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31日清晨,印度總理官邸的玫瑰園里,67歲的英迪拉?甘地身著標志性的紗麗,正準備接受英國演員彼得?烏斯蒂諾夫的采訪。
兩名貼身保鏢緊隨其后,其中錫克族警衛(wèi)薩特萬特?辛格突然從腰間拔出手槍,對著她的后背連開30槍。
子彈穿透紗麗的瞬間,這位統(tǒng)治印度15年的“鐵娘子”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信任的貼身侍衛(wèi),會用這種方式終結(jié)她的生命。
這聲槍響不僅撕裂了印度的清晨,更撕開了一個時代的傷口,當救護車刺耳的鳴笛聲響徹新德里時,人們發(fā)現(xiàn)她的白色紗麗已被鮮血浸透,宛如一朵凋零的木棉花。
這個曾經(jīng)主導印度核試驗、強制620萬男子絕育、下令屠殺錫克教徒的鐵腕人物,最終倒在了自己編織的權(quán)力羅網(wǎng)中。
她的死亡引發(fā)全國性騷亂,印度教徒對錫克教徒展開報復,短短四天內(nèi)超過3000人喪生,旁遮普邦的天空被濃煙染成灰色。
她是如何從高位上掉下來的?她又為何會對印度男子做出如此行徑?
婆羅門之女
1917年,英迪拉?甘地出生在印度北方邦的婆羅門貴族家庭,作為開國總理尼赫魯?shù)莫毶?,她的搖籃邊縈繞的不是童謠,而是印度獨立運動的槍聲。
母親卡麥拉因擔心政治牽連孩子,曾帶著她遠離尼赫魯家族,但父親書房里的《資本論》和《印度自治》,早已在她幼小的心靈種下權(quán)力的種子。
12歲那年,英迪拉召集一群同齡人成立“猴子隊”,像模像樣地模仿父親的政治集會,她站在樹樁上揮舞標語,稚嫩的聲音喊出“印度獨立”的口號,嚇得樹上的猴子四散逃竄。
這個充滿童趣的政治實驗,讓尼赫魯看到了家族繼承人的影子,1942年,當她不顧反對嫁給出身卑微的費羅茲?甘地時,父親只說了一句話:“你比我更像政治家?!?/strong>
牛津大學的求學經(jīng)歷雖未讓她獲得學位,卻讓她目睹了二戰(zhàn)后歐洲的滿目瘡痍,在倫敦街頭,她看到衣衫襤褸的孩童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這個畫面與印度農(nóng)村的貧困交織,塑造了她對“強國夢”的執(zhí)念。
1947年印度獨立后,她成為父親的私人秘書,跟隨尼赫魯出訪52個國家,在日內(nèi)瓦湖畔與周恩來的會談中,她敏銳地捕捉到中印邊境的潛在危機,在克里姆林宮與赫魯曉夫的交鋒中,她學會了在美蘇之間游走的平衡術(shù)。
1964年尼赫魯病逝時,英迪拉在葬禮上接過父親的披肩,這個動作被《泰晤士報》解讀為“印度進入女祭司時代”。
但沒人想到,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會在兩年后成為印度首位女總理,更沒人料到,她將用鐵腕改寫印度的政治基因。
她上任后都做了什么?對印度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鐵腕治國
1966年入主總理府時,英迪拉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糧食短缺導致數(shù)百萬人餓死,國際收支逆差讓盧比貶值36%,地方割據(jù)勢力如毒瘤般侵蝕著中央權(quán)威。她沒有選擇循序漸進的改革,而是以雷霆之勢發(fā)動“三大戰(zhàn)役”。
1969年,她強行將14家私營銀行國有化,把金融命脈收歸政府。
孟買的銀行家們在俱樂部里咒罵她是“社會主義暴徒”,但這項政策讓農(nóng)村信貸覆蓋率從22%躍升至65%,無數(shù)農(nóng)民第一次拿到低息貸款購買種子,接著是農(nóng)業(yè)領(lǐng)域的“綠色革命”,她力排眾議引進墨西哥矮稈小麥品種,在旁遮普邦建立試驗田。
當金黃的麥穗壓彎秸稈時,印度終于告別了“饑荒之國”的標簽,糧食產(chǎn)量從1965年的1億噸飆升至1980年的1.5億噸。
但這些成就背后,是日益膨脹的權(quán)力欲。
1975年,當高等法院裁定她在1971年大選中存在舞弊行為時,她悍然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tài),將憲法束之高閣。
在接下來的21個月里,10萬反對派人士被捕,全國70%的報刊被查封,新德里的街頭豎起無數(shù)告密箱。
加爾各答的大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夜晚的路燈下,總能看到便衣警察拖拽著戴黑頭套的人?!?/p>
最具爭議的是1976年的強制絕育政策,為控制人口爆炸,英迪拉授權(quán)兒子桑賈伊推行“絕育運動”,地方官員被下達硬性指標,每完成100例絕育可獲得一輛摩托車,未達標者則面臨撤職。
在比哈爾邦,警察封鎖村莊,將男性村民像牲口一樣驅(qū)趕進臨時手術(shù)室。德里貧民窟的婦女回憶:“那些天,巷子里全是哀嚎聲,手術(shù)臺上的男人疼得咬碎了牙?!?/p>
據(jù)BBC報道,一年內(nèi)有620萬男性被絕育,2000人因感染或失血死在手術(shù)臺上,這個數(shù)字是二戰(zhàn)時期納粹絕育人數(shù)的15倍。
這些極端手段短期內(nèi)穩(wěn)定了局勢,卻埋下了致命隱患。
當1977年緊急狀態(tài)結(jié)束時,印度民眾用選票狠狠懲罰了她,國大黨在人民院選舉中慘敗,英迪拉第一次嘗到了權(quán)力崩塌的滋味。
1980年卷土重來后,英迪拉的執(zhí)政風格愈發(fā)激進。
她將目光投向旁遮普邦,那里的錫克教分離主義運動正愈演愈烈,錫克教自15世紀創(chuàng)立以來,便因主張人人平等與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水火不容,他們在阿姆利則的金廟內(nèi)囤積武器,宣稱要建立獨立的“卡利斯坦國”。
面對這樣的威脅,她是如何破解的呢?她的權(quán)力又是如何一步步崩塌的呢?
權(quán)力反噬
面對這一威脅,英迪拉選擇了最殘酷的解決方式,1984年6月3日,她下令發(fā)動“藍星行動”,印度軍隊用坦克和重炮轟擊金廟。
當炮彈擊中錫克教圣物“永恒之座”時,整個錫克族世界陷入哀痛,官方稱行動打死646名武裝分子,但錫克教團體指控死亡人數(shù)超過5000,其中包括大量手無寸鐵的朝圣者,金廟的大理石地面被鮮血染紅,數(shù)千本珍貴的宗教典籍在大火中化為灰燼。
這場軍事行動徹底撕裂了印度的宗教和諧,當英迪拉的車隊經(jīng)過旁遮普邦時,路邊的錫克教徒朝她的座駕投擲石塊;新德里的錫克族商人拒絕向印度教徒出售商品。
情報部門多次警告她更換警衛(wèi),但她固執(zhí)地認為:“如果連自己的侍衛(wèi)都不信任,還談什么統(tǒng)治國家?”
諷刺的是,正是這種過度自信葬送了她的性命,刺殺當天,薩特萬特?辛格在法庭上供述:“當我看到金廟里燒焦的嬰兒尸體時,我就決定,要用她的血來祭奠我的同胞?!?/p>
這場持續(xù)四天的大屠殺,讓印度教與錫克教的仇恨深入骨髓。
但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印度的政治生態(tài),英迪拉的兒子拉吉夫?甘地在葬禮上接過總理權(quán)杖時,面對的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
他試圖通過《拉吉夫-朗沃爾協(xié)議》安撫錫克族,但種下的仇恨種子已無法根除,1991年,拉吉夫在競選集會上被泰米爾猛虎組織炸死,這個家族的悲劇仍在延續(xù)。
當我們站在21世紀回望這段歷史,英迪拉?甘地的故事宛如一面多棱鏡,折射出權(quán)力的復雜光譜,她的一生印證了阿克頓勛爵的那句名言:“權(quán)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quán)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結(jié)語
從玫瑰園的槍聲到全國性的騷亂,從婆羅門之女到鐵血總理,她用自己的生命為印度乃至世界敲響警鐘,任何以“國家利益”為名的暴力,最終都會反噬施暴者本身。
如今,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紀念館里,她的紗麗依然掛在墻上,子彈留下的彈孔清晰可見。
絡(luò)繹不絕的參觀者中,有人獻上鮮花,有人留下詛咒,而在旁遮普邦的金廟,錫克教徒們每天都會在被炮彈擊中的墻壁前祈禱,他們的低聲啜泣與印度教寺廟的晨鐘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這個國家最復雜的和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