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個網上的評價:
咱聊聊吧,算是給大俄洗下地——這件事一點都不奇怪,反而是一個國家軍工扎實的體現(xiàn)。
最近,烏克蘭戰(zhàn)場上繳獲的一枚俄羅斯伊斯坎德爾-K型巡航導彈被拆解,內部控制板照片流出——在一塊主控電路板上,赫然有幾段綠色飛線。這下好了,網絡上一片“嘲諷聲”:什么“粗制濫造”“山寨工藝”,甚至有人直接把它當成俄羅斯電子工業(yè)的“恥辱證據(jù)”。
在W君這里盡量要讓大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首先得說這件事情很常見。W君在很早很早之前做過很多軍企和研究所的“街溜子”,有一次去808所看到我們的某型紅外導引頭在用飛線。事情很簡單,原始設計的這款導引頭所用的導航計算任務是依靠一塊8088 CPU完成的。
究其根源來說,這件事就很有時代特點了。當年——上世紀80年代,8088和8086這兩款芯片都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生產的CPU,8086繼續(xù)往后走就是80286、80386、80486這樣的CPU了,裝在計算機上也就是很多70后和80后知道的286、386、486計算機了。
咱們先說8086這個芯片,
這是世界上第一款16位總線的CPU,比起我們早早年玩的任天堂8位機的總線帶寬擴大了一倍,算是開了個人計算機的先河,很多的16位操作系統(tǒng)就由此而來。直至7年后也就是1985年,intel 80386的出現(xiàn),計算機才有了32位機的概念,其實到了1999年一家叫做AMD的公司推出了AMD64架構咱們的電腦才升級為64位機,而64位的外設其實到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普及,現(xiàn)在依然有大量的硬件設備依然運行中32位甚至16位之下。
在當年intel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雖然在1978年推出了16位機,但是市場上還是有大量的8位外設。于是它搞出了一個“兼顧新老”的版本:8088。它的內部架構和8086幾乎一樣,依舊是16位寄存器、16位ALU,但外部數(shù)據(jù)總線只有8位。
8088有多便宜呢?1978年一顆8086的CPU采購價格是89美元,而一枚8088CPU的采購價格只有19.8美元。而且由于當年沖充斥著大量的8位外設,于是就連IBM這樣的大廠在推出個人計算機IBM XT的時候都采用的8位的8088 CPU而不去用更高性能的8086。
當年的軍工企業(yè)也是一樣,例如在設計AIM-9導彈的導引頭的時候使用的所有外設都是8位的,又因為8088便宜也就一窩蜂的全使用了這款8位CPU。
當然了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影響深遠。到了20多年前,咱們自己的導彈導引頭上還有很大一部分CPU依然是在用8088。這件事就很微妙了,雖然8088用在導彈和很多早期的計算機上,但是這玩意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后存世量就不夠了。反而后期的很多電子垃圾上面都用的是8086的CPU——技術的發(fā)展此一時彼一時嘛。
我們的軍工部門和研發(fā)部門就得從這些電子垃圾上拆解可用的CPU來維護和生產我們的一些軍工產品。你沒看錯的,當年我們軍工就是這么苦,有的時候說撿洋垃圾度日都不為過。
而這時候問題就來了——8088和8086雖然內部架構,但外部總線接口不完全一致,8086是16位數(shù)據(jù)總線,Pin定義里還有 /BHE# 高字節(jié)使能,而8088是8位數(shù)據(jù)總線、Pin 34是 SS0。在原本為8088設計的8位總線系統(tǒng)里,如果直接換8086,控制信號和總線時序都會出問題。
怎么辦?飛線。工程師會把8086的關鍵控制腳(比如 /BHE#)固定在低字節(jié)模式,把原 SS0 信號用跳線引出來送回總線控制器,同時屏蔽高字節(jié)通道。這樣8086在系統(tǒng)里就可以當作8088使用,用原有的8位外圍電路繼續(xù)工作。
絕大多數(shù)國人其實都不知道的是,在2000年左右,大家樂呵呵的玩著奔騰電腦打游戲、看片、上網的時候,我們的戰(zhàn)斗機有勇氣升空,帶著導彈巡為祖國邊疆靠的就是一堆西方國家20年前的洋垃圾和電路板上的那幾根飛線,想起當年的事情就感覺窩心,所以你們就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時光吧。
咱們不賣弄情緒,把話說回“飛線”的事情來。軍工產品不像是消費電子,大量生產并且有大量的外部供應鏈支持。通常一個國家每年就產這么幾百枚導彈,而一枚導彈有可能一放就放十幾甚至年。當初生產這些武器的配件是很難保證庫存的。于是用現(xiàn)有的元件或者能找到的替換原有部件就成了一個基本課題。而且這件事如果到了戰(zhàn)時更是有什么用什么在這件事情上,軍工產品可是一點都不挑剔的(也沒法挑剔)。
在伊斯坦坎德爾導彈這張圖上我們能很明眼的一眼看到一塊存儲芯片用了飛線。之所以大家能注意到是因為這幾條飛線過于明顯了。這套圖W君這里早就有了,給大家看一張那個博主沒有注意到的:
這是一個二手的ARM A53的CPU,在很多電子設備上都有的,這樣的:
只不過,這種芯片叫做BGA芯片,所有的焊點都在背面:
就和軍工常用的QFP不同了。
QFP的優(yōu)勢在于所有的引腳都可以在電路板表面看到,便于質量的檢查和缺陷的修復。
因此,在伊斯坎德爾導彈的飛行控制板上我們會看到一個怪異的芯片。
這其實就是一個結合體,通過轉換器把BGA封裝轉成了QFP封裝的接線形式。說明伊斯坎德爾的飛行控制芯片大俄手里也沒多少貨了,正在使用民用設備拆解下來的芯片進行替代。
那么到這里就有人會問,換新的部件為啥不直接改下電路板呢?原因很簡單——就手里的這些部件也是難以保證供應量的,誰知道下一次能找到的替代品是什么,改電路板也就成了一個笑話——畢竟這不是從頭生產。
但是光靠飛線就能搞定所有替代元件了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還得在電路板上有更有“心機”的設計。還拿伊斯坎德爾導彈的這個飛線的存儲芯片來做例子,你看它的線飛到了哪里!
在圖中紅框的位置上有兩個貼片電阻,其中一個標記了332一個標記了103,103電阻到芯片之間的電路板上被鉆了四個孔切斷了到芯片方向的連接。為什么會有并列的兩個電阻呢?其實103是一個10K歐姆的貼片電阻排,而332是一個3.3K歐姆的電阻排,做的是給這片芯片分壓,通過把線接到這個電阻組的不同區(qū)域就可以實現(xiàn)3.3V和5V的電壓切換,以適配不同芯片的電壓需求。否則這個位置放一個15K的電阻排就足夠了。
所以說,如果有人說大俄導彈粗制濫造的話,那W君必然要出來給大俄“洗個地”了。這才是真正能夠保障一個國家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依然維持一定的火力輸出能力的精心設計。在戰(zhàn)場上,漂亮的焊點是打不贏仗的,只有能打到目標的導彈才是真正的好導彈,這一點大俄做得不賴!
題外的話——俄羅斯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他們總是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迅速的找到替代品不惜一切的達到他們的目的地。
從這一點來說值得我們學習。反思怪一下,如果我們的軍工再次經受20年前一樣的封鎖,我們會做得比俄羅斯好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