女主人端來的漿水面冒著熱氣??此么植诘氖帜ㄟ^灶臺,指腹蹭著磚縫里的黑垢,忽然覺得那面黃泥墻該用側(cè)鋒皴擦,質(zhì)樸男主人拿出家中最好的茶水,招待我們這些突如其來的外人,無過多言語,倒構(gòu)成了天然的留白。這才明白,隴上的屋舍從不用“工筆”細描,要的是讓墨色在宣紙上自然暈染,像黃土高原的風,粗糲里藏著韌勁。
轉(zhuǎn)去武山石窟時,陽光正鑿過巖壁。石窟里的造像被歲月磨得溫潤,衣紋的弧線卻仍帶著張力,巖畫里的圖案刻得深峻,輪廓刀刀見骨,倒比宣紙上的鐵線描更有力量。試著用沒骨法畫石窟的剪影:調(diào)赭石摻墨,大筆潑出山體的沉郁,再以焦墨勾幾道巖縫,那些鑿刻千年的線條便從紙底透出來——原來古人刻在石頭上的筆觸,早把中國畫的“骨法”藏進了巖層。忽然懂得,隴上的寫生從不是“描摹”,是讓筆尖融進黃泥的澀、炊煙的淡、石窟的沉,讓那些質(zhì)樸的輪廓順著筆墨生長——就像老屋里的日子,不必修飾,自有一種打動人心的氣力。
門治渭:
七月杪,暑氣盛,我隨一眾同好,赴甘肅天水清水縣寫生。王保安教授領(lǐng)隊,每日晨起即出,暮色方歸,如是者七日。
初至清水,頗覺其地僻靜。黃土高原皺褶里藏著些村落,遠望去,像誰隨手拋下的幾塊舊布。藍得發(fā)脆的天底下,山不甚高。溝壑間偶有綠意,也是灰頭土臉,倒與當?shù)剞r(nóng)人面色相仿。
王保安教授教人畫山,不說“師造化”,卻道“師自然”。那些山巒褶皺里,確乎藏著召喚,任由墨色暈染。
寫生第二、四日傍晚,三樓露臺鋪開幾十幅畫作,聽師友暢談,風過時,紙角簌簌,恍若山鳴。
最難忘的是寫生現(xiàn)場的請教,王保安教授提筆落紙,筆下山石樹屋等,果然瘦硬許多。
歸途上,翻看寫生稿,忽覺那些山、樹、人,都從紙上凸出來,竟比實物更真實。才知寫生之道,不在摹形,而在會心——會天地之心,會眾生之心。這七日的清水,已滲進調(diào)色盤,往后的畫里,總會泛起些黃土味罷。
譚茵之:
午后起伏的蟬鳴,寂靜的村落,刺眼的陽光,沁著涼意的西瓜,微酸回甘的漿水湯面,記憶里黃土的顏色,將所有人帶回寫生的路上。
老師曾說:“寫生與創(chuàng)作不同,要仔細關(guān)注周圍,將敏銳的觸角伸入周圍的每一寸土地,與周遭一切產(chǎn)生連接——甚至,要把嗅到的氣味畫進畫里?!?/p>
道理都了然,畫時卻露了怯。周圍環(huán)境美而復雜,想入畫的物象太多,卻不知從何落筆。技法也不嫻熟,做不到指哪打哪……合上畫板只恨平時不苦練。老師察覺到我的困惑,隨手一指,三言兩語點出畫里的問題和針對我今后學習需要深入的方向,使我收獲頗多。
得遇良師,何其有幸。
李直:
寫生,就其書面意思已經(jīng)可以理解:寫,抒寫、描繪;生,生機、生氣,甚至是一種生命的狀態(tài)。西北之行短暫、熱烈而收獲頗豐。王保安老師在授課中講道,我們對景思考時,面對的可能是山野中一陣風吹來,或者是一束花朵的味道,這都是我們在山水畫中要表達的。所以在此次寫生學習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在以自然為師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體驗、感悟、認知,進而歸納概括、提煉總結(jié),最終用個性化的、飽含真情實感的方式再現(xiàn)畫面。
竇靖舒:
在王保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領(lǐng)悟到山水寫生的真諦——源于心靈感悟,融匯物我為一;將紛繁復雜的自然景觀,透過個人獨特的筆墨理解,生動地呈現(xiàn)在紙端,讓畫作充滿生機與盎然趣味。
王老師特別說明,在創(chuàng)作中要注重取舍與節(jié)奏,力圖使畫面主體鮮明、節(jié)奏鮮明,避免均勻無變化、平板無趣。對于那些觸動心靈的部分,應(yīng)力求細致入微地描繪;而對于那些對主題并無增益的元素,則要勇于刪減,大膽舍棄。
林杰榮:
我從嶺南來,行囊里揣著濕漉漉的芭蕉雨氣,踏入天水灼目的赤黃里,恍若換了人間。嶺南的綠是欲滴的翠,是滿山滿眼;而此地,是旱風燒成的赤龍,盤臥在千溝萬壑間。我的筆尖在畫紙上遲疑,竟不知從何落墨。南方的草木潤澤,如今面對這大地的筋骨與裂痕,默念著“大漠孤煙直”的蒼涼,卻難解這眼前的洪荒氣魄。
凈土寺,濃蔭如墨潑下,古寺的飛檐便似蟄伏的蒼鷺,引頸待飛。這方清涼世界,竟意外讓我這嶺南客,覓得幾分故園的濕潤。坐在連廊上,清風涼意滲入衣衫,古樹的虬枝在光影中蜿蜒,如龍蛇游動。然而細辨之下,此地的蒼翠終歸不同,它更沉郁、更遒勁,仿佛帶著黃土的筋骨與風霜的印記,其肅穆與蒼勁,分明是鐫刻在西北大地上一首無聲的邊塞詩篇。
十五日寫生,感謝王保安、賈榮志、巫衛(wèi)東三位導師悉心指導。當雙眼逐漸適應(yīng)了黃土的粗糲與渾茫,墨線亦隨之舒展而遒勁。臨別回望,驀然心生頓悟:這片莽莽黃土地,不正是造化以最質(zhì)樸的刀法,鐫刻于人間的一部渾厚無字天書么?
鄭婷:
天水是黃土高原和秦嶺的過渡帶,這里有黃紅色的土、褶皺的山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發(fā)祥地,地貌特征顯著,四合院的房子,一面式設(shè)計,屋頂?shù)男逼潞艽?,很多大門上有三個字“耕讀弟”“勤儉居”“和諧居”等。本次寫生我們以梅峪里為中心,向四周村落行走,在其房子、圍墻、門頭中尋找節(jié)奏、轉(zhuǎn)折、空間。在凈土中學習聚散、顏色。在水簾洞中感受古老的色彩以及奇巧。雖然只有六天時間,但在王保安老師的細心指導、同學們相互交流學習中收獲滿滿,期待與老師下一次寫生。
梁焯韋:
這次活動,我踏入了從未到過的天水梅峪里。沿途風光乍看與熟悉的關(guān)中相似,細瞧卻又別具風味,新鮮感隨著山路的蜿蜒不斷攀升。三角形的民房屋頂、正方形的土墻,在幾日寫生體驗里,漸漸成了我畫面中的獨特符號。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從最初的細致觀察,過渡到融入主觀意識,這也深刻影響著我的筆墨運用。此外,與同學們的交流探討,以及當?shù)厝说臒崆楹每?,都讓我此行收獲滿滿、難以忘懷。
李陽:
蘭州畫院院長巫衛(wèi)東和西安美術(shù)學院教授王保安帶隊讓我們領(lǐng)悟天水這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我們畫山脈、村莊,畫祖國的大好河山,短短十幾天的學習時光讓我們看到兩位老師高超的畫技與謙恭的教學態(tài)度。
高愛軍:
天水這座被渭水環(huán)抱、被麥積山托舉的地方,教會我的不只是如何寫生、如何運筆、如何用線,更是如何在筆墨里藏住一份“活”的氣韻——那是山有骨、水有魂、城有故事的寫生。通過本次寫生,我感受頗深。好的寫生,從來不是把風景“釘”在紙上,而是讓風景的氣息,在筆墨里慢慢生長,用心和愛去感受大自然的靈氣。
趙軍鵬:
這次寫生活動讓我體會到“藝術(sh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諦。在導師帶領(lǐng)下走進自然,我不僅學到技法,更懂得觀察思考對表達內(nèi)心的重要性。
這次活動讓我對藝術(shù)更加熱愛與敬畏。我明白寫生既是技術(shù)磨煉,也是心靈修行。未來我會將感悟融入創(chuàng)作,讓作品更有生命力。
陳默:
書畫同源,皆為心畫,吾心所往,自然山河生靈萬物也。
寫生之旅,得以走出都市,浸潤于山水之間,又得遇良師,幸有佳友,邊走邊畫,不亦樂乎?
甘肅天水,高原江南,集西北風貌之致。山高云低,溝壑縱橫,雄渾壯美;古村老樹,往日時光緩緩流淌;古寺佛窟,摩崖壁立,古人信仰之光恍然眼前。
無言之詩,皆可入畫,眼觀此景,氣韻具足,唯恐手不足以寫胸中之意也。
乙巳仲夏,復得自然,余初嘗試指墨于寫生途中,酷暑中寫一清涼,天地中取之一角,不虛此行也。
編輯 | 黃家馨
攝影 | 程瑞鑫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shù)報》藝術(shù)中心內(nèi)設(shè)美術(shù)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huán),功能齊全、設(shè)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shù)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北路54號
聯(lián)系人:王會
聯(lián)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shù)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fā)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fā)行聯(lián)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