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兒今年14歲,上初二,已經休學在家半年多了。
她每天的生活,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拉著窗簾,抱著手機,日夜顛倒。
而我除了唉聲嘆氣,一個人坐在客廳掉眼淚,別無他法。
半年前,她還是那個成績中上游,偶爾還能沖進班級前十的姑娘。
可現在,她看我的眼神,充滿了戒備和不耐煩,好像我是她的仇人。
我們之間的交流,已經退化到了最基本的需求層面:“吃飯了。”“嗯?!薄拔页鋈チ?。”“哦。”
稍微多說一句,就可能引爆一場戰(zhàn)爭。
前幾天,我讓女兒吃香蕉,補點維生素。她頭也不抬,從鼻子里哼出一聲:“不吃?!?/p>
我耐著性子說:“這個補鉀,你總不運動,再不吃,真要廢了?!?/p>
結果,她猛地抬起頭,眼睛通紅地瞪著我,然后抓起那根香蕉,狠狠地摔在地上,沖我歇斯底里地吼:“我都說了不吃!你是不是聽不懂人話!能不能別管我了!”
那一刻,我感覺渾身的血都沖到了頭頂,瞬間失去了理智:“不知好歹的東西!你愛吃不吃,餓死算了!”
半年來,這種爭吵幾乎天天上演。
我讓她剪剪頭發(fā),精神一點,她就各種抱怨“我的頭發(fā)憑什么你說了算!”
反正只要我稍微對她的生活提點建議,不管我是好說歹說,女兒都覺得我是在否定她,控制她。
我真的快被她逼瘋了。
有一次,因為一點小事,我們倆在樓下又吵了起來。
我氣得渾身發(fā)抖,指著她說:“你就是個白眼狼!我生你、養(yǎng)你,你就是這么對我的?你就一點不知道感恩嗎?”
她聽了,輕蔑地冷笑一聲,轉身就走,害我在鄰居面前顏面盡失。
我就不明白了:家里條件又不差,什么都給她最好的,一點活兒不讓她干,就讓她專心學個習,有什么可抑郁的?
02
人被逼到絕境,才會真正開始反思。
我也是在女兒休學半年后,才終于認清了現實,才明白:一個家庭最傷孩子的,不是父母離婚,不是貧窮,而是充滿了“嚴重內耗”。
很多出現問題的家庭,表面上看,可能是因為孩子叛逆,或者父母管教不當。
但往深里挖,根源往往在于這個家庭內部,存在著嚴重的、看不見的“能量消耗”。
家庭成員之間,不是互相滋潤,彼此賦能,而是互相拉扯、彼此消耗。
大家的心思,都花在了“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你必須聽我的”、“我這么痛苦都是因為你”這些事情上。
這樣一來,家里就成了一個負能量場,不斷吸走大家的精力,把人搞得疲憊不堪,最后整個家庭系統(tǒng)都會崩潰。
仔細回想,我們家就是如此!長期存在以下3個問題:
第一,無休止的權力斗爭。
我總覺得,我是過來人,經驗比她豐富,當然有權指導她的人生。
小到穿什么衣服、剪什么頭發(fā),大到跟誰交朋友、怎么安排時間,我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插一手,就盼著她能走上“正確”的道路。
但女兒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識覺醒,最渴望的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我越想控制,她越要反抗。
我們之間,為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消耗了大把的精力。
第二,彌漫家中的負面情緒。
自從女兒狀態(tài)不好后,我整個人也變得特別負面,焦慮她的未來,擔心她這輩子就這么毀了。
而我的這種焦慮,慢慢地又會再次變成對她的不滿和指責,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我越焦慮,就越指責她;我越指責她,她狀態(tài)越差,我就更焦慮。
第三,無效的、指責性的溝通。
一直以來,我和女兒的溝通模式,就是“我說,你聽”、“我批評,你接受”,很少真正去傾聽她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當她說“學習沒意思”,我第一反應是她想偷懶;當她說“壓力大”,我只覺得在找借口。
她一反抗,我就認定是不孝順、不尊重我。于是便就開了始無休止的爭吵。
事實上,這樣的溝通,目的不是理解,而是說服和改變對方,最后又變成一場權力斗爭。
我從來沒想過,女兒的行為和語言背后,可能是痛苦、迷茫和向我求助。
我只看到了她的“叛逆和刺頭”,卻沒看到她心里的傷。
想明白了這些,我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真正“拖垮”女兒的,不是學習壓力,也不是青春期叛逆,而是我們充滿了“內耗”的家庭環(huán)境!
而女兒躺平、休學,其實是一種用盡全身力氣的“自救”——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暫時逃離窒息的環(huán)境。
此刻,我才明白:想要女兒走出困境,我自己必須先做出改變,讓家庭環(huán)境變得輕松、溫暖、有愛,才能讓孩子卸下心理負擔,慢慢療愈自己。
(一鍵預約直播)
03
1、停止“權力斗爭”,把屬于孩子的人生主導權,還給她
一個家庭里,最糟糕的事,莫過于父母和孩子之間進行權力爭奪。
傷感情不說,最后誰也討不到好,往往是兩敗俱傷。
而且有時候,家長嘴上說著是“原則問題”,但心里頭其實還是想爭個輸贏,覺得孩子小,必須聽自己的。
但這種控制欲只會讓孩子更叛逆,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像個被控制的木偶因。
相反,若能放棄一些掌控權,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她會因為被尊重而更愿意聽取建議。
比如“吃喝拉撒睡”這些小事,我不再跟女兒較勁,只是告訴她:“這是你自己的身體,怎么對待它,你自己負責。”
再就是上學這件大事。以前,我總想逼著女兒回學校,把這當成任務。
現在我試著先放下,找了個機會跟她說:“寶貝,媽媽知道你現在還沒有準備好。沒關系,我們不急。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什么時候回去,用什么方式回去,甚至要不要回不回去,最終的決定權在你手上。
媽媽能做的,就是支持你,陪著你,幫你分析不同選擇可能的結果,給你一些建議?!?/p>
我發(fā)現,當我把女兒當成一個可以平等對話的人,不再跟她進行權力的爭奪,而是冷靜堅定地提出我的想法。她一直緊繃的、用來對抗我的“弦”,終于松了下來。
2. 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走出負能量,家長松綁了,孩子才能輕松
家庭是一個能量場,父母的情緒就是最強的磁場。
先讓自己快樂起來,孩子自然會感受到這份能量,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會隨之改變。
如果父母天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能陽光開朗呢?
于是,我把自己從“被孩子折磨的、可憐的媽媽”的角色里解脫出來,不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女兒身上,重新找回我自己的生活。
每天都會運動跑步,大汗淋漓之后,感覺身體和心情都舒暢多了。
周末也會約上朋友,帶著女兒一起去逛街喝茶,聊點開心的事,而不是倒苦水、販賣焦慮了。
現在,每天晚上我不再守著女兒的房門唉聲嘆氣,而是會去看教育書和課程,靜靜地給自己“充電”。
我有了自己的事做,有了自己的快樂,臉上的笑容多了,精神狀態(tài)也好很多。
奇妙的是,當我不再把女兒當成生活的全部,不把快樂和痛苦都系在她身上時,我倆的關系反而更輕松了。
女兒看我每天過得充實、開心時,那種壓在她身上的,“媽媽不開心都是因為我”而產生的負罪感,也跟著煙消云散了。
3、改變溝通方式,把指責換成陳述事實和感受
過去我跟女兒的溝通方式,大有問題。
因為,我總是習慣于用“你”開頭:
“你怎么又不起床?”;“你應該多吃點水果!”“你再這樣下去就廢了!”
這種溝通方式,聽起來就充滿了指責和攻擊性,孩子的第一反應自然就是防御和反抗。
但如果把“你”換成“我”,只陳述事實和感受,不加評判,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比如,看到女兒又熬到半夜不睡,把“你怎么還不睡”,換成:
“媽媽看到房間的燈還亮著,有點擔心你的身體吃不消。我希望你能好好休息?!?/blockquote>看到她一天沒怎么吃飯,把命令“你必須吃點東西”,換成:
“媽媽看到午飯和晚飯你都沒怎么動,有點心疼,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blockquote>面對女兒發(fā)脾氣,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把“你什么態(tài)度!換成表達感受:
“寶貝,剛才你對我大聲說話的時候,媽媽心里挺難受,也有點受傷。 我知道你當時肯定很生氣,但我還是希望,下次咱們能換個方式好好溝通,好嗎?”就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女兒卸下了防備,開啟了跟我們的正常溝通,她也可以冷靜理智地談論她的想法,作息也從完全的黑白顛倒,回歸了正常。
終于,有一天,她吃完晚飯,突然跟我說:“媽,我想回去上學了。但落下太多課了,你幫我找個老師吧,把數學和物理先補一補。”
我強忍著心里的激動,用力地點了點頭,說:“好,交給我。”
現在,女兒已經順利返回校園一個多月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走過這段路,我才深刻地明白:一個家庭里,比貧窮和分離更可怕的,是日復一日的、看不見的精神消耗。它會磨掉孩子所有的生命力。
當父母停止內耗,不再控制、職責和評判,而是給予孩子空間、理解和支持時。就會發(fā)現,那個你一直想“拯救”的孩子,其實,有能力自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