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時候,人民日報發(fā)了署名陳其浩一篇文章,題為《呼吁“同志”稱呼回歸主流,這是風氣重歸淳樸的表現(xiàn)》,作者原文題為《稱呼與風氣》。
原文的題目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而人民日報改的題目無法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文章只是在才說了一句:
最后近年來有不少聲音呼吁“同志”稱呼重歸主流,這也是社會風氣重歸淳樸的表現(xiàn)。
顯然可以看出,人民日報是通過改題目,希望起到推動作用,希望推動“同志”稱呼回歸主流。但實際上這是很難的。
而且,“同志”的稱呼不僅回歸社會主流很難,就是回歸黨內(nèi)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今天看到京報網(wǎng)轉(zhuǎn)發(fā)北京日報的一篇文章《大大方方喊一聲“同志”》,文章主要內(nèi)容談的就是黨內(nèi)互稱“同志”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有點天真了。
這里先強調(diào)一下,北京日報本文是談黨內(nèi)稱呼“同志”問題的,不是全社會,讀者討論時注意這個范圍,不要擴大化。下面言歸正傳。
文章首先指出并批評了黨內(nèi)的一種不正確的稱呼現(xiàn)象,即:“老師”“老板”等稱謂大行其道,總用“老板”“頭兒”等稱謂,甚至琢磨出一套“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的等級化“稱謂學”。
文章深刻地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危害,認為“如果任其蔓延,從語言侵入思想,從思想延伸到行動,最后很可能帶來擺官譜、講官話、打官腔等一系列問題”。
看到這里,我想說的是,這位作者難道離開中國幾十年才回來嗎?怎么還說什么“如果任其蔓延”“最后很可能”?現(xiàn)在不就是這樣嗎?“擺官譜、講官話、打官腔”已成現(xiàn)實,而不是“很可能”。
文章說,所有黨員只有崗位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引用了一句話,“喊一聲同志近一分,稱一聲職務隔一層”,以說明互稱“同志”的好處,然后說到了重點,即互稱“同志”涉及到的上下級問題。
文章作者也認識到,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即上級稱下級“同志”是自然的,但是下級稱上級為“同志”就很困難,會被認為是“不合時宜、不夠恭敬,怕被人理解為有輕慢之意”。作者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可是,這種認識真的錯了嗎?錯不錯,需要看實際情況。實際情況就是,上級稱下級“張三同志”,張三不會有任何心里不適,但是下級稱上級“李四同志”,李四心里就會不悅。級別相差越大,這種情況就會越明顯。
當然,這里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如果是一個最基層的沒有任何職務的黨員,他或許就能沒有任何負擔地稱省長“某某某同志”。再比如,副職稱正職,也可能沒有心理負擔。
所以,如果從本質(zhì)上分析這個問題,下級能不能大大方方稱上級“某某某同志”,主要就取決于是否有所顧忌,無所顧忌就敢于稱上級“同志”而不稱“長”,有所顧忌就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稱“長”。
北京日報文章最后把希望寄托在領導干部身上,也就是寄托在上級身上。文章說:
領導干部首先要做好表率,帶頭反對和克服“言必稱長”的不良習慣,祛除“官位”思想。
我覺得這樣的希望,是很難實現(xiàn)的。
一方面,是因為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上級”潛意識里就有被稱“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或畏懼或崇拜或阿諛權(quán)力也是根深蒂固的,“下級”潛意識里就存有稱“長”的思維定勢。
所以,不得不說,上級稱下級“同志”可以很自然,但是下級稱上級“同志”,很難大大方方喊出來。哪個下級不信邪,可以親自試一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