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一個電熱水壺,就那種純不銹鋼的,都不拋光,塑料指示燈表面都粗糙的那種,在巴西一個要150雷亞爾,人民幣大概180元。
要知道這玩意在國內(nèi),農(nóng)村大集上一車一車地賣都沒人買。
再仔細一看,水壺底下made in china。
你們點過羊肉串嗎?我媽上次把一大把鐵簽子都刷出來了,問我是不是要給人家送回去。
我說人家不要了,我媽不能理解,甚至認為老板用錯了,鐵簽子都變成一次性的了。
去非洲出差,看到路邊小販賣的塑料盆,印著模糊的牡丹花圖案,邊緣有點毛刺,和老家集市上十塊錢三個的一模一樣。
問價時,小販伸出五個手指,說這是“好東西”,折合人民幣要五十。旁邊擺攤的大媽湊過來看,摸著盆邊說“比我家吃飯的碗還結(jié)實”。
在德國的超市,貨架上擺著折疊晾衣架,鋼管細得像筷子,撐開時還會晃悠。價簽上寫著二十歐元,合人民幣一百五。想起國內(nèi)網(wǎng)上九塊九包郵的同款,鋼管更粗,還帶防風鉤,快遞送來時能用紙箱裝十個。
表哥在沙特開餐館,說當?shù)刭I雙一次性筷子要兩毛錢,還是最粗糙的那種。他從國內(nèi)批發(fā),一集裝箱運過去,算上運費,成本也不到五分錢一雙。
當?shù)赝衼韰⒂^,看到他給客人用一次性手套,都覺得“太奢侈”,因為那手套在當?shù)?,價格比面包還貴。
不是中國的東西多好,是能把成本壓到讓人咋舌。
電熱水壺能做到家家戶戶買得起,鐵簽子能當成一次性用品,不是因為偷工減料,是流水線轉(zhuǎn)得快,供應鏈擰得緊,一塊鋼板能變成水壺,一根鐵絲能變成簽子,中間的步驟省了又省,價格自然降了下來。
國外人覺得夸張,是因為他們沒見過這種“普惠式”的工業(yè)能力。在很多地方,一個小零件壞了,得專門找工匠修。
在中國,壞了直接換個新的,還更便宜。這種“用得起、不心疼”的便利,藏著無數(shù)工廠的日夜運轉(zhuǎn),藏著供應鏈的精打細算。
說到底,工業(yè)的厲害不在多高端,而在能把復雜的東西變簡單,把貴的東西變便宜。讓普通人能輕松用上好物件,讓尋常日子多些方便,這才是工業(yè)最實在的樣子。
中國的工業(yè),就像默默做事的手,把日子里的瑣碎需求,都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