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最近,PPT成了整治形式主義的又一重點。其既搞形式主義,又浪費資金。
比如,有的地方只要召開會議、匯報工作,大多要求制作PPT,不論有無必要,是否重要都要做PPT,實在費解。
尤其內(nèi)卷之下,PPT越做越“高大上”,有的時候時間和技術水平不夠,工作人員只能把PPT外包。除了PPT以外,文旅、宣傳、招商等部門對視頻制作的需求也很高,著實花了不少錢。
近日,不少地方推動公務政務活動中的PPT、視頻“減量、減費、減負”。與此同時也提出,整治并不意味著“一刀切”,而是需要識別出哪些是“數(shù)字表演”,哪些才是真實需求。
然而,正如同開會、發(fā)文、督查、檢查、考核、問責等等措施一樣,PPT也只是一個工具,而且還是一個優(yōu)化辦公的不會說話的工具,其本身并沒有錯,并非形式主義的罪魁禍首。
不能說開會發(fā)文存在形式主義,就否定掉開會發(fā)文的作用,就一律不允許開會發(fā)文。
整治PPT,當然能夠立竿見影,容易出成效。一是整改非常容易,不再做PPT即可,就像取締微信群一樣,解散了就是成效;二是可以節(jié)約資金,不再為PPT制作而花費資金;三是減輕工作人員負擔,不再為PPT而熬夜和費心。
但也可能在一些地方出現(xiàn)如下兩種情況:一是整治本身可能導致的負擔。有的地方為了凸顯整治的效果,可能會要基層統(tǒng)計整治效果,比如減少了多少PPT制作?花費資金下降了多少?是否制定完善了防止PPT形式主義的有關制度機制?需要有數(shù)據(jù)、有案例、有制度機制等。
二是未來還要不要制作PPT?畢竟,PPT是一個工具,總有需要使用的時候,既有利于展示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效率。比如,講課的課件要不要做?匯報展示各類規(guī)劃或成果時要不要做?
還有,隨著人員素質(zhì)的提高,以及現(xiàn)代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有的人就是習慣了運用PPT,而且運用自如,并不是什么負擔。反而認為寫材料是一種負擔。
那么,如何來判斷該不該用PPT?又是誰來判斷?是不是用了PPT就可能被認定為形式主義?怎么把握使用PPT的客觀性、確定性標準?
為此,是不是要像開會發(fā)文的管理一樣,也要制定一個審核管理的流程?或者是多了一道請示的程序?
下屬:明天開會,有PPT展示內(nèi)容。
領導:這PPT會不會是形式主義?
下屬:PPT會更清晰、簡捷、直觀一些,能夠提高會議的效果。
領導:好吧,你先請示一下上級部門再說。
下屬給上級部門打電話請示。上級部門回道:你們自己看著辦,只要是真實需求,不是數(shù)字表演,堅持實事求是就行。
下屬再給領導匯報,領導沉默一會,說了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算了吧?!?/p>
這當然很好,切實減輕了負擔,但是否導致了“避責”心理思維,出現(xiàn)新的形式主義。
其實,基層減負關鍵還得治本,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
比如,管住官僚主義,防止有的領導亂決策、亂拍板、瞎指揮、不擔當,為什么PPT會淪為形式主義?就是因為有的地方和單位不顧實際,隨意對PPT提出硬性要求,不管工作大小輕重。有的領導自己不會做,卻什么事都安排下屬做PPT,還挑三揀四?其實,有的PPT就是一個簡單模板,不需要多少智力。
再如,就是要給基層放權,讓基層組織有一定自主性、靈活性,具備一定話語權、申訴權和評判權。就拿做PPT來說,要不要做?怎么做?這應該是基層自主決定的,不是上級規(guī)定的。
還有,就是要把握問題導向的精髓,不要吹毛求疵,雞蛋里挑骨頭,從而引出內(nèi)卷。PPT本來就有很簡單的模式,既不費時也不費錢,只要內(nèi)容是管用、實效的就行,不必要在形式、技巧、豪華上做文章,如此就會陷入形式主義,加重基層負擔。
此前不久,某中央直屬科研院所的研究團隊負責人說,“結題的幾大箱檔案都弄好了,突然通知我們還不合格——訂書釘沒有用不銹鋼的!大家只能一箱箱拆開,訂書釘一枚枚摳下來重新裝訂。”
究竟是看課題內(nèi)容,還是看訂書釘呢?這就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而是在雞毛蒜皮方面找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