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主動提議把琉球分一半還回來,歸還先島群島,大清朝居然一擺手,說:“不要!”
這回李鴻章還真硬氣了一次,理由也很清奇:要就全要,半拉島不要。聽著像笑話,背后卻是一場被遺忘的大國較量,歷史灰區(qū)到今天還在發(fā)熱。
“割地送島”?晚清這回說“不”
1879年,天津李府里,李鴻章站在書案前,一封來自日本外務省的外交照會正擺在案頭,旁邊還躺著塊沒啃完的桂花糕。他一邊咂嘴一邊皺眉:“這是寫給人的話嗎?”
這封信是啥內容?日本提議把琉球“一分為二”,北邊叫“沖繩”,他們自己留下;南邊的“先島群島”,可以“好心”歸還給大清??此剖莻€“人道主義方案”,但李鴻章看穿了,這其實是——“明著掰餅,暗里偷鍋”。
你要真把琉球接過來一半,另一半就得默認歸日本了。再往后退一步,日本是不是就要說:“你當時接了先島,默認我們拿沖繩”?到那時,李鴻章哪怕渾身插滿毛筆,也寫不出一句解釋的話來。
這回李鴻章沒糊涂,他明確回復:“琉球主權問題應由大清和日本重新協(xié)商,不接受分島建議?!币馑际?,你別來那套先斬后奏。這次不簽。
聽到這,有人可能納悶了,大清那會兒都快被列強瓜分光了,李鴻章怎么突然硬氣了?其實琉球的歷史背景不一般,是明清兩朝親手扶植起來的藩屬國。
早在1372年,琉球王察度派使者向明朝稱臣,自此確立了藩屬地位。到了清朝更進一步,1663年正式冊封琉球王為“中山王”,成了典型的“國中之國”。
雖然1609年,日本薩摩藩曾武力侵入,但那以后琉球搞了一招“雙面外交”:一邊給清朝朝貢,一邊給日本打點銀子。聰明是聰明,命卻不長。
等到了明治維新,日本要搞“統(tǒng)一國家”,誰都不能“夾在中間”。于是就有了1879年的“廢藩置縣”,琉球被一刀切成“沖繩縣”,強行并入日本。
這事大清當然不樂意??蓡栴}是,大清此時已是內憂外患,左手英法,右手俄德,還得看美帝臉色,沒底氣硬剛。
不過不管怎么說,在文件上,大清從未承認琉球屬于日本,地圖上也一直畫著琉球屬于中國疆域。這一點很關鍵:法律意義上,大清沒有“割讓”琉球。
所以,這一次李鴻章雖然被后人罵得狠,但至少在琉球這事上,他沒糊涂。他說了:“我們不要你那半拉島,我們要的是整塊兒的琉球。”
從藩屬到“沖繩”:誰把琉球變成了殖民地?
琉球人可能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這點地兒,居然能成中日美三國的地緣焦點。而這場悲劇,從被薩摩藩“上門找茬”那天就已經(jīng)埋下了種子。
1609年,日本薩摩藩突然發(fā)動對琉球的軍事行動,一萬多士兵登島,把琉球王軟禁押回日本。從那天起,琉球就開始了兩頭朝貢、兩頭哄騙的日子——對中國說“我是你小弟”,對日本說“我是你鄰居”,簡直活成了外交高難度雜技演員。
可雜技也撐不了太久。進入明治時代,日本人不裝了,直接搞大一統(tǒng),1872年宣布“琉球藩”成立,1879年干脆廢藩置縣,把“琉球”改名叫“沖繩”。這一刀切下去,琉球從國變省,從王國淪為縣衙,連琉球王尚泰都被軟禁在東京,成了活擺件。
琉球百姓也不好過,日本搞的是一套“文化滅絕+日語教育+改名換姓”的同化政策,甚至把琉球語列為“低俗方言”,禁止在學校使用。有學生因為講母語,被老師掌摑罰站,連自己是誰都要被改寫。
那時候琉球人心里有數(shù):中國是我爹,日本是我債主。他們偷偷做了很多事。比如,在琉球被吞并后,王族們曾派人向清政府求援,希望重建中山王朝,可惜清政府當時自身難保,最多寫封慰問信、派個使者,實質援助一條都沒有。
李鴻章拒絕“分島”,是態(tài)度;但清政府沒后手,是現(xiàn)實。
所以,琉球最終淪為日本手中一枚“合法非法都能用”的棋子,被徹底打包進日本國家版圖,成了殖民工程的樣板房。
可故事還沒完——二戰(zhàn)之后,美國來了。
“沖繩人不是日本人”:今天的琉球人還在喊
二戰(zhàn)結束,琉球人等來的是“解放”?不,是美軍登陸艦和空襲警報。
1945年,沖繩島戰(zhàn)役爆發(fā),美軍與日軍鏖戰(zhàn)90天,造成超過12萬琉球人死亡,相當于全島人口的三分之一,尸橫遍野,生靈涂炭。
美國人打完仗,直接在琉球安營扎寨,修機場建雷達,把整個沖繩當成西太平洋最大前線。到了1972年,美國才把琉球“施政權”移交給日本,但問題來了——你美國是啥時候擁有主權的?你哪來的資格“移交”?
換句話說:主權問題壓根沒解決,只是“誰來接管”變了人而已。
到了今天,沖繩的日子依然沒好過。駐日美軍70%以上的設施集中在琉球群島,占地超過15%,噪音擾民、污染嚴重、性侵事件頻發(fā),抗議游行幾乎每年都有。
很多沖繩年輕人干脆掛條橫幅——“我們不是日本人,也不是美國人”,甚至喊出“獨立建國”口號,要求聯(lián)合國重新審視琉球地位。
但國際社會很現(xiàn)實,日本拿著“我早接管了”說法,美國拿著“我打贏了仗”來撐腰,琉球人說啥都顯得像是“吵架背景音”。
可就在這種壓抑環(huán)境下,歷史沒死。琉球人依舊祭祀中山王,依舊使用琉球語,依舊在地圖上尋找被涂改的祖先痕跡。
所以,日本那年想把先島群島“退回”大清,表面是給大清一個“面子”,其實是給自己下臺階。但李鴻章的“不要”,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讓琉球這個問題在國際法和主權認定上始終存在“灰區(qū)”。
這塊灰區(qū),就是今天仍能談判、仍能發(fā)聲、仍能記賬的“籌碼”。
說到底,島沒了還可以收回來,主權沒認可是能翻案的。但如果連態(tài)度都沒了,那就是真正的“送出去”。
李鴻章那句“大清不要”,是拒絕分裂的“不”,也是當年那個帝國最后一絲尊嚴的保留。
參考資料:
琉球,日本的棋子還是棄子?.觀察者網(wǎng).2012-10-15
中華琉球是如何被日本吞噬的?同化政策下的悲慘歷史.四川在線.2023-9-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