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今年我們將迎來建軍96周年,也是我軍實行軍銜制的41周年。
回望歷史,風云變幻,我軍為了革命和人民事業(yè)而奮斗的往事如同發(fā)生在昨日,無數(shù)革命戰(zhàn)士為最后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的景象仍歷歷在目。
所有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過的革命斗士們都將永載史冊,他們的貢獻也贏得了人民的熱愛,祖國的認可。
因此我國在1955年首次采用了軍銜制度,并將元帥、開國將軍、大將、中將、少將等稱號頒發(fā)給了1614人。
其中被授予開國將軍稱號的元老級人物是新中國的奠基人,他們?yōu)閼?zhàn)勝敵人,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些將帥也如星星一般隕落,去年,最后一位將軍楊永松也離開了我們。
他有很多值得傳唱的經歷,比如11歲的他就參加了革命,15歲的他出現(xiàn)在了長征隊伍中,而且他本身也是一個傳奇。
這位開國將軍的一生究竟如何呢?他為何能成為開國將軍呢?
小鬼參軍
1927年,蔣介石暗中組織了“四一二事變”,肆意殘殺共產黨員,將國內和平拋置一邊,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也正是在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之下,我方認識到獨立和武裝的重要性,于是憤然反攻,爭取我方的利益。
國民黨打著所謂“剿匪”的名號繼續(xù)攻擊我方,我方全力應戰(zhàn),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靈活的戰(zhàn)術取得了一次次勝利。
但是在1934年,我軍卻因為方針錯誤,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大敗而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當時毛澤東同志等人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fā),提出了長征的意見并得到了上層的認可。
這一年,楊永松15歲,因為長期營養(yǎng)不良,他的身材看起來略顯瘦弱,但是眼神堅毅,充滿對未來的向往和革命必勝的信心。
當時楊永松所在的部隊在上級指令下開始向福建永安地區(qū)前進,但是經過汀州時,他因為生病無奈只能留到后方醫(yī)院休養(yǎng)。
在這里他雖然暫時離開了前線的戰(zhàn)火,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戰(zhàn)事,內心中無聲的硝煙讓他更加心神不寧。
隨著戰(zhàn)事越來越緊張,楊永松和其他傷員也需要轉移到九堡醫(yī)院。
就這樣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和戰(zhàn)友日夜不停地趕到了那里,但是眼前的一切卻讓他們驚呆了,這個醫(yī)院已經空無一人,早在前一天就轉移了。
為了緊跟大部隊,他們又星夜兼程,拖著病痛的身軀,聽著遠處不斷的炮火聲,在槍支不足,冒著被敵人發(fā)現(xiàn)的危險,趕了五天路之后和紅一軍團的部隊會合。
一見到楊永松和其他戰(zhàn)士,參謀長聶鶴亭激動地拍著楊永松的肩膀,又擔憂地交代他們一定要先保障自己的安全。
接著在詢問之下,楊永松承認自己身體尚未痊愈,所以他就暫時先留到師部。
第二天一大早,上級下發(fā)了傍晚就向前行軍的命令,這也是二萬五千里的開始。
但當時的楊永松怎么會預知自己就要和中國的歷史產生聯(lián)系,怎么會知道如果不是他拼命追趕部隊,也許就要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戰(zhàn)略轉移擦肩而過。
當他準備跟隨大部隊前進時,部隊卻在重新整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年紀太小。
就在他要被送回家之時,譚政一句話讓周圍的人都愧疚和心痛起來,“他哪還有家?兄弟們都參加了革命,送他回家就等于送死!”
那么楊永松的兄弟們都發(fā)生了什么呢?他為何會年紀輕輕就參加了革命呢?這還要從他的家庭說起。
1918年,楊永松在廣東大埔縣一家貧困的農戶出生。
他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但是家境的貧苦讓他不能享受一個孩子該有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次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全面失敗直接引發(fā)了改變中國革命史進程的五四運動,時代背景似乎也預示了他的一生也要和抗爭與革命相關。
在楊永松五歲時,他的父親積勞成疾,離開人世,他的家庭狀況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饑餓、貧困似乎成了他這段時間的回憶。
即使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之下,她的母親還是堅持相信教育的價值,送楊永松到鎮(zhèn)上讀小學。
在這里他第一次見到了更大的世界,在懵懂中接收了新的知識。
1927年,南昌起義的槍聲警醒了無數(shù)迷茫的共產黨人,也振奮了無數(shù)中國少年的心,楊永松的二哥楊鶴松就是其中之一。
他想要反抗壓迫的統(tǒng)治,想要爭取人民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明天。
在他的影響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熏陶下,楊永松也報名參加了童子軍,心中也點燃了革命的火焰。
次年,楊鶴松毅然決然參與了“百侯暴動”,公開帶領有志青年反對反動勢力,但是由于國民黨武器精良,人數(shù)充足,他們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楊永松受到牽連,只能逃出百侯,到外鄉(xiāng)替人放牛為生。
這一年,他只有10歲,但是已經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認清了國民黨的真實面目,堅定了革命的決心。
就這樣,楊永松背井離鄉(xiāng),在困難風雨中成長到了12歲。
這一年,國民黨也變得更加窮兇極惡,加緊了對我黨的圍剿,但是憑借著靈活的戰(zhàn)術方針和主要領導人的英明決策,我軍一次次化險為夷,逃出生天。
因為生計和戰(zhàn)爭的影響,楊永松又被迫前往閩西,也就是這一個決定,才開啟了他真正的革命生涯。
在路上,楊永松見到了共產黨隊伍。
軍隊嚴明的紀律,戰(zhàn)士們昂揚的面貌立刻吸引了他,想到自己的二哥也曾經參加過革命,他當即決定加入共產黨。
由于他年齡太小,負責人又深知軍隊訓練之嚴格,以及戰(zhàn)爭之殘酷,所以一度婉拒。
但是看到楊永松一次次的懇求,對革命充滿熱情,只能答應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后留在永定縣委機關。
事實證明,讓楊永松加入隊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雖然他當時年齡小,經驗不足,但是多年的獨立生活已經培養(yǎng)了他堅毅的品質,獨立工作的能力,再加上他做事靈活,所以很快進入閩西兒童團總部,并擔任組織部部長。
在這個位置上,楊永松時刻不敢忘記自己的職責和任務,繼續(xù)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同年冬天,他開始在張愛萍手下工作。
張愛萍向來雷厲風行,脾氣火爆,初到之時楊永松經常因為工作上達不到張愛萍的要求受到批評,但是他明白這些嗔怪背后是對于新戰(zhàn)士殷切的希望,對革命成功的渴望。
于是楊永松更加努力地完成上級任務,在工作中不斷地鍛煉自我,學習成長。
天有不測風云,我黨在經歷著變化和成長,第二年楊永松竟然以反革命的理由被關押了起來,所幸兩天之后就被釋放。
之后上級給了他兩個選擇,一是重新返回閩西機關工作,二就是參加紅軍。
其實被關押的兩天,楊永松心中就有了答案。
他從未畏懼過前線殘酷的戰(zhàn)爭亦或者是失去生命,相反他覺得為了革命事業(yè)奉獻生命是榮耀,所以他毅然決然到前線去。
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也成為了他正式親歷戰(zhàn)爭的開始,也是他一生的驕傲。
前線處處都是危險,敵人的炮火時刻就要奪走戰(zhàn)士的生命。
楊永松因為缺乏戰(zhàn)斗經驗,所以暫時先從事勤雜和文書類的工作。在槍林彈雨中,在一日日的訓練中,他逐漸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戰(zhàn)士。
后來隨著戰(zhàn)事逐漸吃緊,楊永松和同期其他戰(zhàn)士一起被編入了紅軍101團,并且參加了針對國民黨進攻的反“圍剿”戰(zhàn)爭。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敵人的兇殘,直面戰(zhàn)爭的殘酷,一個個戰(zhàn)友在他身邊倒下,敵人的炮火日日響在耳邊,稍不注意就會被擊中。
但硝煙和戰(zhàn)火并沒有使他膽怯,反而激發(fā)了心中對革命事業(yè)成功的更深的渴望,以及對黨的熱愛,對敵人的痛恨,他也逐漸成為了一名成熟的革命斗士。
長征之路
就這樣,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楊永松參加了長征。
193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半,楊永松所在的隊伍正式集合出發(fā)。
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擊,上級決定夜間行軍,白天掩蔽休整,雖然他的年齡小,但是多年的革命和戰(zhàn)斗經驗讓他已經適應了任何艱苦的環(huán)境。
面對后有敵人追擊,前有嚴酷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楊永松和戰(zhàn)友團結在一起,一次次突破了敵人的封鎖。
此后我軍繼續(xù)一邊行進,一邊對抗敵人進攻,雖然有犧牲,有損失,但是長征的步伐從未停止。
到達貴州烏江渡口時,烏江水流渾濁,波濤洶涌,再加上兩岸懸崖峭壁,兇險異常,但是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硬是用扎竹排,建浮橋的方式戰(zhàn)勝了天險,強渡了烏江。
到達四川境內之后,敵人也緊隨其后,虎視眈眈,準備利用大渡河天險和追兵將我方消滅在此地。
面對湍急的河流,幾乎沒有渡江船只的情況下,上級下令飛奪瀘定橋。
雖然橋面已經被敵人破壞,只剩下幾根鐵索,但我軍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直面敵人攻擊,最終渡河成功,讓敵人的陰謀再一次失敗。
看著戰(zhàn)友英勇的行為,楊永松心中熱血沸騰,他暗暗發(fā)誓一定要緊跟部隊,保存革命力量,將敵人徹底消滅。
再往前進,巍峨的茫茫雪山就像沉睡的白色巨獸一般,紅軍這時衣衫單薄,物資不足,再加上缺少氧氣等情況,翻越雪山絕非易事,楊永松也暗暗在心底捏了一把汗,但他和戰(zhàn)友們始終保持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
最終爬過雪山后,全團剩余力量只剩下880余人,僅僅是出發(fā)時的三分之一,其余都掩埋在雪山之中。
看著這支經歷生死的隊伍,回想那些已經犧牲的戰(zhàn)士,楊永松悲痛萬分,但是長征路還不能停止。
他跟隨著三團的隊伍,率先走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地。
因為物資匱乏,楊永松只能赤腳踩在水里,泥里,剛開始一切還順利,但是到了第六天他的雙腿就開始腫脹疼痛,無法起身行動。
他這才不舍地拿出自己早些時候買的一雙新襪子,套上新草鞋,拄著木棍,艱難地一步步挪動。
終于他感到雙腳有了一些溫度,麻木的腳掌也能慢慢活動,雙腿也開始消腫。
他激動得就要落淚,加快腳步追趕前方的隊伍,最終憑借著堅強的意志走出了草地。
到了1935年10月,長征隊伍已經走了一年之久,到達陜西吳起鎮(zhèn),完成了史無前例的長征。二萬五千里在楊永松和戰(zhàn)友的腳下成了一段傳奇,他也在短暫的勝利之后投入到了新的戰(zhàn)斗之中。
軍旅生涯
1937年的共產黨面臨著內憂外患,內有國民黨為了私利繼續(xù)圍剿我軍,外有日軍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在這樣的局勢下,國共雙方實現(xiàn)了第二次合作,紅軍改變成為八路軍。
此時,戰(zhàn)事逐漸緊張,楊永松所在的685團奉命前往山西前線,并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役。
雖然抗日戰(zhàn)爭之后,中國軍隊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但是楊永松和戰(zhàn)友絲毫不被先前的失敗所影響,繼續(xù)奮勇殺敵,靈活應戰(zhàn),最終取得勝利。
平型關大捷也成了抗戰(zhàn)以來第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之后,楊永松繼續(xù)和戰(zhàn)友在山西山東一帶殺敵,并且憑借著自己的戰(zhàn)斗經驗和功績輔佐徐向前工作。
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楊永松又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在1949年來到第四野戰(zhàn)軍戰(zhàn)車師擔任政委,并且?guī)ьI自己的部隊在開國大典上接受了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檢閱。
這之后,楊永松來到華北軍區(qū)繼續(xù)帶兵訓練。
1955年,我國第一次開始使用軍銜制度,楊永松因為親歷了共產黨從建立初期,到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全過程。
因此他始終保持著對黨的忠誠,對革命的熱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之后的多年,楊永松也一直奮斗在和平時期軍隊建設的前線,贏得了黨的信任,人民的愛戴。雖然他和其他將軍元老已經逝世,但是偉大的革命精神將繼續(xù)指引我們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