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悉尼地方法院。一場備受關(guān)注的庭審即將開始。
主角,是那個23歲的神秘華裔女子——楊蘭蘭。她將面對兩項指控:酒駕肇事致人重傷、拒絕酒精檢測。
而就在開庭前一天,她最后一次“現(xiàn)身”,依舊一身名牌,帽檐壓低,口罩墨鏡全副武裝,一手拿著文件,一手拉開新車車門,從容得仿佛不是去面對法庭,而是去參加下午茶。
這畫面,像極了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的片場花絮??涩F(xiàn)實,比劇本更荒誕。
她穿的是黑白小香風(fēng)套裝,同系列帽子,寬松牛仔褲,渾身寫著“低調(diào)奢華”,可每一步都踩在公眾情緒的雷區(qū)上。
她不是不能素顏出街,但她選擇在風(fēng)暴中心,用最“名媛”的姿態(tài),走過酒店紅毯,接受服務(wù)員的車門禮遇。
這是“內(nèi)心強大”?還是對輿論的無聲挑釁?
更諷刺的是,BBC剛剛親自下場辟謠:所謂“7000萬澳元保釋金”是假的。
澳洲警方明確表示:她無需支付任何保釋金,只需居家、每周報到三次。
可即便如此,她的生活依舊如?!獡Q新車,逛酒店,穿高定,仿佛那場奪走他人健康與尊嚴的車禍,只是她人生中一個小小的“插曲”。
從車禍時間看,7月26日凌晨3:30,她獨自駕駛勞斯萊斯,沒有司機,沒有保鏢。
這意味著什么?她去的,絕不是夜店、賭場這類“公開場合”。澳洲賭場禁酒,夜店魚龍混雜,以她“家族嚴格篩選社交圈”的背景,
更可能是一場私密聚會——只對極少數(shù)“天選之人”開放的地下沙龍。
鄰居說她“有禮貌、很害羞”,可“害羞”背后,是刻意的“社會性隱身”。
23歲,孤身在澳洲,住頂級海景房,車庫輪換12輛超跑,卻從不露臉、不發(fā)聲、不社交。這不是“內(nèi)向”,是一場精心設(shè)計的身份掩護。
她不是在享受生活,她是在執(zhí)行任務(wù)——把財富藏進離岸公司,把身份隱入黑箱,在異國他鄉(xiāng),完成一場“合法但不光彩”的資產(chǎn)轉(zhuǎn)移。
今天,她將走進法庭,不能再戴口罩,不能再躲鏡頭。
全世界都在等:她會不會道歉?會不會承認酒駕?法院會不會重判?
可現(xiàn)實是,即便她被定罪,最重的懲罰,也不過是罰款、吊銷駕照、短期監(jiān)禁。
而那位奔馳司機呢?骨盆碎成27塊,肋骨穿肺,右腿截肢,
醫(yī)生宣判:“永久喪失擁抱能力?!彼掳胼呑拥尼t(yī)療、護理、心理重建,可能需要上億澳元賠償。
可問題是——她的資產(chǎn)在開曼群島,她的車在信托名下,她的錢,早就不在“法律能輕易觸及的地方”。
所以,這場庭審,與其說是“審判楊蘭蘭”,不如說是“表演正義”。
公眾看個熱鬧,媒體拍張照片,然后呢?她交點罰款,換個身份,繼續(xù)在澳洲的陽光下,喝她的咖啡,開她的新車。
勞斯萊斯撞贏了奔馳?不,是金錢撞贏了人性。
有人說:“勞斯萊斯品質(zhì)真好,奔馳直接撞成廢鐵?!边@話聽著像夸車,實則是扎心的諷刺。
真正“撞贏”的,不是車輛的鋼板厚度,而是背后的財富厚度。
一輛700萬的豪車,撞碎的不只是奔馳的車身,更是普通人對“公平”的信仰。
我們以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當一個人能用離岸公司藏錢、用信托避稅、用律師團擋檢、用保釋金換自由時,那桿秤,早就傾斜了。
最后那句“做人低調(diào)點,命才穩(wěn);守法,才是最好的護身符”,聽起來像勸世良言,可放在楊蘭蘭身上,卻像一句黑色幽默。
她夠低調(diào)了吧?可還是被扒了出來。
她“守法”了嗎?酒駕、拒檢、疑似背景操作,哪一條不是對法律的踐踏?
真正的護身符,不是低調(diào),而是——不作惡。
愿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司機,能等到應(yīng)有的賠償與尊嚴;愿楊蘭蘭在法庭上,能直視自己的過錯,而不是繼續(xù)用帽子和墨鏡,遮住那顆早已麻木的心。
因為法律可以被延緩,但良知,不該被保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